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92906155
  • 上传时间:2023-02-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本文根据住户调查数据,讨论了我国居民财产构成与分布状 况的变化特征,并进行国际比较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经 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影响,我国居民财产持有数量在较 短的时间内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 居民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仍不是很高,但不均等程度的扩 张速度非常迅速关键词:财产;不均等;国际比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尤其是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转轨加速期间,我国居民财产随 着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不断积累和积聚的趋势这一方面是 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各种资本市 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居民财产积累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 是因为经济转轨过程中居民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如失业下岗、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长等 ),从而使得居民通过增加储蓄来积累资产以备不时之需成为必要此 外,转轨时期的制度不完善,市场发育不足,市场扭曲等因 素导致了某些特殊阶层以各种合法与非法手段侵占公共利 益或他人利益,从而获得了大量财产导致我国居民财产积 累和积聚的,既有经济发展因素,也有体制转轨方面的原因, 使得我国居民财产积累和分布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

      一、我国居民财产积累与分布的基本特征首先,居民财产积累的速度非常快,城乡之间存在着比 较大的差距从住户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1),1995年至2002 年期间,全国居民总财产净值年均实际增长率达%这主要 是由城镇居民的财产增长所拉动的,城镇居民人均总财产净 值在这一期间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达%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也比较高农村居民金融资产每 年增长5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其总资产净值的增长速度,也 高于这一时期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 (% );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尽管略低于其总财产净值的增长,但年均增 长速度也达%;就全国总体来说,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 要高于总财产净值的增长表 1还列出了 1988-1995年和1995-2002年两个期间农村居民的财产增长情况在前一时 期,农村居民的财产增长较快, 人均总财产年均增长率为%, 金融资产年均增长率达%;在后一时期,农村居民人均总财 产年均增长率不到 2%2002-2006年期间城镇居民人均总财 产净值年均增长率仍高达 21 %,金融资产年均增长率也仍高 达%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其总财产净值、无论是人均财产水 平还是财产积累速度,城乡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农村居民资产存量水平及增长速度都大大低于城镇居民。

      人均财产 的城乡差距在2002年比1995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城乡人 均财产差距及其扩大速度也大大高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城 乡居民财产积累速度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乡居民 在改革中的获益差异农村居民的财产积累中更多的是由于 经济发展、收入增长的结果,即储蓄性积累占主导;而城镇 居民中,经济改革导致的财产再分配等非储蓄性因素可能具 有重要影响其次,财产分布差距扩大幅度超过了收入分布财产差 距随居民财产积累不断扩大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 均总财产的基尼系数分别为和,总财产净值差距小于收入差 距1995年城镇财产差距高于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分别为和,但农村财产差距远远低于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分别为和,全 国的总财产净值的基尼系数仍比收入低 5个百分点财产差距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在 2002年被彻底扭转,2006年被进一 步强化2002年城乡居民总财产净值的基尼系数都分别高于 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全国居民总财产净值基尼系数比全 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高出 10个百分点2006年财产基尼系数也表明,全国或城镇财产分布不均等性都要高于收入,并 且扩张幅度也有更大程度的上升1988--1995年期间,农村居民金融资产基尼系数上升了12个百分点;1995--2002年期间,农村居民总财产净值基尼 系数上升了 7个百分点。

      城镇人均总资产净值的不均等程度 似乎略有下降1995 — 2002年期间的下降主要受到住房改革 的影响(李实等,2005) ; 2002年与2006年的财产基尼系数变 化主要由调查省份所致 如果限定在相同省份,2002年城镇居民总财产净值和金融资产基尼系数分别为和,与 2006年基本持平再次,从财产构成来看,房产 (净)价值在全国及城镇居民中所占比重最大,农民土地价值的比重逐渐下降全国房 产净值占总财产净值的比重从 1995年的%上升到 2002年的%, 7年期间上升了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中 房产净值比重的大幅度上升造成的,房产净值占城镇居民总 财产净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上升到2002年的%,增长了 20个百分点2006年房产价值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 1995年到2006年期间,房产集中率大幅下降,从 1995年的下降到2002年的,2006年为房产净值在农村居民总财产净值 中所占份额低于城镇居民,主要是因为农村住房市场远不发 达;不过农村住房资产份额也在上升,并且不均等性以及对 总财产净值的不均等性效应也在上升土地价值是农村居民各分项财产中比重最高的,但其份 年达%,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财产积累刚刚开始,还缺乏 其他财产形式。

      1995--2002年期间,农村居民中土地价值所 占比重从%下降到%;全国则从%下降到%在缺乏土地市 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土地价值主要通过估计相关产出品的 收益来实现,一方面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土地 产权不完全也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影响产出 品的收益此外,现实中的征地行为也使得土地收益得不到 有效的保障,征地过程中农民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这将导 致征地补偿所依据的土地价值估算存在低估的可能尽管现 有的估计显示土地价值在农村居民财产构成中占有重要的 份额,但同时也应考虑到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背景额在逐步下降土地价值在总财产净值中所占份额在1988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占总财产净值的比重在城镇居民 中一直都不居于重要地位农村居民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比重 在1995--2002年增长了个百分点,农民的生产性投资在这一 期间虽有所增长,但也较为缓慢耐用消费品价值所占比重 在农村居民中基本稳定,但比重较低;而城镇居民中则在 1995—2002年期间下降了将近16个百分点这可能是消费 品市场基本饱和并出现买方市场这一宏观背景在住户资产 结构中的体现非住房性负债在总财产构成中的绝对比重一 直都非常低。

