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基础.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47108428
  • 上传时间:2024-01-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55.87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基础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一、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二、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第二节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  一、望诊  (一)望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得神(美女)   失神★★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2011 A),表情淡漠呆板;  假神:★★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 病机阴阳格拒(二)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1.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   (HUANG晄光)白而虚浮---阳气不足----水肿   淡白而消瘦---营血亏损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大失血者  ★★2.黄色主虚证、湿证: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枯槁无泽,称为萎黄---脾胃气虚---饿的  ★★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3.赤色主热证 赤为血色—热   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 ----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 ▲★★D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X ★★A小儿高烧,鼻柱、两眉间及口唇青紫--惊风的先兆  5.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2005 A.脾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 A.青黄B.萎黄 C.青紫D.晦暗E.枯槁   2007 A.脾气虚衰、湿邪内阻的常见面色是A.黄而无华B.面色淡黄C.黄而虚浮D.黄而鲜明E.黄而晦暗(三)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1.望形体 ★★瘀血“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2.望姿态★★坐而仰首---痰涎壅盛的肺实证; ★★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 “阳主动,阴主静”3.望头形与头发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亏损; 囟门下陷---虚证;囟门高突---热证;★★囟门迟闭,头项软弱不能竖立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2)望头发  发稀疏易落,或干枯不荣--★★精血不足证  突然出现片状脱发---血虚受风---熬夜  年少落发---肾虚、★★血热----有头皮屑  4.望目色  ★★小儿睡眼露睛---脾虚,气血不足  ★★瞳孔散大---精气衰竭  ★★白睛黄染---黄疸目眦淡白,属气血不足---黄疸  5.望耳鼻: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6.望唇、齿龈、咽喉  (1)望唇  唇色淡白---气血两虚; 唇色青紫---寒凝血瘀; 唇色深红---热在营血  ★★口角流涎(或睡时流)---1.脾虚湿盛(年轻女孩减肥)。

      2.胃中有热3.虫积(还磨牙)  ★★口歪斜---中风  (2)望齿  牙齿干燥---胃热炽盛、津液大伤----牙为骨之余  干燥如枯骨---肾精枯竭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肾虚或虚火上炎  睡中咬牙或啮齿---胃中有热或虫积  (3)望龈:龈色淡白者---血虚不荣;红肿者---胃火上炎  (4)望咽喉:★★白喉: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属肺热阴伤之证  7.望体表:皮肤虚浮肿胀---水湿泛滥  ★★A(1)斑疹 斑,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疹,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  ★★A(2)白(疒咅) 又名白疹,透明小疱疹,湿郁肌表,汗出不彻  (3)痈疽疔疖  痈: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者,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者,属阴证;  疔:范围较小,初起如粟,根角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白而痛者  疖:起于浅表,形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即软者  (四)望舌质和舌苔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1.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青色 主寒证、惊风证、瘀血证、痛证;黑色 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黄色 主虚证、湿证★★胖大舌掌握.齿痕舌伴胖大舌胖大舌★★★★望舌态(从未考过)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3)颤动: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中风)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中风)  (5)歪斜:肝风内动(中风) 痰瘀阻络(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虚症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2.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舌苔是胃气上蒸而生。

      正常人仅有一层薄白苔病苔是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厚---食积  (1)望苔色  ①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  舌淡苔白---里寒证---身体内部有寒邪  积粉苔:瘟疫:舌上满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积在舌上,扪之不燥  ②黄苔:★★热证、里证  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舌淡胖嫩而见苔黄滑润者---阳虚水湿不化  ③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寒湿证④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阳虚寒盛(2)望苔质 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  ①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病情轻  厚苔:透过舌苔见不到苔下之舌质,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积滞者    薄厚突然增厚:邪气极盛,迅速  ②润燥: 苔面粗糙刺手---糙苔,多见于热盛津伤或阴液亏耗的病证苔面水分过多,扪之滑利而湿---滑苔,多是水湿内停之征  ③腻腐(小姑娘):★★A腻苔(小姑娘):1滑腻 2.颗粒细腻而致密3.刮之难去,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  ★★腐苔(大老爷们): 1.颗粒较大,2.松软而厚,如豆腐渣堆积舌面,3.刮之易脱,多阳热有余,▲常见食积、痰浊。

