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km路基规范解析.doc
30页1.0.1 为统一铁路路基设计技术标准,使路基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 求,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160km/h 及以下客货共线标准轨距新建及改建I、U级铁路的路基工程设计货物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120km/h的路基工程设计应符合有关规定1.0.3 铁路列车竖向活载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标准活载 轨道和列车荷载用换 算土柱来代替,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A 的规定1.0.4 路基工程应通过地质调绘和足够的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 等基础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在取得可 靠的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设计1.0.5 路基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其地基处理、路堤填筑、边坡支挡防护以及排水 设施等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使之能抵抗各种自然因素作用的影响1.0.6 路基工程设计应避免高填、深挖和长路堑,并尽量绕避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在进行 路基与桥、隧工程比选工作中,应从技术条件、施工条件、可能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建 设投资与运营养护费用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工程类型。
1.0.7 I级铁路桥梁较密集地段,两台尾之间路基长度小于 150m且能满足设桥的技术条件时,应以桥代路型式通过1.0.8 路基工程的地基应满足承载力和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 其地基处理措施必须根据 铁路等级、地质资料、路堤高度、填料、建设工期等通过检算确定 1.0.9 路基填料应作为工程材料进行勘察设计 路基土石方调配必须保证符合路基各部 位的填料标准,并节约用地设计时应合理规划,对移挖作填、集中取(弃)土、填料改良 等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 1.0.10 路基支挡结构应根据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本规范附录 A 等进行设计必要时应考虑 支挡结构受到的列车动力影响以及大气降水、地下水等自然因素对支挡结构长期稳定性的影 响1.0.11 路基工程设计应重视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文物保护路基边坡应积极采用绿色防护, 尽量减少对天然植被和山体的破坏,防止诱发地质灾害1.0.12 路基工程应有完整、系统、通畅的排水设施,并与桥、涵、站场排水和农田水利灌溉 系统衔接侧沟、天沟、排水沟宜采用混凝土构件予以加固1.0.13 路基工程设计应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 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 提高路基工程质量1.0.14 既有路基病害防治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整治,不留后患的原则,采取合 理的防治方案和有效的工程措施。
1.0.15 I级铁路及采用大型养路机械的U级铁路不应设养路机械作业平台; 对不采用大型养路机械的U级铁路,区间路基每隔 500m左右设置养路机械作业平台一处,单线铁路可在一 侧或两侧交错设置,双线铁路两侧均应设置1.0.16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 120km/h的区间路基两侧应设置贯通的防护栅栏 防护栅栏的位置应设在路堤坡脚外或路堑堑顶外的用地界内,防护栅栏的高度不小于 1.8m1.0.17 铁路通信、信号、电力等各种光、电缆沟槽应从路堤坡脚外或路堑侧沟平台上 通过,必须从路肩或路堤边坡上通过时,应进行结构设计,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的完 整和稳定在路基上设置其它杆架、管线等设备时,应进行结构设计,并采取有效措施,保 证路基的完整和稳定 1.0.18 路基工程使用的混凝土、 石料及其砌筑用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及适用范围, 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E的规定1.0.19 区间路基用地设计应按本规范附录 C 的有关规定执行1.0.20 铁路路基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0.1 路基 subgrade 经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直接支承轨道结构的土工结构物2.0.2 路堤 embankment在原地面上用土、石填筑的路基。
2.0.3 路堑 cutting自原地面向下开挖的路基2.0.4 基床 subgrade bed 路基上部承受轨道、列车动力作用,并受水文、气候变化影响而具有一定厚度的土工结 构基床有表层与底层之分2.0.5 路肩高程 formation level路肩外缘的高程2.0.6 压实系数 compacting factor填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击实试验得出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2.0.7 地基系数( K30) subgrade reaction coefficient通过试验测得的直径30cm荷载板下沉1.25mm时对应的荷载强度p (MPa)与其下沉量 1.25mm 的比值2.0.8 相对密度 relative density填料最大孔隙比与填筑压实后实测孔隙比之差和最大孔隙比与最小孔隙比之差的比值2.0.9 孔隙率 porosity土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2.0.10 土工合成材料 geosynthetics 应用于岩土工程的合成材料产品的总称2.0.11 最优含水率 optimum moisture content 击实试验所得的干密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上峰值点对应的含水率2.0.12 边坡稳定系数 stability factor of slope 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土体沿某一滑动面的抗滑力 (矩)和滑动力 (矩)之比值。
