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前公共卫生急救体系建设项目研究.docx
7页院前公共卫生急救体系建设项目研究一、 加强院前公共卫生急救体系建设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区独立设置急救中心(站),条件尚不完备的县市区依托辖区综合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设置县级急救中心(站)有条件的大型城市可在急救中心下设急救分中心或急救站城市地区的急救中心(站)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加强急救中心(站)急救车辆等设施设备配置推进医疗机构急诊科规范化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总床位数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完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配备等基础条件;发生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时,接受所在地急救中心(站)指挥调度,承担现场急救和转运任务建设省市县三级急救指挥调度体系,加强各级急救中心(站)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0调度指挥体系与医疗机构院内急救、院前救援系统的信息共享,实行急救呼叫统一受理、车辆人员统一调度,推进急诊急救一体化基于居民健康卡开发具有紧急医学救援和现场救护呼叫功能的急救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医疗急救建设全省一盘棋、急救一条链、呼叫一个键的目标二、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
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个人经济利益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制度僵化,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受限;医保缺乏相应的约束,易导致资源浪费;由于缺乏合理的经费筹集机制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医疗保障社会化程度低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瓦解,城镇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目前城镇职工主要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障体制此外,药品生产与流通也走向了全面市场化医改20多年来,成绩有目共睹,主要表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三、 医疗服务行业政策分析医疗服务的定价一直是个难题,医疗服务行业的政策主要围绕医疗服务的价格改革展开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国家而言,我国药品/耗材的相关费用在医药总费用中占比过高以药养医政策和实践层面的医药费用项目结算制,导致药品/耗材回扣、医药费用虚高等问题滋长泛滥如何正本清源,还原医药费用总盘子中药品、耗材以及医疗服务的成本,对于完善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形成广覆盖、可负担的医疗保障体系至关重要2021年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发布了经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该方案明确在建立健全以下五大机制上进行探索:一是更可持续的总量调控机制;二是规范有序的价格分类形成机制;三是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四是目标导向的价格项目管理机制;五是严密高效的价格监督考核机制《试点方案》的政策取向试图在短期内通过取消药品、耗材加成、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降低药品、耗材在医药费用中的整体占比,循序渐进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从中期来看,《试点方案》通过将医疗项目区分为通用型项目和复杂性项目,辅之以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等医疗服务收付实现方式,形成科学的、可评估的、市场参与程度不等的价格分类和管理机制;从长期来看,《试点方案》将进一步规范民营医院医疗服务的收费,有利于目前服务收费紧盯公立医院、收费相对规范的民营龙头医院。
四、 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增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协调发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加快形成,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持续提升五、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资源宏观调控和优化布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圆满完成健康扶贫任务、全力保障人民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及人员数分别达535个、48911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位居全国前列、中部领先医疗服务资源大幅增长,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7.8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8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3.5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2.95名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分别增长4.1%和14%,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分别下降0.60人次和0.27床日。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跨越发展,各市州均建有达到三级甲等标准的中医医院,84个县市建有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全省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不低于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至3.03‰、5.07‰、9.49/10万,均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明显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落后、人员设备缺乏,医防融合机制不健全,医疗机构重大疫情救治设施以及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平急转换不畅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失衡,优质资源总量较少且分布不均,部分县办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相对落后,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以及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卫生健康人才短缺现象依然突出,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不足,卫生技术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者的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改观不大整体服务效率仍需提高,医院病床使用率、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等指标数据有所滑坡,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未能有效落实,患者向城市和大医院集中的现象尚未得到扭转六、 医疗服务细分行业业绩与估值在医疗服务行业中,整形、眼科、口腔利润率较高,美容、眼科、康复、口腔收入增速较快。
眼科方面,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0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6%,医学视光、白内障、屈光手术分别占据眼科医疗服务细分市场的前三位我国近视发生率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因此眼科市场仍有较高的增长率,这支撑了眼科上市公司的业绩成长,但A股眼科领域的龙头公司目前的动态市盈率接近100倍,对通过业绩增长兑现估值的要求比较高口腔服务方面2015年-2020年我国口腔医疗市场的年复合增速为9.6%,2021-2025年这一市场的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20%目前该行业头部上市公司的动态市盈率为78倍,历经了大幅回调,考虑到口腔市场的潜在高速增长和疫情逐渐消退的影响,这一细分领域配置的性价比正逐步提高辅助生殖行业目前是蓝海,需求高增,但辅助生殖服务市场受政策严格监管,形成了较高的行业门槛,有利于行业头部企业头部上市公司在经历大幅回调后,目前的动态市盈率近58倍,2021年、2022年预期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9.5%和45.9%,已进入可配置区间医美服务可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两种,2019年,非手术类占比为38%目前,2019年国内医美服务渗透率为3.6%,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渗透率仍有3-6倍的提升空间。
因此,医美服务的业绩成长空间中期仍比较客观,投资主要看相关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业绩稳定性和估值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