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福利制度框架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工作专业战略性地位.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25867450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7.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社会福利制度框架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工作专业战略性地位2006-05-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继同①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催生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深刻改变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推动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福利理论创新在经济市场化、福利社会化和社会现代化背景下,社会政策概念框架与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已初露端倪,服务政府与服务社会,福利社会与追求生活质量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创造难得历史机遇,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教育者扮演基础性角色,发挥主导性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福利社会化政策 福利制度创新 社会政策框架 社会工作角色 一、 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践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催生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并成为推动福利制度创新和福利社会化政策出现主要动力源泉,反映社会结构分化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史无前例的快速结构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经济结构、劳动关系、收入水平、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等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社会结构转型既是结构化社会关系分化变迁,又是各类社会组织结构功能角色地位变化,既是阶级结构与社会利益调整,又是重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过程,核心与实质是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是有计划变迁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社会过程不言而喻,在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是核心部分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标是培育发展劳动市场,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改变企业办社会状况,将企业社会职能剥离出来,形成优胜劣汰和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此优化组合、择优上岗,特别是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三项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见端倪,就业者面临的社会风险急剧增大与此同时,政府功能角色定位也发生变化,政府改革、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物质文化需要,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并且为现代政府职能角色地位科学定位创造适宜社会条件。

      在此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环境变化,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从不同角度有力推动社会福利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且导致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应运而生,1980年代中期社区服务的异军突起和蓬勃发展,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形成产生直接重大影响 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质是充分调动国家、市场、社区和家庭力量,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改善民众生活状况,及时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经历萌芽、诞生、发展和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政府最主要的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践分为六大层面:一是国家、市场、社区、家庭、个人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形成中国的“福利多元主义”;二是社会福利政策目标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结果平等让位于机会均等;三是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由老弱病残孤寡扩大到所有公民;四是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社会福利资金,促进福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五是提供物质保障、收入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心理保障,扩大社会福利服务的范围,发展内容广泛的福利服务;六是改革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与政策模式,加强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领域中的国际合作[1]实践证明: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既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又反映中国社会转型发展阶段。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践已取得世人注目的辉煌成就 二、 社会政策框架形成与社会福利体系结构转型 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践和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发展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深远的社会后果是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开始具有实质性社会、理论与政策意义1990年代以来,宏观社会环境、中观社会组织与微观个人生活方式均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足鼎立关系框架清晰可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性社会”已经形成[2]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运动,特别是民政系统推动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创新与发展实践经验显示:传统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剩余性福利政策模式正在发生结构性、革命性变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已初见端倪,其最主要的标志有五:一是国家、市场、社区、公共领域相互促进的结构化关系模式基本形成,初具现代社会体系的结构功能;二是社会政策概念、社会福利理念、社会保障概念、专业社会工作等理论价值观念相继出现,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式开始影响决策者与管理者[3];三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经济生产与社会消费,经济市场与社会市场之间的结构化关系模式已基本形成[4];四是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福利服务、住房服务、就业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格局已形成。

      长期以来,这些服务性质不是“社会福利”性质,相互之间关系又缺乏内在有机逻辑联系,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概念为建立联系提供最佳的理论基础[5]五是国际福利、国家福利、市场福利、社区福利、家庭福利和个人福利错落有致互为整体,各种福利体系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首次形成“整体性社会福利”体系框架这些既是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的社会前提,又是社会政策框架的基本内容,还是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的社会结果,标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服务均进入崭新的时代,标志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相互关系模式开始具有实质性的社会、理论与政策意义 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关系模式形成说明福利体系发生结构转变,人类需要满足层次显著提高,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营造适宜环境,创造难得历史机遇,提供不竭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问题性质、类型的变化,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说明公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状况显著改善,社会福利体系结构转型和人类需要层次提高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及时回应变迁的社会需要,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6]。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优抚安置四部分组成,并形成诸多制度性基本特点,深刻反映社会结构特征和社会福利文化的本质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主要参照借鉴前苏联的福利制度安排与政策模式创建社会主义福利,社会福利服务重点是城乡贫困救济和自然灾害救济,以老弱病残为主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以国家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为主的社会保险,以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和烈军属抚恤为主的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和人类需要层次结构停留在以缓解贫困和自然灾害救济为主基本生活救济水平上而且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制度结构化特征有六:一是将社会福利看作是国家权威与仁慈,缺乏实质公民权;二是将社会福利等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长期敌视社会福利服务;三是将社会福利等同社会救济,而且将社会福利看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将社会福利等同工作单位的职业福利待遇和组织性福利;五是将社会福利看作是市民独享的社会特权,二元福利结构突出;六是将福利工作等同民政工作,政治福利鲜明,缺乏社会政策的理念[7]改革开放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基本需要结构与层次已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已形成健康照顾→基础教育→福利服务→社会保险→住房服务→就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的发展顺序与优先次序,绝大多数国民最基本衣食住行生存需要和吃饭问题已基本解决[8]。

      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福利体系结构转型与基本需要层次提高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 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处境与社会工作专业角色地位 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处境是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与社会服务组织,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社会福利服务领域扩大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工专业发展创造适宜环境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异常迅猛,分别于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期和1990年代末期形成三次发展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团体会员达148个,数量约为社会学专业的2倍[9]社会工作教育数量的规模发展并不等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质量,二者关系模式有待探讨尽管社会工作概念与专业教育恢复重建已达20多年,但是诸多有关基础理论问题尚待澄清,例如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本质与精髓是什么,中国有无社会工作,谁是中国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工作领域与服务范围是什么,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福利制度关系是什么?总体来说,目前知识精英和绝大多数社工教育者对社会工作概念的专业理解太过狭窄片面,没有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与社会福利制度框架结构变迁有机联系起来,没有将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放在宏观社会结构变迁与福利制度处境下来观察,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诞生社会环境、社会原因和发展动力源泉。

      一般来说,社会工作专业工作处境是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提供者,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是服务与处境、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欧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就是社会福利发展史社会工作专业随社会福利制度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福利服务,向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服务和公共福利事业领域扩展而不断发展,社会工作者的福利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就业岗位日趋多样化,但不变的工作处境依然是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服务机构这意味社会福利政策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福利项目与服务实施的[10](pxvi),意味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社会福利服务领域扩大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创造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创建服务型政府与服务性社会,特别是建设福利社会与追求生活质量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开辟广阔发展空间,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教育者将扮演组织性角色,发挥主导性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社会主义时代,贫困、疾病、犯罪等“社会问题”是不被人们承认的,社会管理者基本采取行封闭性和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管理千姿百态和不断发展的社会[11],社会工作等专业价值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服务领域与专业助人技巧方法自然没有用武之地,卫生、民政、劳动、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地位低下。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创建服务型政府与服务性社会,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显著提高卫生、教育、福利、文化、社区、家庭、就业服务工作者的地位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分化、劳动分工加细和社会组织结构功能日趋复杂,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而且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迫切需要大批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方法的专业性人员实践证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地位越高近些年来,广东、上海和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专业迅猛发展和核心作用是典型例证例如,上海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和社会工作者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功不可没,堪称典型医疗卫生政策和医院社会工作、教育政策和学校社会工作、福利政策与社会福利事业服务、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住房政策和廉租房服务、司法政策和青少年矫治、社区建设与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观念向社会福利观念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现代化宏伟目标,既创造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服务发展模式,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创造空前未有有利条件和拓展空间,极大提高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随之而来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福利制度处境之间良性循环的制度化伙伴关系清晰可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