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docx
11页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量检测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
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六一诗话》)极确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摘编自赵晓岚《孟郊与贾岛:寒士诗人两种过然不同的范式》)材料二:同是吟苦,然诗风有异,大体上中晚唐诗坛的吟苦诗呈现两派:一派加张籍与姚合,以“苦”来抒写自己的闲适、疏野的性灵,呈现清雅,念蓄的特色;另一派如孟郊、贾岛,因苦而写苦,呈现险峻峭拔、僻寒险奥之风。
张、姚一派的“吟苦”诗语言平淡,少奇僻之语,诗风平淡简净、清雅含蓄写缺衣少食、居无安身之所、仕途偃蹇等“苦”,都平平道来,没有愤激之色,甚至还有闲适、自在的情绪在里面他们以“苦”来抒写闲适疏野的性灵,虽“贫富常交战”却“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咏贫士》孟,贾诸人多以锋锐凌厉的语言,呼天抢地的悲号、质问甚至哭诉自已贫病生浩中的琐细、蹇涩仕途的苦闷等,多因苦、感苦而写苦,他们的吟苦诗“词旨酸怆,几于怨矣”(《剡溪漫笔》),峭拔怒张如孟郊诗:“饥鸟夜相啄,疮声互悲鸣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饥雪吟》以及《老恨》等诗,被视为“寒虫夜号”“穷如秋露”,气促词苦贾岛更甚,善写其贫苦生活的琐细寒俭之事,营造一副苦寒景象,如“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寄乔侍郎》)其《客喜》等诗,被评为“气韵幽寒,骨响崎嵌”总之,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也是对千百年来儒家“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吟苦”作为曾在中晚唐诗坛风行一时的创作风尚,与贞元、元和之后险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积重难返,朝政败坏,文人有深重的忧患感与惶遽感,多数文士的生活状况并不如意,所以便形成了自述困境愁怀的诗风。
吟苦诗具有“安慰剂”的诗学功用诗人以自叙苦难来消解生活贫困、仕途偃蹇带来的心理压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探求摆脱苦难的精神手段对此肖占鹏先生在《韩孟诗派研究》中曾言:“韩孟诸人主张‘吟苦’是以抒写一己之穷愁不遇为宗尚,在客观上使诗歌导向了较为自觉的主观抒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可见“吟苦”正是诗人发挥诗歌“勉”“慰”功能的具体运用纵观这时期的主要诗人,韩愈、白居易、张籍、孟郊等都有困窘之时:韩愈、白居易有被贬斥的经历,孟郊参加科举多年不第,张籍在太祝之职上十年不调因此中晚唐诗人的吟苦诗,既是诗人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摹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劝勉,以消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吟苦诗也是中晚唐诗人们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体验的一种反映人既是个体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的体验方式左右着作家的创作在社会趋于稳定、社会意识形态呈高度一体化的时代,文人学士在飞黄腾达、春风得意之时多写社会角色意识占主导的应景酬唱之作,只有在仕途失意、坎坷流离之时,才写出表现自己个体生命体验的诗作因此初唐的宫廷御用文人多精工雕琢的应制诗,而中晚唐出身寒门的韩孟张贾诸人,多呻吟和嗟叹自己的不幸,“吟苦”是中晚唐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
吟苦诗源于中晚唐诗人的“缺失性体验”马斯洛讲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的未能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缺失性体验《现代心理美学》)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可能导致作家产生一种缺失性的体验,从而激发作家与此相关的创作欲望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缺失状态的作家、诗人不胜枚举,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这些都力证了人生的缺失是创作的动因中晚唐诗人之所以纷纷吟苦,都是因为自我无法实现,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不到满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所以才对这种缺失体验反复吟叹摘编自宗瑞冰《论中晚唐吟苦诗的内涵和功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白居易主张文学创作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讽喻诗以“义”见长,即是“为君、为臣、为事而作”B.孟郊的诗歌是他穷愁生活的实录,反映了自身深切的体验,与之相比,白居易的讽喻诗则缺乏了感同身受之情C.中晚唐吟苦诗大体分为两派,呈现出不同特点:张、姚一派以“苦”来抒写闲适的性灵;孟、贾一派则以“苦”为底层苦难民众发声。
