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魏长城庆阳遗址考察.doc
5页东城,西城:战国魏长城暨在庆阳遗址的考察战国魏长城,即战国时,魏国在其西部边境,与秦和与戎接界之处,所筑的“界秦” 、 “界戎”的长城此大半在今陕西、少部在今甘肃庆阳,南北向的长城,致今说法不尽一致特别是在今甘肃庆阳地区内的过境战国魏长城,更是很少有人提及,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为此,笔者据历史资料、出土文物及几年来的考察,提出以下看法,供史家指正 一、 历代史志记载的战国魏长城 据《史记•秦本纪》载,战国时,秦孝公元年(公元前 361 年) , “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史记正义》对此注云:“魏西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阻一带) ,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自北至上郡、■州之地,皆筑长城以界秦境” ;“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 ”《史记•魏世家》亦载:魏襄王七年(公元前 312 年) , “魏尽入上郡于秦” 《括地志》对此注云:“魏筑长城界秦,自华州郑县以北,滨洛至庆州洛源县白於山” (今甘肃庆阳地区华池县北,陕西吴旗县境,即今之横山)又据《史记•匈奴传》云:韩、赵、魏三家分晋后, “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主渠之戎筑城廓以自守,而秦稍蚕食。
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与上郡于秦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此长城即战国秦长城,横贯今庆阳地区镇原、环县、华池三县,遗址尚在世人误以为系秦皇时蒙恬所筑,是不妥当的) ”上列记载表明: 第一、战国魏长城乃是“魏尽入西河,上郡于秦”之前所筑,不是今之一些史志或学者所说的战国秦长城,更不是蒙恬所筑的秦长城从时间上推算,此战国魏长城要比之战国秦长城,要早至少五十年以上第二,从历代史志记载的战国魏长城的具体位置看,是与战国秦、魏当时的接界处是相一致的现列举《读史方舆纪要》等史、志记载,以见一班 (一)南起华州(即今陕西省华阴县一带) , “古长城在州北三里,战国秦、魏分界处 ”(二)华阴县, “长城在县西二里 《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此即其故址宋白曰:“华阴有长城,战国时,分秦晋之境 ”(三)蒲城县, “长城在县东五里,洛水所经,阚?S 以为即沮水也战国时,为秦魏之疆,筑长城于此,名曰堑洛 ”(四)同州(后魏置华州,西魏改为同州,隋曰冯翊郡) , “秦秋时秦晋之疆,战国为秦魏二国地,汉武帝太初为左冯翊。
”(五)??州三水县(今旬邑县) , “马岭山,在县西,一名箭?Q 岭,或曰即长城岭也”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刘知俊与康怀贞(英)战于三水县之长城岭,薛史曰,即“??之长城岭是也” (六)庆阳府(甘肃) , “周之先不窟所居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属北地郡,汉为北地郡及上郡地 ”苏轼《指掌春秋列国图》云:“长城在州东二十里” 至于汉上郡阳周县地,宁州东百里的正宁县, 《大清一统志•庆阳府志》云:“长城在县东七十里又旧志云,长城在正宁县东六十里 ”在庆阳府的环县, 《一统志》云:“环县县北三里有长城”宋白曰:“方渠县(即环县)北一里有长城” 此环县城北一里之长城,即战国秦昭王长城,蒙恬曾补修之遗址尚在 (七)?~州,在延安府南百八十里,西至庆阳府宁州二百十里,西北至庆阳三百三十里春秋时白翟地,汉为郡及冯翊地三国魏虚其地,晋因之后魏置东秦州,后为北毕州,西魏改为?~州,隋初因之,大业三年改为?~城郡,寻又改为上郡,唐初改为?~州州治洛交废县,本汉雕阴县地州南六十里有符秦所置的长城县,因境内有长城而得名后西魏因此长城县境内有华池水(今葫芦河) 、黑水、洛水而更名为三川县 “长城,州西南四里,战国时秦魏分界处。
