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战后英国经济[1].ppt

26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5676485
  • 上传时间:2017-08-0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36M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战后英国经济,战后英国经济,,一,英国简况 英国的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岛国,领土面积24.3万平方公里,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北部及其附近的小岛组成2001 年有人口5975万,人口密 度为244人/平方公里 2001年的GDP共14613亿 美元,人均24455美元,英国是最早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最早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也是最先走向腐朽、衰落的资本主义国家- •13-15世纪,英国庄园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经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1760年代-184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70年前后,英国经济实力处于鼎盛时期,其工业生产占全世界1/3,煤铁产量占1/2,贸易总额占1/4,其殖民地总面积达22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2.5亿,号称“日不落帝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加之英国大量资本输往海外,国内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其工业生产在1880年为美国所超过,在1890年为德国所超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死亡官兵87万,伤200多万,商船损失约70%,而美日造船业却在战争期间急剧发展,这就使英国丧失了盘踞了250多年的海上霸权。

      战争期间英国先后变卖了10亿英镑的国外资产,战后欠下美国9亿美元的债务,大英帝国由此开始走向衰落,30年代大危机期间,英国工业生产下降23.8%,失业人数近300万,失业率曾高达22.2%,出口下降了一半 在随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死亡41万,伤36万人,耗资250亿英镑,还有约1/4的财富被毁于战火,战争结束时英国不仅丧失了战前黄金与美元储备的大部分,而且积欠了30亿英镑的新外债,其出口贸易下降了将近70% 战后初期,英国工业生产地位进一步下降,海上力量被美国远远超过,国际金融地位严重削弱,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英国对英联邦内部的控制力更加削弱,殖民体系已面临土崩瓦解,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 回顾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可以197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受殖民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而发展十分迟缓的时期 2,1979年-现在是英国经济不断进行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时期,三,殖民帝国的解体及其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二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控制着1400多万平方公里、5亿左右人口,包括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地与附属国,此外还拥有1900万平方公里、5千万人口的自治领。

      表面上,英国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 从战后初期开始,英属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便不断高涨- •战后初期首先是缅甸、马来西亚,继而南亚各国 •50年代亚洲、非洲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兴起,54年英被迫从苏伊士运河撤军,56年侵略埃及失败,殖民统治开始土崩瓦解 •60年代以后,英在非洲、地中海、中东、太平洋和拉美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 •此外,一些经济发达的自治领(如加、澳、新)的离心倾向加强 所有这些表明,英国的殖民帝国已无可挽回地崩溃了,殖民帝国解体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1)丧失了原来作为宗主国所拥有的各种特权(如土地租借权、占有权,矿产勘察权、开采权,海关管理权,货币发行权等) 这些权利的丧失不仅减少了其海外收入,而且去掉了其据此进一步剥削的基础 2)使其资本输出的有利条件受到限制,因再不能象过去对待殖民地附属国那样直接进行肆无忌惮的剥削了 3)以往那种对殖民地附属国在贸易上面通过低价掠夺原材料、高价推销工业品,赤裸裸地榨取高额利润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殖民帝国的解体成为战后相当长时期中英国经济发展迟缓、对外贸易状况恶化,英镑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四,战后英国经济中的所谓“英国病” (所谓英国病是长期困扰英国经济的一大问题,也是英国战后常被人称之为“欧洲病夫”的原因) 1,“英国病”的症状 •经济发展缓慢,经常走走停停(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长速度都居于发达国家之末位,而且较短期增长后,便是较长的停顿 •经济衰退频发,且日趋严重 •国际经济地位大为下降,英镑不断贬值(1930年代以前英镑作为世界货币处于霸主地位,曾受到各国拥戴,但二次大战后急转直下,其霸主地位为美元取代,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宣布由1英镑=4.03美元降为1£=2.8$,1967年底再次贬值,1985年最低时曾为1£=1.298$,现为1£=1.5$。

      此外,英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国际贸易连年赤字),2,“英国病”的病因 1)历史原因-世界工厂和庞大的殖民帝国给英国留下了陈旧的生产部门 2)产业结构缺陷-第三产业过分膨胀,传统产业长期不振,新兴产业缺乏竞争力 3)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较低 4)重科学轻技术,重基础轻应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 5)墨守成规,守旧思想严重,企业管理较落后(英国门第观念、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对引进技术审慎、保守:不让工人参加管理,有的经理甚至将工人视为仇敌,劳资关系紧张 6)过早实行高福利制度 7)两党轮流执政,经济政策缺乏必要的连续性,五,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 19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使鼓吹“自由放任”的马歇尔经济学理论遭到致命打击,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英国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原产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很大发展大战期间,政府进而全面管理投资、工业原料、调剂劳动力与实施对消费品的定量配售 战后初期,工党艾德礼政府尽管逐步取消了战时那种对经济实行全面管制的措施,将不少军火工厂予以出售,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仍有很大加强并成为在战后经济生活中长期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同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英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的基本内容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最重要的特点是-,1,国有化运动扩展广泛 1945.7—1951.10月,工党艾德礼政府掀起第一次国有化浪潮-对英格兰银行及约1300个煤矿、煤气厂与供应系统、约1500家发电厂、铁路、内河航运、码头、公路运输、民航、机场和70多家钢铁厂实行国有化 1974.2—1979.4月,工党威尔逊和卡拉汉政府掀起第二次国有化浪潮-把4家飞机制造公司与处境窘迫的造船业收归国有,此外还建立英国国家石油公司等,在1979年,英国大型国有化工业公司有19家,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8%、GDP的11%、国内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20%。

