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春四单元备课刘红春2.doc
17页五_年级__下___册_语文__学科第__四_单元教材分析单元主题感人至深的故事单元序号四单 元教 材分 析本组教材共有四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认真读一读,体会体会,你会为文章里人物的精神所感动《再见了,亲人》中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于关心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6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4篇文章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学习本组课文相信你会在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还能够学到不少表达方法单 元学 情分 析本单元的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朗读同时,文章的思想性也强,为学生提供了熏陶思想、陶冶情操的平台但学生往往在学习此类文章时,只沉醉于故事的情节中,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难点,更谈不上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了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必不可少单 元教 学目 标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会认32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2、阅读这些感人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3、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4、课前预习要多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读一读,搜集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了解,为理解课文、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5、入选的课文篇幅较长,可以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继续练习速读能力单 元教 学重难点1、认真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2、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单元教学内容课时数再见了,亲人 2金色的鱼钓1桥2梦想的力量1口语交际•习作四3回顾•拓展2教 学 设 计课 题14再见了 亲人备课教师刘红春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教学重点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 法讲授法学 法自读自悟,质疑探究教学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课时安排2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3.读课题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4.提问: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板书:朝鲜人民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T:可是……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2.学生自学,讨论3.汇报交流出示人物图片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六、小结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
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3.师引读(投影句子)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四、课外拓展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百度搜索相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2.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作 业设 计板 书设 计 14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是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没合眼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课 后反 思教学亮点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教师范读,通过朗读,能跟好的体味那种民族的情谊!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教 学 设 计课 题15、金色的鱼钩备课教师刘红春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含义教 法导读法 学 法读思法 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投影仪 学习预习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个性设计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一)以老班长为主线1.默读,边读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