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 诗歌鉴赏(教师用卷).pdf
41页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亲人 的场面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 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之间 的关系 2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热烈欢迎诗人;比兴;被养育与养育 2这一章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出并喻指自己和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奶长大,引出并喻指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运用了兴的手法,以“东山”“西山”的物产,引出自己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这一章通过运用比兴手法,逐层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等,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歌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1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从诗句“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亲人热烈欢迎诗人归来的场景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之间被养育与养育的关系 2诗歌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第一句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出并喻指自己和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运用了兴的手法,以“东山”“西山”的物产,引出自己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
这一章通过运用比兴手法,逐层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表达效果要结合着诗歌“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来分析解答 下面是班级有关唐代诗人孟浩然诗夕次蔡阳馆的品诗对话片段,请你阅读此诗,完成相关任务 夕次蔡阳馆 唐孟浩然 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 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 鲁堰田畴广,章陵气色微 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注嘉庆:也作“家庆”,古时指久别归家拜见亲长或父母生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穿花衣服,学小儿哭啼,讨父母欢心 3张同学:首联中,作者之所以“马行疾”,是因为天色已晚且城荒人稀没处居住,只能快马加鞭赶到蔡阳馆投宿 周同学:我查过,这首诗颌联中的“知”,也写作“疑”,那么,到底用哪个字更好呢? 王同学:我发现,诗的末句用到“老莱衣”的典故,诗人是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任务 1:张同学的理解正确吗?请做出选择 ( ) A正确 B不正确 4任务 2:根据你对该诗的理解,就周同学的问题发表看法 5任务 3: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王同学的问题。
【答案】3B 4示例一:用“知”好因为听到歌声,诗人就知道已进入了自己的家乡境内可见诗人熟知乡音,故乡的一切都深藏于心,表达了诗人接近故乡时的那种亲热喜悦之情示例二:用“疑”好从诗的题目得知此诗是诗人住在蔡阳馆时写的,离家还远,但一听到熟悉的乡音就怀疑已到故乡,把诗人的归心似箭、思乡心切刻画得淋漓尽致 5借典故表达诗人对父母的孝养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亲人满满的歉意,深深的思念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在疏通诗句的基础上理解分析 (2)本题为个性化试题,诶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了解典故,理解作者借典故想要表达的情感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联的意思是,天色已晚,在途中的行旅之人为找到夜宿之地,于是策马疾速而行骑马赶路到晚上的时候,才到了蔡阳馆这里故“只能快马加鞭赶到蔡阳馆投宿”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B 4本题为个性化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用“知”好因为听到歌声,诗人就知道已进入了自己的家乡境内可见诗人熟知乡音,故乡的一切都深藏于心,表达了诗人接近故乡时的那种亲热喜悦之情示例二:用“疑”好从诗的题目得知此诗是诗人住在蔡阳馆时写的,离家还远,但一听到熟悉的乡音就怀疑已到故乡,把诗人的归心似箭、思乡心切刻画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示例一:用“知”好因为听到歌声,诗人就知道已进入了自己的家乡境内可见诗人熟知乡音,故乡的一切都深藏于心,表达了诗人接近故乡时的那种亲热喜悦之情示例二:用“疑”好从诗的题目得知此诗是诗人住在蔡阳馆时写的,离家还远, ,但一听到熟悉的乡音就怀疑已到故乡,把诗人的归心似箭、思乡心切刻画得淋漓尽致 5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老莱衣”的典故指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穿花衣服,学小儿哭啼,讨父母欢心后因以表示孝顺父母故在诗歌中引用“老莱衣”的典故,结合“明朝拜嘉庆(明天就能到家给父母拜寿了)”可知,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孝顺之情,也流露出由于自己多年在外未能在家中尽孝的歉意和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故答案为:借典故表达诗人对父母的孝养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亲人满满的歉意,深深的思念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A 白梅 明王冕 B 瓶梅 明谭元春 C 早梅 唐张谓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 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 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 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著:放进,置入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上面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并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B 理由:其他两首诗中的“梅”都在自然环境中,B 诗中的梅插在瓶中其他两首诗写的都是梅花耐霜傲雪,冰清玉洁,B 诗写的是瓶梅能供人赏玩其他两首诗都表达诗人的坚守节操,B 诗借瓶梅即使迟开,即使寂寥,好过无人欣赏,表达诗人物为世用的观念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赏析本题要求从从内容、情感角度,从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王冕白梅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谭元春瓶梅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瓶中梅花和山中梅花瓶梅迟发,但终究开花了,虽然不像山梅有春风催发,有夜雨侵袭,梅在瓶中是孤独的,却因为孤独更添风韵特别是诗人的最后一联“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表达了诗人喜爱瓶梅胜过山梅 张谓早梅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王冕白梅和张谓早梅都是写自然界中的梅花傲霜斗雪,冰清玉洁,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而谭元春瓶梅写的是插在瓶中的梅花,供人观赏,写出了梅花在瓶中开放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喜爱瓶梅胜过山梅和物为世用的观念可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示例:B 理由:其他两首诗中的“梅”都在自然环境中,B 诗中的梅插在瓶中其他两首诗写的都是梅花耐霜傲雪,冰清玉洁,B 诗写的是瓶梅能供人赏玩其他两首诗都表达诗人的坚守节操,B 诗借瓶梅即使迟开,即使寂寥,好过无人欣赏,表达诗人物为世用的观念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鉴赏古诗鉴赏要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句;抓住意象特点;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姝:美丽城隅:城角爱:同“蔓”,隐藏踟蹰:犹豫徘徊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的管乐器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yu y):欢悦欣喜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7“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8“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答案】7“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焦灼、 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8不是说怿女美”中的“女”一语双关,既指“彤管”,又指“静女”男主人公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赠他彤管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诗句所反映的人物心情答题时要注意结合重点词句、人物的神态动作来理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注意理解诗句中运用的手法,如一语双关、借物抒情等,理解诗句表达的深层意思 7本题考查诗句所反映的人物心情首先要理解好“搔首踟蹰”四字的意思,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动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表达了男主人公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本题可联系上一句“爱而不见”去理解 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表面上“女”指“彤管”,实际上也指“静女”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表达他对“静女”的喜爱之情此句“说怿女美”是双关语主要描写的是男主人公借“彤管”抒情的情形 故答案为:不是说怿女美”中的“女”一语双关,既指“彤管”,又指“静女”男主人公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赠他彤管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9古诗阅读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 的心理 【答案】(1)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2)希望尽兴游玩 【解析】【分析】 (1)后两句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据此理解与分析描述即可,注意语言不要准确、生动、形象 (2)“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