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学生-免疫毒理.ppt
23页第十三章 免疫毒理学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概述第二节 免疫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第三节 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与评价第一节、免疫学基础概述• 一、含义• 免疫毒理学(immuno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和物理因素对 人和实验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其机理 • 免疫毒理学是在免疫学和毒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是一门十分年青的学科 • 1984年由国际化学安全规划委员会和欧共体委员会共同组织的题为“免疫系统是毒损伤的靶子“的研讨会,是免疫毒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免疫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阐明免疫毒性及其机制 • (二)进行免疫毒性的危险度评价• (三)完善和发展免疫毒性评价方法三、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 特点1 . 反应的灵敏性2.反应的双重性3 . 反应的选择性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细胞因子抗体补体B淋巴细胞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四、免疫系统的组成四、免疫系统的组成l类型 固有免疫 (先天性免疫)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 适应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 )五五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l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1)特异性: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或效 应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2)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 统可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 发生再次免疫应答3)识别“自己”和“非己”:个体发育过 中产生第二节 免疫毒性作用及其 机制免疫抑制 (immunosuppression)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一、免疫抑制(一)具有免疫抑制的外源化学物 • (二)外源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表 现• 1 抗感染能力降低• 2 肿瘤易感性增加(三)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的 机制: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抑制的机制并 未完全明了,而且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可 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免疫功能,总的来 说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大类 直接作用• 细胞毒作用外源化学物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引起细胞死亡,免疫细胞数目减少,免疫器官 萎缩,免疫功能抑制• 对淋巴细胞成熟过程的影响外源化学物骨髓干细胞• 对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内分泌素TCDD和乙醇都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升高• 环境因素• 营养障碍间接作用二、超敏反应(allergy ) • 超敏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 (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可诱发超敏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二)外源化学物所致超敏反应的表现 • 1、接触性皮炎 IV型 • 2、过敏性哮喘 I 型 • 3、药物过敏反应 (青霉素所致溶血性贫血II 型 )各型超敏反应的生物学特点三、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或细胞 抗原失去免疫耐受性,导致自身免疫效应 细胞和/或自身抗体产生,并造成自身损 伤的病理过程• 即自身免疫是指对自身组织,包括核酸大 分子的抗体诱导和表达• 自身免疫病理反应占优势导致的疾病,即 自身免疫病• (一)可致自身免疫病的外源化学物及自身免疫病的表现 (二)自身免疫病的特点l 目前分层研究推荐用于免疫毒性标准化试验 l 第一层,一套评价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系 统完整性,以及一套免疫系统病理学评价;l 第二层,不考虑硬性的成套试验,而是根据 第一套实验结果,有选择地进行更特异的试 验第三节 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与评价免疫毒性第一层和第二层评价内容试验层次 检测指标第一层血液学,包括细胞分化抗原分类和细胞分类计数 体重和器官重量,包括脾、胸腺、肾和肝 淋巴器官组织学检查,包括脾、胸腺和淋巴结 体液免疫,测试IgM斑块-形成细胞反应 细胞介导免疫,T、B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剂、混合 -淋巴细胞的反应性 非特异性免疫,测定NK细胞活性 第二层血和脾中T细胞和B细胞群定量 体液免疫,测试IgM斑块-形成细胞反应 细胞介导免疫,测定T细胞活性,以及迟发过敏反应 宿主抵抗力,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