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梯工程电梯安装调试工艺.doc
37页湖南顾地电梯有限公司电梯安装调试工艺培训专用A类教材(一)目 录1、工艺流程图2、安装前的准备工个3、机房承重梁4、导轨5、轿厢架及导靴6、轿厢7、对重8、缓冲器9、曳引机10、导向轮11、曳引绳12、厅门及门滑轮13、安全钳14、限带器15、自动门机16、自动门锁17、电气部分18、安装竣工、井道、机房的整理19、试车调整1、工艺流程图工地勘察提取和熟悉安装该电梯的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 信息反馈到技术部门如工作准备 专用工具和检测工具的准备 施工现场的清理及井道脚手架的架设 井道照明的安装 电梯材料的清点堆放 缺损件反馈到质量部门根据土建图制作电梯尺寸样板 样板尺寸线的放置、复核厅门安装、校正 导轨支架的安装 机房控制屏、机器及其它设备安装 导轨安装及校正 井道机房线槽的安装轿架的安装 机房设备的校正 对重架安装 测量敷线长度安全钳安装、校正 放置对重铁 截线、编线号 安装曳引钢丝绳 放线、安装电缆 安装轿底、轿厢和轿顶 限速器钢丝绳安装与校正 机房接线 层灯、按钮、井道底坑设备安装接线拆除部分脚手架、手盘车、轿厢下移开门机安装 轿顶、轿厢、轿底电器设备安装接线轿门、门刀及轿门上其它装置安装与校正拆除脚手架、排除井道障碍物 缓冲器安装 对安全回路核查 电梯走慢车 打扫井道卫生 补偿器安装 井道电器装置安装接线 开门机校正 厅门门锁校正 安全回路检查 电梯走快车进行系统调试 试运行与测量各技术数据 上报质管部门进行验收2、安装前的准备工作2.1 安装小组一般由四至六人组成,其中需要有熟练的懂理一定起重安全知识的机械安装钳工、焊工和电工负责安装和调试,此外,根据安装进度尚需木、泥、起重、架子等工种结于配合。
2.2 安装前,安装人员熟悉有关技术资料,并了觖该电梯的形式,控制方式等,并对安装检测设备进行仔细检查2.3 电梯井道应符合“电梯土建总体布置图”,安装人员复核井道内净尺寸、预留孔、层站、顶层高度、地坑深度、厅门口尺寸、牛腿及其它有关要求,合格后方可进入安装2.4 安装人员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井道内应注意避免上、下同时作业,在轿顶作业时,应将安全窗关闭2.5清理井道、架设脚手架2.5.1 脚手架应安全稳固,其承载能力不应小于2500Nm2,单井道脚手架可采用井字形式(见图2—1),其中a为对重在轿厢后面,b为对重在轿厢侧面,组合式电梯的脚手架也可采用“# #”双井字形组合式2.5.2 当采用竹制脚手架并在井道内使用电焊时,期附近竹篾子捆扎连接处应用Φ1.2mm,镀锌铁丝捆扎结实,焊接中与焊接完毕后应特别注意检查在井道内外有无起火之隐患,还应设有临时的灭火措施2.5.3 脚手架横梁的间隙宜为1500—1700mm;厅门入口处的横梁按图2-2的要求架设在各层横梁上铺满竹笆或木板,且两端应与横梁捆扎牢固,便于上下攀登,脚手架任一侧是各层两横梁间,可增加一横梁,顶层楼板以上的脚手架架设应当考虑当电梯安装结束后便于拆除。
2.5.4脚手架架设完毕,须经安装人员全面仔细的检查,合格方可使用2.6安装施工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2.6.1应采用36伏的安全电压2.6.2每台电梯井道应单独供电,在底层井道入口处墙上设开关2.6.3井道或地坑应设2个或2个以上照明灯叉照明2.6.5机房照明电灯数量≥电梯台数×22.6.6施工所用动力电源应送到机房内和工地的加工场地,确保正常施工2.6.7电源总开关应装在机房内入口距地1.3—1.5m的墙上2.7开箱点件及信息反馈安装组在电梯安装前应会同用户根据装箱单及有关技术资料,清点箱数,并核对箱内所有另部件及安装材料和散件具体做法如下:2.7.1 选好材料、设备的存放地点及临时仓库,应燥、可锁、防水、防雨2.7.2 按装箱单及有关技术资料检查轿厢、轿架等要部门数量、规格、尺寸2.7.3 按装箱单逐箱件清点 若发现漏发、错发和损坏的零部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联系2.7.4 借助工地起吊设备,将各部件按如下地点存放以便于安装2.7.4.1 曳引机、控制柜、限速器、承重钢梁、导向轮吊运至机房2.7.4.2 轿箱、轿厢架各部件运至最高层楼2.7.4.3 对重架、对重块、缓冲器及导轨运至底层。
2.7.4.4 厅门应运至各对应层楼专用房间里保管或集中在现场库房2.7.4.5 其它另部件存入现场库存房妥善保管2.7.4.6对于易变形如导轨、门扇等必须放平垫实,预防变形3 机房承重重梁的安装3.1承重梁是承载电梯全部动静负载的重要构件因此承重梁的两端必须可靠地架设在坚固的墙或横梁上,按“电梯上建总体布置图”的规定画确定安装承重梁的位置,方法与规格3.2 承重梁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3.2.1承重梁两端埋入墙内时,其埋入深度应超过墙厚中心20mm,且不应小于75mm对砖墙,梁下应垫以能承受其重量的钢筋混凝土过梁或金属过梁见图3—1)3.2.2 承重梁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1.0/1000,相邻两承重梁之间的高度允许误差不超过2mm(见图3—2)3.2.3承重梁间的平行度偏差不应超过6mm3.3 承重梁的安装 承重梁一般置放在机房内且必须在两侧承重墙上3.3.1 可筑两个高出机房楼面440mm的混凝土墩子(长度应大于曳引机宽度),混凝土墩子(长度应大于曳引机宽度),混凝土墩子上应预埋厚度不低于16mm的钢板安装时将承重梁按图3—3的要求两端焊接,挂线确定位置口后钻出导向轮连接螺栓孔,按“土建总体布置图”要求,将承重数值稳固地安装在混凝土墩子上。