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页).doc
8页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 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 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断 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 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小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继而不 断延续和创新发展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 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 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 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医 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中医脾胃 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 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 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临 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瘵之官,五味出焉 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 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重要 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 论。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 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 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牛,无胃气则 死”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 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 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还强调 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是正常的生 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 身: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 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 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 治疗胃病吋,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 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 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 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 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 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 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 治疗,因人而异名老中医经验1.1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⑴认为在 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 为治疗之本。
龙祖宏⑵认为治疗脾胃病其健脾为基本大法 治疗脾胃病常用有辛开苦降、运脾除湿、清热化痰浊、散寒 理气、益气升阳、健脾益气、甘温益气、r寒养阴、活血止 痛、温脾摄血等10法李德新⑶认为治疗脾胃病,要分清 脾与胃的主次关系,偏于脾者,遵东垣温补之法,倡升发脾 胃之阳,治以燥药升之;偏于胃者,循叶氏濡润之道,以保 护胃之阴液为要,治以润药救之王大鹏⑷认为健脾益气法 在临床中常配合其它治法综合使用,其中常配合的治法有: 健脾益气理气法、健脾降逆法、健脾破积法、健脾清胃法、 健脾渗湿法等1.2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是调畅气机:唐江山⑸认为升降失常是 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故治疗 脾胃病从调畅气机着手章继东⑹认为治疗脾胃病即使无气 郁之症,亦须酌用少许理气药来调畅气机邵祖燕⑺认为脾 胃病的病理关键是气机不调,升降失常,治疗始终应调升降 为主路志正⑻认为治疗脾胃病注重调其升降,常升清降浊 之法并用王熊国等⑼认为辛味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辛 香化浊理气滞、辛开苦泄和脾胃、辛温助运导滞等功效1.3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马晓英"心等认为,在治 疗脾胃病中,苦辛法通达上下内外重在调气机,适用于湿热 证,为湿热证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冯志荣(⑴辨证施治注重 “通”、“运”、“疏”,以行气和胃,通降胃气;健脾升运,化 湿祛痰为大法江育仁g认为健脾不在补贵在运,常用运 脾化湿法、运脾和胃法、理气助运法、温运脾阳法、益气助 运法马俊善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认为行气法不仅能 止痛、除胀、运脾、和胃,还能解郁、化痰、祛湿康正祥 (⑷认为治疗脾胃病谨遵热勿大辛,寒勿伏冰,补而不腻, 泻宜和缓,疏调气机,因势利导的原则1.4治疗脾胃病的首要方法为祛湿安胃:郝俊良(⑸认为 胃之病,湿为因,治脾胃病,应以祛湿为主单兆伟""认 为脾胃病的治疗不外乎运脾除湿、清胃泄热、清热化湿和清 化痰热等方而李振华")认为祛湿当以温药和之,清热须 用寒凉之品,用药稍有不慎,或加重湿邪,或加重热邪,更 伤脾胃,使病情加重步玉如(⑻认为脾湿胃热是脾胃病的 主要矛盾之一,正确妥善的处理这一矛盾,是提高脾胃病临 床疗效的关键赵国琴(⑼认为治疗脾胃病必须祛湿,祛湿 安胃为治胃首法,治胃先祛湿,湿祛胃自安李任先认 为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是“虚”和“痰”虚为生痰之本,痰 为致虚为标治疗脾胃病时强调“痰气同治”,以健脾养胃、 燥湿化痰为耍1.5治疗脾胃病首重审证求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马贵 同⑵)认为治疗脾胃病强调注意四点:首重审证求因,察证 细致入微;精于辨证论治,强调健脾补虚;善调脾胃升降, 重胃气存无;博彩中西之长,拓宽治疗思路。
