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优秀教学案例欣赏.doc.docx
5页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优秀教学案例欣赏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统一,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就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专家提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教学中,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我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教案学案两案合一的备课策略;在“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时,采用了“先学后教,强化运用”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教学效果特别明显: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语文学习习惯好,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强,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一、准确解读文本,两案合一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教师文本解读的程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应当是先“走远”,后“走近” (1)“走远”社会生活是“文本1”,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是“文本2”,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教师及学生头脑里的“文本3”教师解读文本,首先从近处的作者作品“文本2”进入,借助语言文字及相关背景资料走向作者描给的社会生活“文本1”,与“文本1”中的人、事、景、物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然后,从“文本1”中走出来,思索解读“文本2”的思想内涵、语言特色、表达特点,欣赏文章精巧、精美之处。
从而形成教师脑海里的“文本3” (2)“走近”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二程序,这里的所谓“走近”有二层含义第一,从学生的视角“走近”学生,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再次解读文本,最大限度地“走近”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2.建立教案学案框架 传统教学设计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的可操作性之特点,其过程有许多优点,但弊端也显而易见:以教案为中心,以教为主,以被动接受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为了改变这一教学观念,我们倡导在教学中,以学案为中心,教案服务于学案在学案提纲中预设正确、恰当、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设计好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组成的学案自学提纲;根据教材、学案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案中充分预设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各种教学手段,设计精细、精彩的教学流程如我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慈母情深》后,设计了如下的教案、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用联系上下文及词素分析法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指导学生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学会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刻画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刻画人物特点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及词素分析法理解下列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读通读顺课文 3.跳读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写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思路 1.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段与段之间地的联系分段,理清写作思路 (1)(1—4)我想买《青年近卫军》 (2)(5—33)妈妈给钱让我买书 (3)(34-35)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4.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想一想,文中的母亲是一个( )的母亲 5.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我行动、心理活动的重点句段,思考、批注,我对母亲有 ( )的深情 二、细读探究,体会母亲对“我”的深情 1.母亲的爱 ①外貌描写──瘦弱的母亲 ②行动描写──贫苦、辛劳的母亲 ③语言描写──通情达理的母亲 (勤劳善良、通情达理、深爱儿子) 2.我的爱(反衬母爱的深沉) ①行动描写 ②心理描写 (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 三、自主评价学习收获,总结学法 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精美句、段。
2.运用本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练习---《伞的故事》 3.以《母亲的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母亲关心你的一件事 4.课外阅读《爱的教育》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 转换积累课内精美语言(1题) 2. 读写迁移,训练技能,形成能力(2. 3题) 3.拓展阅读(课内之法用于课外的大量阅读),内化爱的博大(4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