《寰宇记》秦蒙恬所筑,误也 ”(八)延安府西北四十里安塞县, “县北百五十里,旧有三十六堡,以长城岭为界 ”据《元和志》及彭曦先生的实地考察,在今陕西靖边南三十多公里的安塞县镰刀湾乡,确实有条横贯横山山脉,西与靖边县杏树台战国秦长城相连,东向今绥德县的长城1(九)绥德州, “春秋时白翟地,战国时属魏,后属秦” “古长城在州西十五里,亦秦魏分界处 ”绥州北八十里的米脂县, “县西北百八十里即银州城,亦秦上郡地” 从以上所列记载,可以看战国时秦、魏分界处,即战国魏长城的大致位置:南起今陕西华阴,北行经今朝邑、大荔,蒲城等县境;再西北行经今铜川境,旬邑县、甘肃庆阳地区正宁、宁县、合水县而今陕西富县西;又北行至今安塞县西北百五十里的镰刀湾乡境,然后折向东北经今绥德西,到米脂县西北的古银州一带,再东北越河接战国时赵地全长近千公里这就是战国魏与秦、戎接界的实际位置,也是战国魏长城的实际位置 第三:使我们对“滨洛” 、 “堑洛”均有了比较接近实际的认识所谓“滨洛” 、 “堑洛” ,以往的史家有几种说法一说“有昭王(秦昭王)以前堑洛而守之塞,大抵在洛之西有魏滨洛所筑之城,大抵在洛之东” 2 一说魏长城“南自华山、西北行又沿黄河西岸北行,长近一千余里” 。
3 一说魏有“自郑滨洛至上郡的长城,即从今之华县沿洛河东岸至至韩城黄河”4 等等从上列举的魏长城的实际位置看,所谓“滨洛” ,并不全是沿今洛河东岸或西岸而筑长城,而是说战国魏长城是在魏帮或魏或接界处,即在洛水流域(洛水,一名沮漆水)所筑,这就是“滨洛”的含意 “堑洛”一词,出自《史记•秦本纪》 ,秦简公六年(公元前 409 年) “堑洛,城重泉” 有人据此认为这是战国秦在南起华阴、北至黄龙山下所修的第一条“堑洛”长城5 其实,这种看法是完全出于对“堑”字的误解所致 “堑”有三意,一为绕城水或绕城沟,即今说的护城河或城壕;二为掘,即今说的“挖” ,但此掘不是指深掘或深挖,而是专指旁掘,即今谓之刮削今之俗语将山旁、水旁、地边旁、埂边、崖边,如需刮削或取齐,均称之为“堑” ,而不叫“挖” 三为垫,支物使高曰垫修长城时, “垫”是少不了的,所以也称“堑” 可见, “堑洛”并不完全说是修长城,它包括利用洛水制险为城或依洛水为护城河所谓城池,即既修城又修护城河,这样才能成为城池,但不是“长城” 再则,如果说“堑洛”就是秦沿河东岸而筑的第一条长城的话,那么,比秦简公要早五十多年的秦厉共公,在公元前 461 年, “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 ,这里的“堑河旁”,不是也成了黄河边的更早的“第一条长城”了吗?又据《史记•晋世家》载:晋惠公“十年(公元前641 年) ,秦灭梁。
梁伯好土功,治城沟” 《史记集解》注云:贾逵曰:“沟,堑也 ”亦可见, “堑” ,早就是指绕城水、绕城沟、即护城河或城壕、并不是指修长城何况“堑洛、城重泉”并不在一地据《括地志》云:“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也” 《读史方舆纪要》亦云:“重泉城,县(蒲城县)东南五十里 ”而长城, 《读史方舆纪要》则云:“长城,在县东五十里,洛水所经阚?S 以为即漆沮水也 ”战国时为秦魏之疆,筑长城于此,名曰“堑洛” “一在县工南五十里,一在县东五十里,并非一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由此看来,想在非秦魏接界处,如黄龙山区等,找出一条“堑洛”的秦魏长城来,恐怕是较为困难的当然, “堑洛”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这就是当时的筑长城,主要是依自然地形,采用“堑”的办法近年考察的战国魏长城,战国秦长城等,在筑墩台,障隧之外,主要是用堑削的办法,这是其遗址已经证明了的二、战国魏长城在庆阳的遗址考察 战国魏长城既是“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 “滨洛至庆州洛源县自於山(即今横山) ”,那么,地处今洛水,沮水发源地及泾水上游的今庆阳,是否是魏秦、魏戎接界处?部分县地是不是属秦、汉的上郡地?就成了今庆阳地区内有没有战国魏长城的关键。