      国有化企业垄断了全国的电力、煤炭、铁路、邮电,控制了造船、飞机制造和钢铁业的大部分,在汽车制造和石油生产中的比重分别为2/5和1/4,2,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的作用加强 集中表现于各类税收和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均有很大提高3,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对经济生活实行广泛调节,如- •国家成为全国最大的雇主 •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加强(60年代以后约一半的科研费用来自政府,政府事实上承担着高风险的防务、宇航和能源科研等) •国家投资和国家消费不断增加(国家主要投资于那些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投资的领域,如核能、宇航、基础设施、能源和运输等) •国家加强对货币信贷领域的调节 •国家越来越有力地干预对外经济关系,六,70年代末--80年代英国政府对经济调节和干预的调整-所谓“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 1,定义- 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任内为解决当时英国所面临的国内外难题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总称它实际上是一种新保守主义经济理念和政策 2,产生和发展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上台执政。

      在经济滞胀加剧的情况下,保守党政府摒弃凯恩斯主义,奉行货币主义 撒切尔夫人指责战后英国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生活,至少带来了两大弊端: 一是“企业自由受到了威胁”,损害了“西方繁荣的基础” 二是“长期入不敷出地生活”,成为经济滞胀和失业严重的根源,3,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 •逐步推行非国有化 主要通过把整个国有企业出售给某一私人公司、把股票出售给本企业的经理与雇员或在股票市场招标、公开出售等方式先后把英国航空公司、国家货运公司等一批盈利的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 从其上台到80年代末,大约80家国营企业的股份被出售,原国营企业的40%被私有化 •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侧重点、方式和目标 与战后历届政府不同,撒切尔夫人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侧重点不是需求管理,二是紧缩银根,控制货币供应量增幅;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方式不是扩大政府支出和实行赤字财政,而是控制政府支出和减少财政赤字,其首要目标不是刺激经济和缓和失业,而是抑制通货膨胀,强调更多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鼓励私人资本的发展。

      为此,取消对资本家的红利限制,降低所得税,取消外汇管制,在经济较落后地区设置“企业区”并以减少税收等优惠条件吸引私人资本,扶助中小企业4,撒切尔主义的实施效果 突出表现在英国经济逐渐恢复生气,基本抑制住其经济的颓势,摆脱“欧洲病夫”形象(从1979-1989年,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先后超过了德、法、意,后来又超过日本,进入90年代以后英经济表现更好,其就业水平比欧洲其它大国都好,失业率比德、法都低得多,通胀率一直控制在2.5%以内,财政状况也比欧洲其它主要国家要健康,七,伦敦金融市场及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早在17世纪下半叶,英国就出现了私人银行,随着金融资本的发展,伦敦逐步形成适应资金借贷需要的金融市场,18世纪起伦敦逐渐从国内金融中心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一战后,虽受到纽约挑战,但伦敦仍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伦敦金融市场以“伦敦城”为中心伦敦城”是伦敦市的古城,位于伦敦市中心,约2.6平方公里,其通讯设备完善,信息灵通,办事效率极高,英格兰银行和国内外各种银行及其它主要金融机构均云集于此伦敦金融市场包括: •货币市场-经营短期资金,由英格兰银行、交换银行(其中居统治地位的“四大银行是巴克莱、国民威斯敏斯特、密德兰、劳埃德银行)、贴现银行、商人银行(亦称承兑行)和外国银行所组成,所有这些机构都为政府和贸易商提供短期资金,威工商企业提供流通资金 •资本市场-经营中长期资金,主要由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单位信托公司、金融股份公司、金融事务所、养老金基金组织、国民储蓄银行、信托储蓄银行、房屋互助协会、发行事务所和证券交易所组成。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新股票一般采取三种方法:一是公司直接向公众出售;二是由发行事务所作为承购人向公众发售;三是由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代为在证券交易所出售,八,英国政府的“欧洲政策” 英国于1973年1月1日加入欧洲共同体但其对待欧共体的态度有一变化过程- •在EEC酝酿成立时,它自恃英帝国传统地位和与美特殊关系,采取“不介入”态度,并试图利用英联邦的经济联系,与EEC成犄角之势 •EEC成立在即,英担心失去欧洲大陆市场,于1957.2提出建立包括欧洲经合组织17个成员在内的“大自由贸易区”计划,试图使EEC溶入其中 •随着该计划破产和EEC成立,英转而以攻为守,于1959.11与丹麦、挪威、奥地利、葡萄牙、瑞士、瑞典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欲对抗EEC •由于该小自由贸易区远非EEC对手,其经贸发展远落后于EEC,1961.8英国改而正式申请加入EEC,遭到法国反对;1967.5再度提出申请,因其不肯放弃与美特殊关系,再次遭到法国否决,当时戴高乐担心它“只有一只脚踏在欧洲”;只是后来当德国经济发展起来,法国担心德国坐大,希望拉住英国来共同牵制德国,而英也表示愿接受EEC的所有条约时,才在1972.1达成允其加入欧共体的协议,经批准终于在1973.1.1成为其正式成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