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曳引比为1:1钢丝绳绕法电梯,但要求机房有足够的高度(机房高度>2500mm)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墩子有以下两种状态存在3.3.1.1 一侧与机房墙重合,另一侧在井道墙延伸方向,如图3-3-13.3.1.2 两侧均在井道墙延伸方向时,按图3-3-2所示设置3.3.2 对无导向轮、曳引比为2:1绕制的电梯,可按(图3-4)将承重梁安置在机房内,高出机房楼板平面不小于50mm的承重墙上,承重梁两端安置在机房内,高出机房楼板平面不小于16mm的钢板或宽度大于墙厚1/2的型钢4 导轨的安装4.1 制作样板架4.1.1 制作样板架的木条应干燥,不易变形,四面创平,互成直角,其断面尺寸可参照(表4-1)的规定样板架的木条尺寸(表4-1)提升高度(米)厚(mm)宽(mm)≤204080>2050100注:提升高度越高,木条的厚度应相应增大颧用角钢制作,根据“电梯土建总体布置图”中所给的尺寸制作样板架,并确定校样板结构型式4.1.2 样板架上标出轿厢中心线,2:1绕法时应标出轿顶轮中心线、门中心线、门口净宽线、导轨(轿箱和对重导轨)中心线,各线的位置偏差不应超过0.30mm4.2 样板架的安置和悬挂铅垂线。
4.2.1 在机房楼板下1m以内的井道墙上,均匀地凿四个150×150mm,深200mm的孔洞或通孔,用两根截面不小于100×100的平直木架两端入墙孔内,用水平仪校正后稳固,然后将样板架旋转其上并固定(见图4-1)4.2.2 在样板架上标记悬挂铅垂线的各用,用Φ0.71-0.91mm镀锌铁丝和重锤,在地坑将铅垂线张紧稳定后,根据各层厅门、承重梁,校正样板的正确位置后钉牢在木梁上4.2.3 样板架的安置应按照井道内的实际空间尺寸来确定4.2.4 样板架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4.2.5 顶部、底部样板架间的水平偏差不超过1mm4.3 导轨架孔应至少要有两导轨架,期间距不应大于2.5m4.3.1每根孔或现场凿孔均应做成内大外小如图4-2形状及要求4.3.3 一般情况下可安“土建图”要求(高、宽距离)预埋,如图4-3的预埋钢板4.3.4 导轨架固定位置不得与导轨连接之间造成相互干涉4.4 导轨架的安装4.4.1 根据图4-3的铅垂线来安装导轨架4.4.2 对同一井道内安装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并联电梯,中间无隔墙但设有金属梁的,相邻电梯可公用一处特制的导舅架,如图4-4所示,导轨架可与金属架用螺栓连接,也可直接焊在金属梁上,有中间隔墙时,可用对穿螺栓的方法安装导轨架,也可用预埋钢板的方法固定导轨架。
4.4.3 导轨架的安装应根据导轨架上压板螺栓孔距,刻以校正用中心线及校正线,且钉以标记(如图4-5)安装时以此两刻线对准铅垂线,来安装校正每个导轨架4.4.4安装导轨架应符合下列要求:4.4.4.1 导轨架的水平度偏差4(图4-6)不应超过1‰4.4.4.2 当井道墙厚>150mm以上时,导轨架可采用地脚螺栓埋入墙内固定法,其埋入深度不应小于120mm,(如图4-7所示),采用预埋钢板时应与地脚螺栓连成一体,并与混凝土钢筋焊接如图4-8与4-9)预埋钢板厚度不小于15mm4.4.4.3 对井道壁厚在150mm以下时,则可用对穿螺栓法固定图4-10)4.4.4.4 导轨架与墙面间允许加等于或大于导轨架宽度的方形金属垫板调整高度,垫板厚度超过10mm时,应与导轨架焊接4.4.4.5焊接导轨架时,应双面焊牢4.5 导轨的安装4.4.1 T型导轨的安装方法:4.5.1.1根据导轨架铅垂线,安装导轨底板或地坑槽钢,其水平度偏差不超过1‰4.5.1.2 按图4-11距各导轨中心端面5mm处,从样板架上悬下铅垂线,准确地稳固在地坑样板上,以此铅垂线为准初校长导轨4.5.1.3 在机房楼板的下面安装一牢固滑轮,将导轨由地坑向上逐根立起,第一根导轨立于导轨底板或底坑槽钢上与导轨脚(即卡轨板)用压板螺栓固定。
如图4-12)4.5.1.4 导轨的连接处,应擦洗干净,螺栓连接牢固,导轨压板略微压紧,待校正后再行紧固4.5.1.5 导轨应用压板固定在导轨架上,不应用焊接或螺栓在导轨上钻眼直接固定连接4.5.2 安装T型导轨应符合下列要求:4.5.2.1 轿厢两侧导轨的连接处,应相互交叉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图4-13)4.5.2.2 当电梯撞顶蹲底时,各导靴均不应越出导轨4.5.2.3 导轨工作表面应无磕碰,锈蚀、毛刺和弯曲,单根导轨直线度偏差应不大于长度的1/6000,超差时应进行校正后再安装4.5.3 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