为此,笔者分述如下: (一)从地理位置上看 今太阳地区东部,为古桥山(即今子午岭) 桥山东侧为洛水流域,桥山西侧为泾水流域据《史记》、 《战国策》载:早在晋厉公三年(公元前 580 年) ,即秦桓公二十四年,晋伐秦,是“至泾” ;晋悼公二十四年(公元前 559 年) ,即秦景公十八年,晋伐秦, “度泾” 秦献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 364 年) ,即魏惠王七年,秦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此石门,据《括地志》云:“尧门山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今陕西三原县)西北三十三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志云盖山为门,因名之武德年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中改为云阳县 ”《读史方舆纪要》亦云:“石门山在县(三水县、汉旬邑县,后魏为三水县,今旬邑县)东南六十里,南入浮化县界秦献公二十二年,与晋战于石门即此地云” 可见,秦魏接界处,不仅洛水流域有,而且泾水流域也有地处今子午岭西侧,属泾水流域的今旬邑县境,亦秦魏接界之处,所以魏筑长城于今旬邑县西马岭山(一句箭?Q 山,一名长城岭) ,是千真万确的今庆阳地区的正宁县, (汉阳周县,属上郡)南与旬邑县为邻,距旬邑县城不足百里亦有古“长城原”等遗址,证明魏筑长城亦是北过今正宁县的。
不过魏在今正宁县境筑长城,不是为“界秦” ,而是为“界戎” 据《后汉书•西羌传》载:“平王之末,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 ,到春秋末期,大荔、义渠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到周贞定王八年(公元前 461 年)秦厉共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F 陇 “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 ”据近年考察证实,义渠戎国国郡在今庆阳地区宁县西北焦村乡西沟村其所疆域为今甘肃庆阳、平凉及陕北,宁夏南部,可与战国秦抗衡战国初,义渠侵秦或秦伐义渠,大都发生在今甘肃庆阳地区魏筑长城于此,就是了“界戎” (二)从地方史志记载看 庆阳地区有没有战国魏长城的记载,除苏轼《指掌春秋列国图》云:“长城在宁州东二十里”及今人史念海先生《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中云:“正宁秦长城,实为魏秦之长城”而外,见于地方志载的尚有:正宁县境内长城的记载:今庆阳地区正宁县,前汉为上郡阳周县,扣汉并归泥阳城,治在今正宁县永正乡岭儿上(秦名驰武城,汉名阳周城,后汉末名泥阳城) ,后魏复置阳周县,为豳州赵兴郡治,治在今正宁县罗川镇 (隋属北地郡罗川县治,唐为宁州真宁县)清改真宁为正宁,民国移治在今山河镇。
据《大清一统志•庆阳府志》载:“长城在正宁县东六十里” ;清乾隆《庆阳府志》云:“长城,在正宁县东二十里 ”清乾隆进和民国十五年所修的两本内容基本相同的《正宁县志》 ,均云:“长城在县东七十里” 此三处看来似乎不同的记载,正说明长城在正宁县的走向与不同的地点在乾隆时的《正宁县志》中还列举了明代兵燹前后正宁竿行政区划的详细地名、村名其中长城里,东长城,西长城或总称为长城原等,一直沿续保留至今这说明,今正宁县境内有“界戎”的战国魏长城是无疑的宁县境内长城的记载:宁县,即宁州,古公刘邑,今城西庙嘴坪即为古豳国的国都,周先祖公刘及其子孙在这里立国创业近十代春秋战国时属义渠戎国地,秦汉时属北地郡地和上郡襄乐地清乾隆时所编的《庆阳府志》引苏轼《指掌春秋列国图》云:“宁州东二十里有长城” 《大清一统志•庆阳府志》又云:“又有走马川水,在州东三十里源出桥山,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川 ”对此条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所编《宁县志》把“州东三十里” ,改为在“县东一百三十里 ”这是由于不了解长城的所在地所致据笔者实地查证,苏轼与《大清一统志•庆阳府志》的记载,是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 《大清一统志•庆阳府志》所说的“走马川水” ,即现今的城北河。
据《读史方舆纪要》引《唐志》云:“长安三年(公元 703 年) ,宁州大雨,水漂二千余家、溺死千余人,盖即诸川溢流也 ”城北河因其湍,且流入马连河,故称走马川水此走马川水从宁州城北曲折东北上行约二十多里处,其东岸即是条沿岸而筑的战国魏长城此段长城东南与今春荣乡、石鼓乡一带长城相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