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五年计划得与失.docx
15页十二个“五年计划”得与失 张永军十大经验第一,尽可能不受非经济因素影响是促进发展的前提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因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缺乏经验,实际上是在“一五”时期的第三年中,即1955年7月30日,才被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应该说,“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虽然不低,比如说,在5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6%,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但由于它几乎是唯一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受到非经济因素巨大冲击的“五年”计划,甚至提前一年就得以实现了,执行效果在前5个“五年计划”中几乎是最好的而到了1978年,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那以后的长达34年时间内,我国经济不仅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创造出了“中国奇迹”进入“十二五”以来,伴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期向平稳增长的常态化转变,基本经济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政府职能得以转变第二,深入正确的改革是推进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前12个“ 五年计划” 中, 只有两个五年计划时期, 经济平均增幅达到了两位数:一是“ 六五” ( 1 9 8 1 年— 1 9 8 5 年) 时期, 二是“八五”(1991年—1995年)时期,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8%和11.6%。
而这两个五年恰恰是中国的两个改革高潮时期其中,“六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是农村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农民收入增幅超过10%的五年时期到1983年,农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就降到了60%以下,标志着农村基本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到了1984年,我国GDP增长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15.2%八五”时期,经济增长除了第一年为9.2%之外,其他四年均超过了10%,这在中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正是这次南巡使得原本有些停滞的中国改革激发了第二次高潮在这一年政府放开计划分配生活必需品的制度,除了西北的少数县份还没有取消粮票之外,全国其他地方的凭票证供应制度都被取消,长期沉淀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一下子被激活,而开发区建设和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带动了房地产的升温,进而带来了能源、原材料和基础产业投资的热潮,带动了产业扩张,真正达到了“一步走好,满盘皆活”的效果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除了第一年为9.2%之外,接下来的几年间,经济增长保持在8%以内,我国经济发展趋于平稳的常态化发展。
第三,拓宽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是“五年计划”落实的先决条件在前5个计划中,由于受到各种无法预测的政治因素影响,始终无法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增长轨道,而且经济也始终陷于“一抓就死,一松就疯”的怪圈中走不出来五年计划”真正开始发挥应有作用的时候,反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革,国家计划特别是指令性计划作用的范围逐步缩小,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调节的市场机制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各种社会积极性不断地更加充分发挥起来,从而使得经济发展不仅能够较快,而且能够较稳这就使得后5个五年计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所受到外部冲击明显减小,科学预测性和可操作性则相应增大第四,减少来自政府周期换届后的影响是尊重市场经济周期规律的基本保证199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运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研究经济本身的周期性运行规律1990年代以后,这一现象得以明显好转尤其是近10多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平稳快速增长期,其中经济增幅最高的是2004年的9.5%,最低的是1999年的7.1%,上下相差只有2.4个百分点 这一经济运行方式变化来自于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
1993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开始进行紧缩型宏观调控,并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双管齐下;1995年经济回调明显,经济增长由最高的14.2%下跌至10.5%不过,过热的经济显然也还没有调整到位,因为1995年的物价水平依然高达17.1%然而,1996年是“九五”计划第一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后,坚持了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原则,将宏观调控继续进行到底直到1996年GDP增长降为10.5%,物价降为8.3%,中央才宣布经济实现了软着陆由于这一次宏观调控确实已经到位,从而为“九五”和“十五”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软着陆,经济增速到2014年为7.4%,比2011年下降1.8个百分点201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提高第五,不断增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是促进经济与社会成功转型的最终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政府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过程经过长期不断努力,中央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水平在“十五”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早在2003年初,中国经济最近的一轮景气经济上升期刚刚启动不久,宏观调控就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的症状,并开始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由于有关部门在这一轮调控中“发现早,动手及时”,所以取得了“见效快,代价小”的实效第六,宏观政策连续性是改革大局稳定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政府宏观部门一直都很重视政策的连续性早在1956年,中央在制订“二五”计划的同时就提出了《国民经济十五年远景规划纲要》,以此来保持中期计划与远期计划的同一性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直到“七五”中期,我国“三步走”现代化战略任务正式提出之后,各个时期宏观发展战略的连续性才得以较好地维持八五”时期,我国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活力,成为改革的重点九五”计划的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集约型十五”计划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制定的第一个指导性计划它不再强调具体的经济增长指标,而是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一五”则是强调落实全面科学发展观,“十二五”则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由此可见,在这5个五年时期,改革的方向没有变化,改革的逻辑一脉相承,从而也保障了这一时期经济与改革的健康发展 第七,“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色”的基本特征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中,中国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个坚持渐进原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曾经面临过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它完成了唯有中国是花了长达几十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六五”前期,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六五”中后期是实施利改税七五”推广承包制八五”以后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种渐进式的改革一方面不仅给自己一个试错的机会,也给人们一个逐步认识和理解改革意义的过程,从而减少改革途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第八,稳定的内外部环境是必要的前提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都可以证明,一个稳定的环境对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二五”时期,我国与前苏联关系破裂,再加上遭受“天灾”与“人祸”,因此“二五”计划结束时工农业总产值甚至倒退至“一五”结束时的水平三五”时期,正值“文革”爆发中国工业化进程被政治运动所打断,至“三五”末,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0%,甚至比10年前还低1个百分点,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也比10年前下降约6个百分点。
1990年,邓小平提出对外“不出头”和“韬光养晦”,对内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这在后邓小平时代也得到了很好地继承,最终导致了一个历史罕见的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时期到来从“八五”到“十二五”,在长达20年的时期内,经济的增幅从来就没有低于7% 第九,科技贡献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等等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八五”开始,中央就开始强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1996年,“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大约为35%,与“七五”时期相比已经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第十,非公经济“演义”国民经济“三国”故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在“六五”和“七五”时期,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补充,政府开始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七五”以后,随着改革不断推进,人们对非公经济的认识及党的方针也在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因此得以进一步提高,其增长速度也相应加快在“五五”时期,个体私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到“十五”时期已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十大教训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这个视角分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十二个“五年计划”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其教训有重大差别一五”计划: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大教训1955年3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一五”计划草案,并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颁布实施同年7月,一届人大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一五”计划主要由于缺乏经验,“一五”计划编制和执行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教训诸如:在投资总规模方面偏大,形成紧张的平衡在投资分配方面,重工业偏多,农业和轻工业偏少;制造业偏多,煤电运等基础产业偏少;内地偏多,沿海偏少;军用偏多,民用偏少。
在贯彻勤俭建国和自力更生方针方面,利用原有生产能力不够,新建和改建的企业规模偏大,标准偏高:非生产性建设和城市建设规划也存在偏多和标准偏高的问题在计划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偏多,地方权限偏小在生产建设方面,发生了1953年的“小冒”和1956年的“大冒”;在改造方面,1955年下半年后出现过快二五”~“五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确立并进一步强化时期的三大教训“二五”、“三五”、“四五”的共同特点是只有一个纲要式的文件,没有形成完整的计划,更没有提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所以从完整和法律的意义上说,三者均不能构成国家的五年计划 第一,党的八大讨论通过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二五”计划的建议是一个好文件就“二五”计划建议的内容特别是指导思想来说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但遗憾的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在党内占了支配地位,从1958年一开始就把这个好文件完全抛开结果是三年“大跃进”,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前苏联撕毁合同的影响,使得1961年中国经济陷入了深重危机接着在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指引下搞了个五年调整(1961年—1965年)才又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第二,1964年5月,《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的初步设想》提出“三五”的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