D.中晚唐时期政治环境险恶,文人大多生活状况不如意,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吟苦”创作风尚的产生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闻一多认为白居易的讽喻诗,只是有意创作的“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他更推崇孟郊的写实诗,认为其更具研究价值B.欧阳修很赏识孟郊的诗句,认为其《答友人赠炭》《秋怀(其二)》《借车》等诗歌,如果不是有亲身深切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C.诗人的创作受到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体验方式的影响,诗人的境遇不同,其所创作的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角色也有所不同D.从心理学层面来讲,中晚唐诗人创作吟苦诗的动因和司马迁、韩愈以及欧阳修等人一样,都是源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尽说无多事,能闲有几人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谁见衡门里,终朝自在贫张籍《闲居》)B.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C.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贾岛《朝饥》)D.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4.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了孟郊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中说:“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从正气节操修身的角度,告诫友人不要作戚戚怨嗟之文,否则与庸人同流,丧失了应有的崇高气节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芬芳(节选)周瑄璞麦口天不明,出工铃声敲起,队长在街口的红薯窖上吆喝,男女劳力快速来到街里,在没有明透的天光中,人群向西出动,手里拿着麦帽、镰刀,走过颍河桥,向土地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喝罢汤,顾不得擦洗一身臭汗,在院子里拉片席倒头就睡,明儿天不明还得爬起来下地十几天的挣命劳作,每个关口闯过,来不及嘘一口气,赶往下一个关口麦子割回来送进场院为头一个胜利,但人们丝毫不敢松懈,环环相接,一时一晌都不能耽误,三夏的天,剑拔弩张,热极生风,风刮雨落,说变就变,大塑料布年年备好放在离场院最近的菜园小屋里,毒日头下,晒、翻、碾、刷、打、扬。
男人们以场为家,随时有风随时扬场干一天活儿,夜里酸沉的筋骨松散了架,年轻人睡得如死去一般,总有几个睡得浅的中老年人,感到身上一阵清凉,露在被单外面的胳膊腿汗毛起伏,抻起脖子喊道,“有风了有风了!“人们呼啦啦爬起,抓住木锨就扬所有人雷力挥动木锨,抢抓风向,那几个跟着爷或伯睡在场里的男童和少年,裹着被单睡得正香,若在下风口,便落一身细土与麦壳没一会儿,噫,风又走了人们躺下再睡,不知多长时间,又有人喊,“有风了有风了!”再爬起来一夜里要如此这般几次,嗔怨风的短暂,你咋不一气刮完,但每一次都及时呼应,随风而起,丝毫不敢错过清早醒来,大家论证昨夜到底起来扬了几回,人多嘴杂,说得五花八门,有的人竟然毫不记得,还当是做梦哩终于,麦秸秆捆好,麦秸垛堆起,干净的小麦成为座座小山男人抄起木斗,女人撑起口袋,半人高的长口袋一个个立起过磅秤的,计数的,搬运的,扶车的,忙而不乱,男人只穿件白布大裤头,光脚板在场院的地上啪啪响,队长、会计忙忙碌碌,孩子在外围成群跳窜、嬉闹、下腰、滚铁环、摔四角、迎风奔跑、打马车轱辘,老人们也来观看盛况小麦汇成河流与瀑布,所有人身上都落一层黄土,犹如穿着一件细尘织就的衣裳,细腻温柔包裹肌肤,人们欢乐地享受着大地赐予的幸福。
终于,长口袋停满场院,只等着拉去完粮这是庄稼人的节日,后地的场院成为全生产队的中心,男人们日夜驻守,享受着和新麦睡在一起的幸福安宁架子车的队伍将要排列起来,向通淮集粮所拉去通淮集是颍河故道边一个大村,之前不叫通淮集,只由着姓氏最多的人而命名老颍河在此缓缓转弯,由南再向东,形成一个颇有弧度的肥沃所在它像母亲温柔的臂弯,将一个大庄揽入怀中,有一个小小码头接纳顺河水而来的人上千年来,这村庄依颍河而兴旺,周边各地小生意人和那些因种种原因丢失了土地的下九流们在此汇聚,糊口生存明代初年,一个姓黄的徽州商人和儿子划船逆流而上,沿淮河进颍河,来到此处落脚,人们才知颍河原来可以通达淮河的,慢慢此村就叫作通淮集姓黄的商人求得小铺驻守,儿子行船来往于家乡和此地,带来徽州特产,沟通两地贸易因他经营有方,家业慢慢做大,把家人也接来居住眼看要成气候,本地人岂容一个外省人在此发达?集市里最是盛产无赖孬孙,当地商户也眼气人家,于是明面上各款堂皇说辞,暗地里使各样下三滥手段,直整得安徽人欲哭无泪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安徽人无奈,举家搬出此地,到几里外的下坡郭置地落户,求得安宁几百年后的现在,下坡郭的黄姓人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