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东***
  • 文档编号:220029358
  • 上传时间:2021-12-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5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春秋间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人级物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以德治主张内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发展“仁〞:仁政,民贵君道、君舟民水轻,民本伦理观:性本善〔恻隐、哲学:“天行有羞恶、恭敬、常〞,“制天命而用容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贵贱有序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私人讲学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进步性:a提升劳作评人民身份地位,促进生价产发展b有助于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c蕴含早期人文主义d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作用:a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依据b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国家“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法,兼采各家思想之长参加特点:a适应中央集权需要实质是文化专制〔根本〕b继承光大民本、仁政思想c外儒内是非,即“四之〞〔自然界有规端〞〕,执行仁律〕,朴素唯物主政恢复、扩充义人的善性〔缓和阶级矛盾〕学2、政治:启用学儒家仁政:限田薄敛省赋新儒维护统治秩序〕仲舒义礼智信〔巩固君权,定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想: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伦理观:人之性恶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施。

      〔强化君权〕措施:1、思集权〕儒措治需新兴地主阶级封建知识分子建统孔子〔圣人、万世师表〕孟子〔亚圣〕荀子〔集大成者〕董仲舒战国汉朝新学应儒适封原因:要;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武政治:仁义、王家,独尊儒术〔强化中央的尊帝大政3、教育:垄局限性:a主张维护奴隶制,带有保守一面b“仁、〞在阶级社会里无法实现起了关键性作用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成规;建地“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位教l育系统宋明时形成理学隋唐时三教合一魏晋南北朝佛道兴起,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时间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洛派〞〕北宋朱熹〔“闽派〞〕天理三纲五常:存天理,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主周敦颐提出张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内接联系起来容“格物致知〞的熟悉论知轻行重〔注重施行〕*朱熹更认反对格物致知〔思想核心〕“心外知先行后,能得到天理行合一〞世故只需反省内心就知〞、“知理、人伦、圣言、“理〞致良万物本原“物〞指天物的本原,“心〞即理〞灭人欲心〞是宇宙万“心外无物〞,“心外无陆九渊南宋明中期后王阳明宋朝明朝战国后期,“蔚然大宗〞汉武帝时成为正统地方立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包括自然科学,但侧重人文道德〕程朱理学:宇宙观:“理〞是世界本原方法观:格物致知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适应了统治阶级政治需要。

      唯心主义,极端,反南宋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动,显示了封建制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衰落朱熹学术思想蜚声海内外,形成“朱子学〞学派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a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正常欲求评b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夸大了不切实际的清谈之风价积极:a把传统儒学从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并具有一定进步性b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可取: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重义轻利,自我约束,身体力行,自主自强无佛,心即是佛〞不可取: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比见书p15.明清时期:活跃时间明朝后期明末清初王夫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集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大成者〕《焚书》、《藏书》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后汇编为《船山遗书》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挑战孔儒正统,揭露道学家虚伪〔民本思想飞越突破〕批判到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主张当私欲抨击封建社会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高度评价改革家,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起义予以肯定。

      具有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代表了工商业者和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倡法治,保证民权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农商皆本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变化有规律可循提倡“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熟悉论:主观的熟悉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熟悉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耕者有其田〞崇实致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学术施行,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启发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小地主的利益具有进步性、制斗争起到推民主性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反封评价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局限性:未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存在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根本: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形成〕影响力思想武器动作用,为中国反对专制主义思想家提供有1、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庞大影响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3、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扩大阅读: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小结(1) 潼南一中学案201*级历史必修〔3〕第1单元小结编写〔廖斌〕审订〔廖斌〕审签〔〕姓名〔〕班别〔〕学号〔〕评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知识结构〗 〖技巧示例〗 1.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以下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宇宙便是吾心〞C.“工、商皆民生之本〞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题技巧】本题是一道理解性的材料选择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性思想可以依照题干中的背景性提示〔资本主义萌芽〕在理解四个引文材料的选项后,进行正确的判断虽然是古文材料,但是题干的暗示降低了难度正确答案是C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理解材料中的“刑〞“德〞“礼〞三个关键字的含义意思是: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治理百姓,百姓虽然暂时不违法,但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百姓就有了羞耻之行。

      如此,我们就能判断,材料主张用“礼〞和“德〞来治国显然这是孔子的主张,正确答案是A思想史部分的解题很大部分取决于对思想主张的理解 〖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讨论、发表不同见解这一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A.儒家形成B.百花齐放C.百家争鸣D.贤良对策 2.以下孔子的哪一言论不能反映他的政治思想 A.泛爱众而亲仁B.温故而知新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我欲仁则仁至矣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4.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 A.否定了君主制度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1-/3 潼南一中学案201*级历史必修〔3〕第1单元小结编写〔廖斌〕审订〔廖斌〕审签〔〕姓名〔〕班别〔〕学号〔〕评价〔〕 C.体现了当时民众的利益D.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5.以下言论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6.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以下行为不能浮现这一思想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取消宰相以强化皇权 C.发生自然灾害时,皇帝下罪己诏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7.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它最早设立于 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8.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9.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以下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假设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10.西汉宣帝说:“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这反映了西汉统治者自汉武帝以来统治思想的特点是A.严刑峻法B.执行仁政C.清静无为D.外儒内法 1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思想差异的根源在于 A.两人处于不同的时代B.两人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C.两人的学术思路不同D.两人讨论的话题不同 12.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复兴儒学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佛家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C.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互相影响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二、非选择题:26.阅读以下材料 -2-/3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备臣,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帮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动乱不起──《韩非子》 材料三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得当之处〕;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 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相同的目的〔6分〕 〔2〕依据材料三,鲁迅指出了怎样的实质问题?〔2分〕 〔3〕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的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今天对待儒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分〕潼南一中学案201*级历史必修〔3〕第1单元小结编写〔廖斌〕审订〔廖斌〕审签〔〕姓名〔〕班别〔〕学号〔〕评价〔〕 -3-/3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照拓展思维使用,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第 8 页 共 8 页WORD文档可编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