林宝成°2;认 为脾胃病症多为寒热错杂,辨治应握八纲,平调气血,兼理 肝肾董健华②;认为察病机,重胃气壅滞,通降为治法纲 要;明脏腑,知土壅木郁,疏通勿忘治肝;析湿土,同气相 召,宜通清利和脾胃李培珍⑶)认为脾胃病病机为脾胃虚 衰,寒热错杂为主,其治疗特色是顾护胃气,升降并用,治 脾宜温阳,健脾兼理气化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2他脏病从脾胃病论治研究如高辉远㉕对内科、妇科、儿科、老年病等多种疾患 常从脾胃论治,提出了脾胃病辨治的四大法则,即补泻有法、 适宜为度;升阳降逆、不可太过;药分寒热、用之勿过;药 中病止、顾护胃气路志正%)认为,脾虚湿盛是痹病发生 的主要原因,故治疗痹症宜因症因时,健脾益胃;药食并进, 强健脾胃李启允⑵[认为治疗胸痹,若结合脾胃辨证分为 脾失健运,寒凝中焦,元气虚衰,寒邪凝滞等类型分别以 祛痰逐饮,宣痹还阳、补中益气、祛寒逐饮等方法治疗,则 疗效更佳施奠邦认为温燥不效,治宜养阴;健脾无效, 治宜泄肝;补脾无效,治宜补肾;调气无效,治宜活血3讨论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 施治及研究与临床上取得较大的进展,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 和特色,但某些研究还有所创新与发展。
临床疗效是中医学 赖以生存的法宝,小医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显良好的疗效 因此,汇集中医医家们对脾胃病的辨治方法及规律,既可开 拓脾胃病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又促使中医理论的发展研究 脾胃病的辨治规律,不紧要重视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整理 和研究,而且应与现代临床、实验研究结合进行,从而使脾 胃病治疗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参考文献〔1)舒鹏,刘沈林教受治牌胃病经验〔J) •南京中医 药大学学,2003, 19 (3): 178〜179〔2)刘学兰,龙祖宏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探(J) •云 南中医药杂志,2004, 25 (6): 7-〔3〕夏永良,易杰脾胃同治分清主次补虚祛湿调畅气机 一脾胃病的治疗用药规律⑴•辽宁中医杂志,2001,28 (8): 452 o(4)王大鹏,小医气血五脏治则(M),天津:南开大 学出版社,1992: 192〜210〔5〕陈霖,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J), 新中医,2004,36 (12): 9〜10〔6〕章继东,老年脾胃病治疗体验〔J),陕西中医,2001, 22 (7): 434o(7〕丁慧芬,邵祖燕教授调升降治脾胃病的思路与方 法(J),新中医,1999,31(4): 10〜11。
8)王秋凤、路杰、边永君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心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 11 (12): 941〜942 o〔9〕王熊国、吴明富,辛味药在脾胃中的应用仃〕, 陕西中医,2004, 25 (9): 84o〔10)马晓英、王秀莲,苦辛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 陕西中医,2003, 24 (7): 660o〔11〕何钢、魏雪飞、王影,冯志荣治疗脾胃病临床 经验 仃〕,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 (10): 38o门2)陆力生,江育仁教授脾胃病治法举隅(J〕,南京 中医药大学报,2003, 19 (3): 176〜17713) 张敏东,马骏应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经验(J〕, 安微中医学院学报,2000, 19 (1): 34〜3514) 王见义,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萃(J), 江苏中医药,2004, 25 (1): 9〜10〔15〕郝俊良,从湿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仃〕,河北中 医,2003, 25 (2): 115〜116〔16〕李锐强,单兆伟,从脾湿、胃热辨脾胃病的经 验(J),河南中医,1999, 19 (1): 9〜1017)李振华, 浅谈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J〕,河南中医,1998, 18 (1): 9 〜10。
18〕危北海,步玉如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北京出版社,1993: 601〜60219)徐亚民,赵国琴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疾病经验介 绍(J),四川中医,2004, 22 (6): 1 〜220〕郭仲之,李任先运用化痰法治疗脾胃病症经验 (J),山东中医杂志,2003, 22 (4): 240〜241〔21〕陈更新,胡鸿毅,郑红斌等马贵同教授治疗 脾胃病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1, 18 (1); 9〜10o〔22〕张元澧,林宝成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 病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 , 22 (5): llo(23〕张淋国,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中国医 药学报,2001, 16 (2): 46〜49〔24〕孔文霞,李培珍诊治脾胃病的经验(J〕,四川中 医,2005, 23 (10): 10o〔25〕薛长连,高辉远教授对脾胃病立法用药之经验 撷要(J),中医函授通讯,1995, 3: 30〜31〔26〕张永红,路志正论治痹证不忘脾胃(J〕,陕西中 医,2007, 28 (1): 83o(27〕李启允,胸痹与脾胃证治(J〕,云南中医学院学 报,2002, 25 (2): 47o(28〕杨彤丽,施奠邦分层辨治脾胃病经验举隅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 12 (4): 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