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与环境(二)生态系统.docx
12页生物与环境(二) 生态系统【知识网络结构及知识点归纳】【重点、难点、拓展问题解析】 (一)从生态系统的区域特征、组成成分、功能特征、和生物圈的关系四个方面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⒈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区域特征) ⒉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组成成分) ⒊通过能动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功能特征) 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大方面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征体会,不同生态类型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主要类型群落环境群落特征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 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 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淡水生态系统陆地淡水水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三)以物质流和能量流为线索,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命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是在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呈现输入和输出、自身物质组分的组建和破坏的平衡的系统"生命的形式不是存在着,而是发生着,它是通过有机体进行的物质和能量永恒流动的表现形式 生命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地球上有如此众多的生物种类,他们塞满了几乎一切可以生存的空间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一种或几种生物的消亡,可能对其他生物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生物界多样性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非生命自然界中,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我们可称之为生命之网,连接生命之网的主线是生物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即摄食关系是生命网的主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本质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四)注意本章节知识和其他知识章节的联系如明确生物新陈代谢的类型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关系,如:自养的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特点的关系:如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能量转变的关系生物的代谢和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关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和碳素循环的关系,水分代谢和水循环的关系 (五)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本部分知识的重点 ⒈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功能系统 ⑴生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⑵通过功能类群之间的营养联系实现"自我维持" ⑶具有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流等基本功能 ⒉生物生产--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 ⑴初级生产:主要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⑵次级生产:指异养生物对初级生产品的利用和再生产 ⒊能量流动--系统内能量转移的过程 ⑴过程 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输入能量) 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终点:最终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 (输出能量) ⑵特点 以赛达伯格湖的能流分析资料为例 传递数量:低于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与生产者呼吸量之差) 传递方向:单向流动(既不能循环流动,也不能逆向流动) 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遵循1/10法则) ⒋物质循环--系统内生命元素的运动形式 ⑴物质循环是指群落与环境之间生命基本元素的循环运动,包括: ①系统内物质输入与输出,以及营养级之间的交换过程 ②系统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调节过程 ⑵实例:碳循环 ①碳素循环特点 带有全球性质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群落碳素贮存形式无机盐CO2HCO3-有机态是否参与交换-+++ ②碳素交换形式 气态型(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③进入群落途径 光合作用同化CO2 ④返回无机环境 细胞呼吸、微生物分解、化石燃料利用 ⑶物质流与能流的关系 ①渠道相同。
系统内能流伴随物质流 ②方向不同生物圈的物质呈往复循环运动;能量呈单向流动 (六)生态失调和环境保护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⒈生态系统稳态被破坏的表现 ①生态系统出现物种缺损,或不同营养级的数量比例失调 ②生态系统内能流受阻,或正常的物质循环途径中断 ⒉全球性生态系统稳态破坏的实例 ①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将引起地球热平衡失调 ②平流层臭氧量减少,使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③酸雨使土壤和水域逐渐酸化 ④有毒物质(如DDT)沿食物链的浓缩和积累 ⑤森林和草原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碱化或沙漠化 ⑥某些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濒临绝灭的危机 ⒊维护生态系统稳态 ⑴人类一切活动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⑵认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促使自动调节机制正常运行 ⑶制定和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精选例题】 1、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均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光合细菌 、酵母菌、菠菜 B 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海带 C 乳酸菌、酵母菌、马铃薯 D 硝化细菌、蘑菇、绿色植物 答案:B 2、下列那一组动物都属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A 瞪羚、野兔、狮 B 野兔、狮、虎 C 眼镜猴、黄羊、狐 D 松鼠、卷尾猴、狼 答案:A 3、在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同时占有的消费级和营养级分别是 A 次级、三级消费者,第二、三营养级 B 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四营养级 C 三、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D 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答案:D 4、我国有句谚语"一山不能容二虎",用生态学的观点可以解释为( ) A 老虎性情古怪、孤僻,虎与虎之间通常不群居 B 老虎是处于营养级较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个体数量也较少 C 身强力壮的老虎通常可以欺负身体弱小的老虎,甚至可以将它吃掉 D 老虎生活需要较大空间,一般一座山只能提供给一只老虎生活的空间 答案:B 5、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在一部分地区已经阻塞河道,成了河流和湖泊中行船的主要障碍。
一株水葫芦能在50天中产生1000个后代,其原因可能是( ) A 没有天敌 B 气候适宜 C 繁殖力强 D以上都正确 答案:D 6、下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多少而给出的塔型结构,其中"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与塔型结构相符的食物链是( ) A 草→ 昆虫→ 鸟 B 树→ 昆虫→ 鸟 C 草→ 兔 → 狼 D 草→鸟 → 狼 答案:B 解答本题要注意个体数量营养级和能量营养级的区别 7、生产者通过初级生产过程固定的太阳能,除哪部分外均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与转化: A 作为能源物质生产者自身利用的部分 B 作为营养物质被食草动物摄食的部分 C 作为凋落物成为穴居动物和分解者营养源的部分 D 以有机物形式暂存于自养生物体内的部分 答案:A 8、假定你被困在一个荒岛上,随身携带的食物只有12只鸡和一升玉米,在一个月内你将得不到营救,这段时间内也不能种出更多的玉米为了生存,你将( ) A 先吃玉米,后吃鸡 B 先吃鸡后吃玉米 C 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下的蛋 D 玉米和鸡同时吃 答案:B 9、能量沿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原因是( ) A 各营养级生物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呼吸消耗 B 枯枝败叶、尸体或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C 各营养级生物体内贮存部分能量 D 上述各个原因都是 答案:D 10、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 松毛虫繁殖力强 B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 人工林场营养结构简单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答案:C 1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增加,则会引起: A 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 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 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 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 12、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千克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此杂食性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 A 160kg B 80kg C 400kg D 200kg 答案:A 计算方法:4×1/2×5+4×1/4×52+4×1/4×53=160kg 13、我国在各地都设有大气监测站,北京是由分布在城区的各监测点组成的一个监测网,以监测大气情况,且每天公布空气质量,包括( ) ① 可吸入颗粒物 ② 总悬浮颗粒物 ③ 氮氧化物 ④ CO2 ⑤ SO2 ⑥ NO2⑦ CO ⑧ NO ⑨ N2 ⑩ O3 A ①③⑤⑦⑩ B ②③⑤⑥⑦ C ②⑤⑥⑩ D ①⑤⑥⑦⑩ 答案:D 14、在一个达到成熟阶段的生态系统中,四个不同种群各自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DDT浓度大致如下: ⑴该系统的生产者为__________;初级消费者为__________。
⑵由四个种群构成的营养结构为__________(以箭头形式表示) ⑶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平均效率是__________ ⑷丁种群生物体内DDT浓度,相当于甲种群的85倍,你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答案: 15、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⑴ 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⑵ 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⑶ 水中溶解氧含量恢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⑷ 如酿酒厂味精厂将含大量有机物的废物排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__________,请运用生态平衡原理分析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 答案: ⑴ 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着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⑵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⑶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此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⑷ 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测试 窗体顶端1. 种群密度和生物群落结构常有剧烈变化的自然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