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侧面倾听(熊).doc
3页多侧面倾听,让真实回归阅读教学枝江市顾家店小学 熊明梅 语文学科 443215摘 要:倾听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师生间的心灵之约倾听是诉者的诚心, 是听者的虚心倾听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学会了倾听, 让阅读教学呈现更多师生间心底真切的东西,把握了阅读教学的精髓 本文就如何运用倾听的技巧,多层面地反映倾听带来的感人画面 关键词:倾听 阅读教学真切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的讲解充斥整个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很 少,只有倾听的份,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教学效率低实施新课标以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逐步引入了“对话教学”理论,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 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绝不是教师按预设教案上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 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 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正如王 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 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我们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学会讲解,更要学会倾听 因为倾听是尊重的基础,是沟通的开始。
听学生之疑惑,然后知所讲;听学生 之见解,然后知不足 一、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 作家左拉曾经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 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阅读就是与这个 活生生的人对话,实质上也就是倾听作者用笔说的话,倾听文中人物和作者的 心声 语文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担负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 内心的重任因此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文本背后作家的声 音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件事应该是认真研读文本,琢 磨语言,调动全身心的能量,领会言语的意义或意味,透过文字符号倾听文本 中人物及文本背后作者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倾听到那 些值得回味的、令我们终身难忘的声音:瓜架下清风微抚的声音;森林里“小 夜莺”动听的哨音所呈现的强烈的爱国之音;杏林子在逆境中对生命的呼唤; 神话中那普罗米修斯的振臂一呼:“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 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在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方面优于学生 带着自己倾听来的激荡着我们内心的声音和自己独到的见解走进课堂,我 们是何等的有底气和信心。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又是何等的 游刃有余!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首先,要学会静候,让学生把话说完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 形:在要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有学生“长篇大论”,但总有老师 “等不耐烦”,还没等学生说完就被老师打断我们这样做大都是急于给学生 以提示,想引导他用简洁的语言(老师预设中的答案)来回答且不说对文本的解读本就没有唯一的答案,单就教师的这种态度来说,就是对学生不够尊重, 没有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学生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兴趣和 回答问题的信心因此,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流畅 是吞吐,教师都应该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倾听时要把自己的意愿暂时 搁置一边,包括急于想说给学生的建议、劝告等,先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 说不下去时可作提示,但千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说, 只有学生愿意说,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从 而更好地点拨与引导,把对话引向深入,让阅读的课堂更真切 其次,要倾听学生的疑问,善于抓住主要问题面对教材,学生心里想知 道什么,教者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于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 来。
当然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的难度较大,有的却又太浅显;有的能切中文章 要害,把握文章本质,有的却离题万里,与课文八杆子打不着这时教者要善 于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抓住主要问题浅显的学生相互解决,难度大的鼓励 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作更深入的探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是那些能够体现 课文中心的、作者感情的、写作特色的等问题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 先生》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本文的作者是谁,他现在在什 么地方干什么?②本文作者的父亲是不是一个革命者?③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 到那么多的人敬重?④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壁碰扁的吗?等等像本文的 作者是谁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解决,像本文的作者现在在干 什么,他的父亲是不是革命者,与本文内容关系不大,可让学生课后阅读课外 资料解决而像诸如③④这类的问题,教者要紧紧抓住,引导学生重点解决 最后,要耐心倾听课堂中的“杂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对话的 中心学生个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 解,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在年龄、阅历、 学习经历、语文基础等诸多方面又存在一些共性,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同 一问题的理解、同一文本的解读又大同小异。
这就造成在课堂上对同一个问题, 很多学生的观点近乎一致,而经常又有个别独特的观点出现的现象对这一个 个 “杂音”,教师应给予全然的注意,微笑着耐心地倾听 曾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课中老师深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学生朗读中,有一个 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觉得课文写得不美!”此时,原来和谐 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打破了,气氛变得严肃起来,大家都盯着老师你为什 么这样认为呢?”老师在一愣后马上压住心中的扫兴与遗憾,不失温和地问: “老师很想听听你的高见那位学生一见老师的笑脸,大方地说:“因为他 写得不够详细具体比如它只说了‘太阳出来了’为什么不说‘红脸蛋的太 阳公公笑眯眯地出来了’?这样写太阳的样子和颜色,多生动啊!”可以看到, “杂音”有时候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像例中教师能耐心地倾 听来自意外的“杂音”,让学生在与课本的交流、教师的交流中经历一次新的 语言实践过程,由读中的感悟引起写作上的火花,阅读教学从读懂语言走向发 现语言和创造语言 课堂上唯一不同的声音,往往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体现着学生的创 造个性新课程强调尊重、保护学生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倾听课堂上那一个个唯一的声音并及时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学生话语中的理性,肯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绩,对发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 生,也是个学习的榜样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学会叩问心灵,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 叶澜教授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也许成不了好教师, 而坚持写教育反思,不出一年就会成为好教师我认为,写教育反思就是在解 剖自己,叩问心灵,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上完一节课,感觉不好,应该问问 自己:为什么这节课没有预想的好?是预设方案不好导致课堂沉闷,没有生成 新问题?还是有了生成,自己没处理好?是对学生了解不够,还是自己的课堂 语言不佳?是没有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未能调动学生,还是自己情绪 不好影响了学生……反之,如果一节课上下来,感觉非常好,也得好好反思一 下:这节课好在哪里?还可不可以更完美一些?这是教学后对自己心灵的叩问 事实上,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并不局限于教学后的反思,在教学前、教学中, 甚至平时与同事闲聊时都可以进行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着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个体的活跃的思维,可以利用 学生自读文本的间隙,不断地问问自己:原先的预设是否需要修改,甚至放弃 一部分?学生的见解有没有独特的地方,可不可以深入下去?自己的点拨是否 贴切、到位…… 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泉发出的声音, 并且不浮躁、有耐心地深入思考,对这些声音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得付诸教 学,那样的阅读课必定会呈现出更多新鲜的亮点。
注释:①《语文教学对话论》 王尚文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②转引自《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 段宝林编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3 年版第592 页作者简介:熊明梅,女,39 岁,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枝江市顾家店小学, 邮政编码:443215,:13114463837,邮箱 jshwex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