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行的用法和来源.docx
6页方言“行”的用法和来源 :H17:A:1003-2738(2012)05-0140-01摘要:方言“行”有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文章将对“行”字方言义的深层次原因做出探讨关键词:行;方言;深层原因方言中时常用到一个“行”字行”,音xíng,表示物品“质量差”“不牢靠”的意思[1]用为形容词,主要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如:“这件衣服太行哒,没穿几回,竟破了个洞这张椅子做得好行,坐的时候要小心点儿行”字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和用法,在一些大型的字典、辞书中都曾提及过《汉语大字典》“行,器物质量粗劣不坚牢[2]《汉语方言大词典》“行,<形>,(货物)质量差,(器物)不结实[3]“行”字的这一意义,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中《周礼•地官•胥师》:“察其诈伪饰行价慝者而诛罚之郑玄注:“饰行价慝,谓使人行卖恶物于市,巧饰之令欺诳买者意为:(国家)观察市场中,有欺骗、造假、掩饰质量差不结实货物价格的奸邪之人就(应该)诛杀责罚他《周礼•地官•司市》:“害者使亡郑玄注:“害,害于民,谓物行苦者其中苦,通“楛”楛,粗糙,不坚固行苦,同义并用,“行”亦谓不坚固也先秦以后的《九章算术•盈不足章》:“醇酒一斗,直钱五十;行酒一斗,直钱一十。
行酒”,谓薄酒,表酒味不浓不香《唐书•韩琬传》:“俗不偷薄,器不行窳窳,(事物)恶劣,粗劣行窳,同义并用,“行”亦表(事物)粗劣《唐律疏议》卷二十六《杂律上》曰:“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注:不牢谓之行这之后的一些文献,也有“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和用法这表明,其用法由来古老,延续时间长,且传承久远,为人们所乐用有例为证:(1)世人莫笑老蛇皮,以化龙鳞衣锦归借语进贤饶八舅,于今行货正当时王安石《寄舅氏》)(2)元来他将着些价高的行货张国宾《合汗衫》)(3)本带要求善贾而沽诸,争奈这行货儿背时也《范张鸡黎》第二折(隔尾)曲)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八:“古人谓物脆薄曰行……今京师人谓货物不牢曰行货其中的“行货”,是指粗制滥造的物品不仅如此,许多方言文献也对“行”字的这一意义和用法有过论述如李鼎超《陇右方言•释言》:“今谓货不良曰‘行货子’,读‘行走’清代的张慎仪《蜀方言》卷下:“物不坚牢曰行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词》:“昭人谓物之不坚牢者曰行章炳麟《新方言》:“今吴越谓器物楛窳为行货由此可见,“行”的这种用法不仅可追溯于先秦,而且在历代的文献中都可见到其具体的用例;不但在通语中能见到这种用法,而且许多方言著述中也都有所言及。
这也说明,“行”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在古代并非囿于一时一地之用,只是因为历史的变迁,“行”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发展到现在才用作了方语而“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和用法,根据我们的探究,又显然不会运动于其词义的演进轨迹之中那么,“行”何以会表物品的“质量差”“不牢实”这样的意义?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在我们看来,用“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可能性一个方面的可能性是,因为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行”具有“义兼正反”的作用,即因词的反训原理所造成;另一方面的可能性是,在语言的运用中,由于“细”“小”“稀”等表“单薄”“细小”意义的词语,其语音的转化而促使其与“行”字音同或音近,从而便带来了由“行”来承担或负载了“单薄”“质量差”“不牢实”这样的意义以下试作一定的分析和说明,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指教所谓“反训”,其实质就是义兼正反[4]汉语历史上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代郭璞其注《尔雅》时说:“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他在《方言注》中又说:“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者也详见《方言》“苦,快也”郭注)对于正反意义,王力先生也有过论述,认为现代汉语中没有否定性的观念单位,一切否定性的观念必须建筑在肯定性的观念之上[5]。
我们将“反训”简单地理解为:义兼正反,即包含一对正反意义的词王符《潜夫论•浮侈》:“以完为破,以牢为行汪继培笺:“古者谓物不牢曰‘行’正文中“完”就是“完整”的意思,“破”就是“破损”的意思,“完”与“破”的意义正好相反这说明“完”与“破”相互为训,即“完”就是“破”的意思,“破”就是“完”的意思同样,“牢”和“行”具有相反的意义,二者相反为训,即“牢”就是“行”,“行”就是“牢”可见,反训就是意义完全相反的词相互训释,这是反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潜夫论》曰“以牢为行”,而笺注又云“不牢曰行”从字面意思讲,“牢”就是“牢实”,“不牢”就是“不牢实”以牢为行”就是表示“行”具有“牢实”的意思,而“不牢曰行”意思是说“行”有“不牢实”的意思这就意味着“行”既表示“牢实”的意思,还表示有“不牢实”的含义换句话说,“行”的词义系统内部实际上兼有了正反两个方面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义兼正反”徐世荣先生曾对反训进行过分类,其中有一类叫殊方反训这一类就是说汉语中的某个词,其方言的用法与普通话的一般含义恰恰相反如:郎:尊称也又:贱称也互:差也,别也又:交也,和也同理,“行”既有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反面意义,还有表“能干”“精明”“在行”的正面意义。
这正好体现出“行”对支配主语深层次的赞扬夸耀或贬责讽刺的正反两面性下面以日常生活中的句子为例:(5)走私货表面好看,骨子里行得很6)今天,我买了个行货,肯定不经用7)这个人比我行得多李劼人《大波》第一部)(8)儿说娘不行,并比划着娘上地的架势康濯《太阳初生的时候•买牛记》)其中(5)(6)句的“行”,是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反面意义在(7)(8)例的“行”,表“能干”“在行”的正面意义我们认为,“行”字的反面意义是由其正面意义发展演变而来的,“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是因为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有“义兼正反”的作用,即词的反训原理造成与此同时,在语言运用中,具有“单薄”“细小”等意义的一些词(如“细”“稀”等),因为其读音相近或语音的转化,可能就造成了由“行”来担当了本该是“细”“稀”“小”表示的“细小”“单薄”的意义细”“稀”读音为xi,“小”读音为xiǎo,“行”读音为xíng其共同点为:读音上,声母x,韵母都具有元音i意义上,“稀”“细”“小”等字在都有“行”所表示的“单薄”“细小”“稀少”的涵义,都具有对物品内在本质的贬责、否定语法上,它们用法一致,都具有形容词性,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
正是因为“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靠”的意义,与“稀”“细”“小”等字表“单薄”“细小”等意义,在音或义方面都有相似点和共同点,所以我们才作出“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是因为“稀”“细”“小”等字语音转化所造成的这种假设以上是笔者就“行”何以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这样的意义所做的一些粗浅分析和探讨至于这两方面是不是“行”表这种意义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是真正的原因),我们这里尚不敢断言,也不能十分的确信,仅仅是做大致的推测和估量而已这样的问题只是提出来,旨在求教于专家与同行,同时还有待于我们今后做进一步的探究参考文献:[1]王兴才.汉语语法和语法化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8页.[2]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812页.[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70页.[4]徐世荣.古汉语反训集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