        ④剥落:★★光剥舌,又叫“镜面舌: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胃阴枯竭★★花剥苔: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    ⑤有根与无根  有根苔:舌苔坚敛而着实,紧贴着舌面,刮之难去,表示有胃气  无根苔:而舌苔不着实,似浮涂在舌上,刮之即去,多见于虚证、寒证,表示胃气衰3.望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自然光线2)伸舌姿势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3)染苔 :食物或药物染色引起  4.舌诊的临床意义(1)判断正气的盛衰(2)分辨病位的深浅(3)区别病邪的性质(4)推断病势的进退(五)望排出物  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二便、涕、泪、带下清为寒;黄稠黏属热  ★★C1.痰涎  痰白而清稀---寒 痰黄或白而黏稠者(疾病发展中间阶段)---热  痰少极黏,难以排出---燥 痰白易咯量多---湿  咳吐脓血如米粥状---热毒蕴肺,肺痈 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热伤肺络—肺结核  2.呕吐物  呕吐痰涎,清稀---寒饮;呕吐物清稀而挟有食物、无酸臭味者--胃气虚寒  ▲★★呕吐物秽浊酸臭---胃热或食积所致3.大便先便后血,其色黑褐的是远血(消化道出血);先血后便,其色鲜红的是近血(痔疮)。

        4.小便 尿有砂石者---石淋; 尿如膏脂者---膏淋总结: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1.恶臭者属实热证,▲2.带腥味者属虚寒证大便臭秽热;腥味寒小便臊臭,为湿热▲3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4.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多为热毒炽盛,瘀结成脓的肺痈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一)语声、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嗳气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  1.语声变化的临床意义  (1)语声强弱  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的,属实证、热证;---像北方人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像南方人—内敛—中医  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  ★★(2)语言错乱   ▲A谵语: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  ▲B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贪污腐败分子政治审查C狂言: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控制,痰火扰心  D独语:喃喃(直言)自语,见人停止  E语言謇涩:多属于风痰上扰的病变2.呼吸  (1)呼吸微弱,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是热邪内盛  (2)哮与喘: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扇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哮:喘气时喉中有哮鸣声  (3)少气(气短)与叹息少气: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A“叹息”(古称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多因气虚所致。

      胸中郁闷不舒,发出长叹的声音3.咳嗽声音咳声重浊实证;咳声低微气怯虚证  ▲★★顿咳(百日咳(百灵鸟):呈阵发性,终止时作鹭鸶(鸟)叫声的,咳而气急,连声不绝  ▲★★白喉:咳声如犬吠   ★★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干咳无痰,或只有少量稠痰4.呃逆、嗳气音声嗳气(噫气、打嗝)▲★★食后嗳出酸腐气味---宿食停积,或消化不良呃逆,俗称“打呃” ▲呃声高亢而短,响亦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B(二)口气、痰涕、二便  口气臭秽---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  ▲口气酸臭---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三、问诊  ★★(一)问寒热  1.概念  寒—怕冷  恶(厌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穿衣服—外来的  恶寒:无风怕冷,得温不解----------------外来的畏(害怕)寒:经常怕冷,得温可解--------家里的---害怕—尊重  热—发热;体温升高;体温正常,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2.寒热的产生机理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寒热的临床表现:1 恶寒发热2 但寒不热3 但热不寒4 寒热往来  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A恶寒发热----外感表证,卫阳与邪气相争(打架)—发热的反映。

        ★★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  ★★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病人唯感畏寒(家)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畏寒或病变部位冷痛,此即所谓“阴盛则寒”▲3.但热不寒的临床意义  病人唯感有热而没有寒象,同时怕热,此类症状多属热证的表现发热不恶寒而但恶热,临床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壮热 :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2)潮热(夫人的心情有好有坏) 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临床常见有三种情况:X  ▲▲A①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又称“骨蒸潮热口干,五心烦热  ▲B②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灌汤包外热内冷)身热不扬(湿热蕴于中焦,湿温)  ▲C③阳明潮热(日晡潮热):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下午3:00—5:00   (3)长期低热(一般不超过38℃)气虚发热:多因脾气虚损,中气下陷,清阳不升,郁而为热▲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少阳、疟疾  ★★A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二)问汗1.概念及机理“阳加于阴(阴液)谓之汗”。

        2.汗的临床表现  1)有汗无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