2.0.13 路基工后沉降 settlement of subgrade after acceptance 路基竣工铺轨开始后产生的沉降量2.0.14 改良土 improved soil 通过在土中掺入砂、砾石、碎石或石灰、水泥、粉煤灰等物理或化学材料以提高其工程 特性的混合料2.0.15 比贯入阻力( Ps) specific penetration resistance静力触探圆锥探头贯入土层时所受的总贯入阻力与探头平面投影面积的比值2.0.16 过渡段 transition 路堤与桥台、路堤与路堑、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衔接时,需作特殊处理的地段3 路肩高程3.0.1 当路肩高程受洪水位或潮水位控制时,应计算其设计水位,设计洪水频率或重现期应 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洪水频率标准为 1/100 当观测洪水(含调查洪水)频率小于设计洪水频率时,应按观测洪水频率设计;当观测 洪水频率小于 1/300时,应按 1/300频率设计 2 在淤积严重或有特殊要求的水库地段,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洪水频率标准3 改建既有线与增建第二线的洪水频率, 应根据多年运营和水害情况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确定4 滨海路堤的设计潮水位, 采用重现期为 100 年一遇的高潮位。
当滨海路堤兼做水运码 头时,还应按水运码头设计要求确定设计最低潮位3.0.2 滨河、河滩路堤的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包括河道卡口或建筑物造成的 壅水,河湾水面超高)加波浪侵袭高或斜水流局部冲高,加河床淤积影响高度,再加 0.5m其中波浪侵袭高与斜水流局部冲高应取二者中之大值3.0.3 水库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波浪侵袭高加壅水高(包括水库回水及边岸 壅水),再加0.5m当按规定洪水频率计算的设计水位低于水库正常高水位时,应采用水库 正常高水位作为设计水位3.0.4 滨海路堤,当顶部未设防浪胸墙时, 其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高潮水位加波浪侵袭高 (波 浪爬高)加不小于 0.5m 的安全高度;当设有防浪胸墙时, 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高潮水位以上 不小于 0.5m3.0.5 地下水水位或地面积水水位较高地段的路基,其路肩高程应高出最高地下水水位或最 高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再加 0.5m3.0.6 季节冻土地区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冻前地下水水位或冻前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 烈上升高度加有害冻胀深度,再加 0.5m3.0.7 盐渍土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最高地下水水位或最高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加蒸发强烈影响深度,再加 0.5m。
当盐渍土路基存在季节性冻害时,应按本规范第 3.0.6 条和本条的规定分别计算路肩高程,取二者中之大值3.0.8 当路基采取降低水位、 设置毛细水隔断层等措施时, 路肩高程可不受本规范第 3.0.5条、 3.0.6 条、3.0.7条规定的限制4路基面形状和宽度4.1路基面形状4.1.1路基面形状应设计为三角形路拱,由路基中心线向两侧设 4%的人字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4.1.2在单线铁路(或双线铁路并行等高地段)中,硬质岩石路堑及基床表层为级配碎石或 级配砂砾石的路基,其路肩咼程应咼于土质路堤的路肩咼程,咼出尺寸 △ h按公式(4.1.2)计算h=(h-h) B B 0.04 (4.1.2)2式中h ――土质路堤直线地段的标准道床厚度(m);B —— 土质路堤直线地段的标准路基面宽度(表 4.2.3中的值,m); h――硬质岩石路堑、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路基直线地段的标准道 床厚度(m);B ――硬质岩石路堑、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路基直线地段的标准路 基面宽度(m)4.1.3在双线铁路中,并行不等咼或局部单线地段的路肩咼程应咼于双线铁路并行等咼地段 土质路堤的路肩咼程,咼出尺寸 △ h按公式(4.1.3)计算。
‘Bsh _ D - Bd g 1△h=l%h—hd + +1.435 + ^-卜 0.04 (4.1.3)sl 2 1000丿式中hsh——并行等高直线地段土质路堤的标准道床厚度(m);Bsh——并行等高直线地段土质路堤的标准路基面宽度(表 4.2.3中的值,m);D ――并行等高直线地段土质路堤的线间距(m);hd 并行不等高或局部单线直线地段的标准道床厚度(m);Bd——并行不等高或局部单线直线地段的标准路基面宽度( m);1.435——标准轨距(m);g 钢轨的头部宽度(mm): 75kg/m 轨为 75mm,60kg/m 轨为 73mm,50kg/m轨为70mm4.1.4不同填料的基床表层衔接时,应设长度不小于 10m的渐变段渐变段应在路肩设计高程较高的段落内逐渐顺坡至路肩设计高程较低处,渐变段的基床表层应采用相邻填料中较好 的填料填筑双线铁路中并行等高段与局部单线地段连接时,应在局部单线地段内逐渐顺坡至并行等 高段地段,其顺坡长度不应小于10m4.2路基面宽度4.2.1区间路基面宽度应根据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远期采用的轨道类型、正线数目、线 间距、曲线加宽、路基面两侧沉降加宽、路肩宽度、养路形式、接触网立柱的设置位置等, 通过计算确定,必要时还应考虑光、电缆槽及声屏障基础的设置。
422 路肩宽度:路堤不应小于 0.8m,路堑不应小于0.6m4.2.3直线地段的标准路基面宽度,应按表 423米用表4.2.3 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项目单位特重型I级铁路次重型n级铁路中型轻型重型次重型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Vkm/1^120 < V~1 ~120 v V v 16012012080 < V <80< V <80h60v 16060120100双线线间距m4.24.04.24.04.04.04.04.04.0道床顶面宽度m3.53.53.43.43.43.33.33.02.9道床厚度m0.50.50.50.5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