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本科开题报告探析中华人格李贽与苏轼鲁迅人格的文化意义比较.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5596848
  • 上传时间:2021-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附件3: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题 目探析"中华人格〃一一李贽与苏轼、鲁迅人格的文化意义比较学生姓名陈鑫学号14110104004指导教师潘务正学 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非师范职 称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意义:J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气质,中华民族各阶层不同程度地受 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而其中最得其精要的则要算文人群体了中国文化史上孕 育出了很多颇具典型意味的人物,其人格形象已然符号化,如屈原、李白等 而中国古代最成熟、完备的文人形象,必首推、惟推苏轼其人生境遇,文艺 水准,思想境界,人格力量,使"大苏”足以成为〃中国文人”的代名词而 考虑到苏轼人格形象的广阔包容性,其他出色文人的人格魅力处大多不出其外, 本文选择的另一个对象鲁迅,便是另一种风格下最具典型意味也最不得不说的 人至于李贽,虽然将三者放到一起,李贽的高度尚不及另外二者,但在中国 文化纵向发展史上,他的地位足以与这二者并论本文以李贽为出发点,将其与这两位巨人比较,可以形成一条脉络:在唐 三教并行以后,儒释道框架成型,而宋朝是第一个初步出现市民意识、商业文 化兴起的时代,个性张扬的要求与儒释道框架的第一次交汇下,第一位完备的 中国文化代表性人格大苏在这里诞生;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俗文化兴盛,而儒、 佛理论也都蔚为大观,个人主义追求与传统思想第二次交锋,出现了试图突破 的〃异端"李贽;而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冲击封建传统,另一座高峰鲁 迅站了出来。

      可以说,鲁迅的人格力量体现在突破、反抗,而李贽是框架内的 试图突破者,这两者的伟大在于反抗的伟大苏轼则是儒释道框架内塑造出的 最完满的人格形象,其完满度之高使其人格张力超越了所在框架的局限,是一 种"圆满式”的伟大虽然鲁迅和李贽的突破性质昭示着人类追求解放、追求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本身之伟大,而苏轼却彰显出异于这种犀利的和谐之美 三种人格各有所长本文视角虽在士国文化,但从这条脉络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人格典型的形 成并不拘泥在本土儒释道框架内,而往往是在士文化与俗文化交汇、个人主义追 求凸显的时候,所以这种文化人格也具有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普遍意味进而, 本文由文化塑造的典型人格,探索出文化所追求的伟大人格,并发现文化本身 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塑造、引导、呼唤出一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格而本文正是试图在对三位大家的分析对比中,总结文化史上伟大人格的特 点:广博的学识,深远的洞见,热切的心肠,坚韧的行动,这种人格必将走向 超越和伟大并在此基础上,猜想下一位文化史的伟大人格将会在怎样的历史 环境下如何塑造出来,并以此为参考,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和文化建设、人格塑造提供参考。

      研究状况:关于李贽的政治思想主张、哲学思想归属、文论考据等研究成果已然浩如 烟海;李贽与鲁迅、苏轼也分别有文章进行过比较,但只有两两对比,形成的 结论缺乏普适价值从三者异同点的简单归纳上升到文化史的宏观层面的研究 尚无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主要内容(论文提纲):一、 引论、为何是他:中国文化孕育的典型人格1、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三个历史节点2、 苏轼、李贽、鲁迅共同点3、 儒释道框架与中国典型人格关系二、 本论、伟大人格的构成分析1、 李贽思想综述2、 李贽与苏轼、鲁迅比较3、 李贽与伟大的距离4、 对第四位代表性人格的猜想三、 结语:塑造有力量的中华人格注释参考文献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方法采用的主要是文本解读与文献资料综合研究法在立足论文 选题方向的以及实时观察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如:期刊、报纸、书籍 以及网站信息等,采用分析,对比,综合等研究方法总结、归纳得出论点,展 开论述,撰写论文研究思路:1、 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并对文献做出初步分析2、 根据相关资料拟定论文写作思路,撰写论文的大纲结构3、 利用具体详细的资料结合文本分析,按照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初稿4、 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多次的修改、完善。

      准备情况(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等): 查阅论文资料:[1] 郭熙志.中国怪诞人格狂士、隐士文化批判[J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 5 : 12-37.[2] 袁光仪.“卓吾李先生,今之子瞻也":李贽与苏轼并论之意义探讨[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4[3] 许建平.事件文化视角下李贽与鲁迅思想的变异[J ].河北学刊,2015,2: 75-82.[4] 陈曼平,张克.李贽政治思想异议[J ].求是学刊,1983,6 : 85-90.[5] 鲍和平.异端乎?传统乎?一一论李贽的社会政治思想[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 14(3): 45-48.[6] 孟广林李资’人文主义"人性论评析一一兼与西欧人文主义思想比较[J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43(5): 1017.[7] 杨国安.狂狷:承传与变异一一略论从李贽到鲁迅的思想文学传统[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8.[8] 中国传统异端思想的自我限度:李贽与黄宗羲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 ].伦理学研究,2011 ,4: 32-36.[9] 张再林.佛门弟子,还是儒家信徒[J ] ,社会科学论坛,2009,13 : 5-20.[W]苏蓝冈.论李贽哲学思想中的禅学因素[J ]・复印刊报资料(中国哲学史),1986 ,10 : 69-74.[11] 纪华传.李贽佛学思想初探[J].宗教学研究,2000,2: 122-128.[12] 陈水德.论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4: 5-11.[13] 魏义霞.个性、独立人格、平等意识与李贽的启蒙思想[JL社会科学研究,2013,4 : 139-144.[14] 王俊虎.试论成就鲁迅伟大人格的三种思想资源[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15] 宋颖.苏轼的悲剧意识与文化人格境界[J].中国苏轼研究,2016,1.[16] 李贽.焚书•续焚书校释[M.湖南,岳麓书社,2011.[1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预计时间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30日.1、 收集相关资料并阅读。

      筛选收集的资料,选取与论文选题有关的资料进行详 细地阅读,并完成论文大体框架于12月5日前完成2、 论文初稿于2月28日前完成,交予指导老师讨论并修改3、 论文定稿于3月30日前完成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前期基础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学院选题指导组意见:学院选题指导组组长签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