      这也是我国居民财产分布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 象最后,中产阶级人群比重严重偏低我国中产阶级发展不足成为当前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和 形成更大比例的中产阶级人群,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收 入分配政策所试图实现的目标之一从 2002年我国居民财产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人群的财产积累额处于非常低的 水平,集中在财产分布的低端,同时极少数财产水平较高的 人群拖动财产分布曲线向右延伸, 整个分布图形呈现出 L型的特征根据划分中产阶级的相对标准,将家庭人均财产数 量处在平均水平的到倍的人群视为中等财产组人群,发现如 果以全国财产均值为标准,将城乡合并起来看,大约只有 15%的人群可视为中等财产组人群, 而其中64%的来自于城镇住户在全国样本中,61 %的住户财产低于平均水平的倍, 可视为低财产组人群,23 %的住户财产高于平均水平的倍从表3中也可以看到财产分布中所存在的明显城乡差异 性按照全国统一标准,85%的农村住户属于低财产组,进 入中等财产组和高财产组的分别只有%和%;而城镇住户 中,低财产组和中等财产组的比重分别为 28%和23%,高财产组的比重为48%如果城乡的财产组划分分别以各自的 财产均值为依据,农村住户财产分布的不均等性更强,中等 财产组人群比重不到 23%,而城镇住户中等财产组比重为 28%,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

      城乡住户中,财产水平低于 平均水平倍的比重分别为一半左右, 高于倍的分别为23%和24%从财产分布图和相对分布比例来看,财产差距仍处在 较高的不均等状态;从财产分布中也可以推断,所谓的中产 阶级的规模仍然非常低二、居民财产分布与积累的国际比较改革以前,中国的意识形态及制度规定都强调国家或集 体对财产占有的合理性,而否定居民个人的财产所有权因 此在改革初期,中国居民几乎没有个人财产和财产性收入, 世界银行(1982,第109页)指出,中国居民 除了储蓄存款的 利息以外,没有私有财产项下的收入 (股金、股利及利润)”, 这也是当时中国收入分配较为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 过程中,这种状态被改变财产分配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居民 财产积累中非储蓄性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既有 制度上认可的因素,如城镇居民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获得原公 有住房的所有权,这是财产在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再分配;也 有制度上不认可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因素,如寻租腐败 等这就使得居民的财产增长速度相对于某些经济体制稳定 的经济要快得多从表 4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 美国与加拿大,居民财产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这与这些国 家的较低储蓄率相关,同时也有所实施的各种财产税的作 用。

      对于体制相对稳定的国家来说,居民财产来源主要是收 入中的储蓄部分,而较低的储蓄率会降低家庭收入转化为财 产的份额,导致较低的财产增长率财产税对家庭财产积累 的负面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它会降低人们积累财产的动 力尽管我国居民财产迅速增长的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探 索,但不难推断,与经济转型相联系的非储蓄性因素或者居 民储蓄行为变异可能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中国居民财产积 累额的大幅度上升,除居民的高储蓄率和缺少财产税政策 外,城镇公有住房的私有化以及企业改制带来的国有资产转 移也不元关系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对私有产权具有比较完备 的法律保护、在意识形态上对财产积累和财产分布差距也具 有较高的认同感,加上财富积累的长期作用,居民财产分布 的不均等性一般也会相对较高表 5和表6表明,多数国家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都比较高,一般比收入分布更不均 等然而从财富分配的均等化程度来看,也包括两种不同类 型:一类强调经济自由化、 私有产权的激励作用和自由竞争, 因此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较高,如美国、加拿大等;另一 类注重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的作用,注重限制财富分配过 度悬殊,如欧洲国家及日本等,因此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 则要低得多。

      在东方国家如韩国、日本以及强调社会公平的 瑞典,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大大低于美国发达国家中, 财产不均等较高的国家有美国、 丹麦、瑞士、法国,最富10% 人群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额超过了 60%;财产分布较为均等的国家有日本、芬兰、爱尔兰、西班牙等,最富 10%人群占有 的社会财富总额低于 45%中国最富10 %人群占有的社会 财富总额为41 %,略高于日本,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 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都远 大于中国如表5所示,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最富 10%人群占 有的社会财富总额分别为 53 %和65%虽然多数发达国家的财产分布具有较高的不均等性,但是从长期变化趋势上看,不均等程度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 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图 2给出了 1916年至2000 年,美国最富有1 %人口所占财产份额的时间序列趋势从最富有1 %人口所占财产份额的变化大致可以看出整个社 会财产分布的集中化程度20世纪60-70年代之前财产分布 的不均等程度是缓慢下降的,但是随后出现了缓慢 20升的情况,到了新世纪初基本上回归到 20世纪50-60年代水平后一个过程反映为20世纪B0年代以来美国财产分布差距的 不断上升。

      如表 6所示,美国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从 1983年的上升到2001年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