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6745574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预读: 摘要:一、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中的“自我超越”不仅是超越自身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也包括对人生境界有限性的超越.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的提出充分借鉴了超越性教育、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知识论关于超越特征与意义的深刻浅论,自我超越对于知识学习、人格完善、境界提升、完整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和意义.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对超越的关注是对人本身的全方位关注.(一)超越性教育的观点“超越”意味着突破已有的界限,对新的境界或新的观念不断进行开拓和创造.20世纪70年代,费尼克斯提出著名的“超越课程论”,他认为:超越是人的意识、人的经验的本质规定,并强调人的意识具有无限性.在他看来,人是创造的主体,人的自我的核心永远也不可能根据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客体性的模式来限定.②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人自身的不断超越,而且每个人都要肩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著名教育专家鲁洁也提出,超越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因此,以发展受教育者为己任的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让受教育者懂得自我超越.(二)生命哲学的观点在生命哲学看来,世界的本质不是客观外在的存在体,而是具体而感性灵动的生命.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人作为人的存在,首先是是历史性的,是不断面向未来规划的,而且在本质上是自我规划的;其次作为时间性的存在,人的存在又是有局限的,不仅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由此导致了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育的生命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在主动的自我建构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在有限的生命里,感悟生命的深层次内涵,引领学生超越自身无限的可能.(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公认代表人物是马斯洛.马斯洛在1954提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通过对内在需求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但是,在提出“自我实现”这一概念后不久,对于这一概念的使用,马斯洛就产生了担忧,他意识到“自我实现的人”其本质上应该是超越自然和社会、个人与他人等二元对立的.因此,在马斯洛的晚年(1967年),其动机需求理论得到极大的修整,他提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也可以被称为精神性需要或超越自我实现的需要.③总而言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一种不断地发展自我、改造世界的渴望,它的精髓在于激发人们的主动性,通过激活个人内在的动力,实现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的不断自我超越.(四)后现代知识论的观点后现代知识主要有文化性、价值性和境域性等性质.后现代知识论的文化性是建立在对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批判基础上的,它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烙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同时,后现代知识论还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受社会的价值需要所指引,所有的知识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受到权利因素所制约,具有长官意识,即具有“价值性”.此外,针对知识的“普遍性”,后现代知识论提出知识具有“境域性”.即任何知识的意义都需要通过其所位于的整个情境来表达的,离开了某个特定的情境,既不存在任何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人生主题和认识行为.④总而言之,后现代知识论说明,人类都应该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和接纳知识,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传承和超越.二、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而完整的世界.笔者认为,人生的广度是由知识建构的,而人生的高度则是由境界所彰显的.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则有两点:首先是对外在知识的超越,其次是对内在境界的超越.(一)对知识的不断超越谈到知识,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名言.知识在教育教学中固然重要,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工具.人类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但有限的生命并不能掌握无限的知识.而且“知识改变命运”也并非“知识”本身直接改变了“命运”,而是人们通过知识发现了新的、无限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命运的改变创造了思想条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时空里突破知识视野的有限性,则需要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超越.对知识的超越,首先得明白究竟何为知识?在不同认识论视野中,关于“知识”概念的浅论众说纷纭.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的笛卡尔以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均是理性认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对感觉经验的可靠性都秉持怀疑的态度.在他们看来,通过感官获取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只有通过思想获取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有培根和洛克,为了获得更新的、更加可靠的知识,他们呼吁人们要敢于抛弃一些控制思想的假象,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更可靠的知识.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了实用主义的知识概念,代表人物是杜威.实用主义将知识看成一种行动的工具,带有明显的“实践性”和“能动性”.关于知识概念的纷争从未休止,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明确:人在其天性上是乐于求知的,因为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但知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知识本身所承载的价值以及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致力于从有知到无知对知识的质的批判,再从无知朝向有知对知识量的积累的不断超越,二者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关系.关于如何对知识进行超越?首先,是有知向无知的超越.日本学者佐藤学把学习比喻为一段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不仅是一个探究过程的终点,也是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大圆和小圆来描述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少,他指出掌握较多知识的人比较少知识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到自己无知.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深谙知识和无知的关系.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爱因斯坦把芝诺的比喻作为人生座右铭,终生努力地向自身无知的空白区探索.从芝诺的知识圆圈论到中外学者对知识无限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在一定领域不断地前行,首先得意识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不断重构和发展既有的知识,然后超越自身已有的知识,并向未知的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可见,无知是在有知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其次,是无知向有知的超越,即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智慧的开端,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并敢于持续深入的思考下去则是智慧的深入,意识到自己对某件事情一无所知还满怀热忱地去学习,最终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系统知识则是智慧的生成,在智慧生成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从无知向有知的超越.当然,要想系统地掌握一些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最主要的是要有为广大民众谋福祉的意识.因此,无知并不是别的存在,只是对有知的扬弃,并把这一否定物作为自身的环节,通过意识到自身的无知而提升自己,同时无知也不是在有知之外,无知通过自我否定、自我扬弃朝向有知.可见,从无知到有知的螺旋式超越,既是自我超越的方向,同时要真正实现从无知到有知的上升,实现无知和有知的对立统一与和解,也只有通过自我超越这一途径.(二)对人生境界的不断超越教师有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这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需要超越诸种知识技能的训练,上升到个体精神境界生长与灵魂化育的高度,引导学生灵魂境界的不断生长.要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首先得回答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是值得追求的.在我国,儒家的开创者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芸芸众生划分为“小人”和“君子”两大境界.而道家则将“真人”或“至人”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视“圆寂”、“涅槃”为境界的制高点.哲学家冯友兰根据人对自己所做之事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在国外哲学家的眼中,关于境界也有着不同的论断.亚里士多德根据“理性化的程度”,把灵魂由低到高分成三个层次: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的灵魂.尼采将人生境界划分为三个境界: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婴儿”.综上所述,虽然中外史哲学家对境界的分类存在差异,根本目的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是:人类能够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境界,并不断向道德的、宗教的境界不断攀升.究其根本,人生境界的问题就是生活意义的问题,“我应该去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能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有些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弄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些人甚至一辈子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俗语有云,获取智慧的捷径是思考世界上的最简易的道理,比如什么是真、善、美等,但在现如今的教育教学中,偏偏忽略掉了这些,这些不是空洞的理论问题,也不是无聊的智力游戏,而是生活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慎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反思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能力,人应该通过不断的反思去追寻更高的人生境界,不断赋予自己的生活更新、更美好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向一条询问之路,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教化与养育,不断探寻人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目的,引领学生生命境界的不断提升.三、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凸显超越意识的觉醒,让教学过程富有生命灵动的气息,让教育教学内容走向整合课程,让师生关系走向倾听与对话的世界.(一)教学目标:唤醒自我超越意识在古希腊的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刻着一句闻名遐迩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的旨意在于通过开启个人的自我认识,引导人充分运用个人理性来把握自己的人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甄定人之为人的目的,实现更加美善的生活.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和鼓励.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国际顾问、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先生提出,”教育不是盛满一个篮子,而是点亮一盏灯”,其强调的也是教育的唤醒艺术.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启发式教育所追寻的本原,但如何诱导个体进入“愤”和“悱”的学习状态才是教育艺术的基础,而“启”和“发”不过是教师抓住教育时机对处于“愤”和“悱”状态的个体的适时点拨而已.“愤”和“悱”发生的过程,就是向学性被唤起的过程.⑤学生自我超越教育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自我超越,首先就要点亮学生内心向学之灯,唤醒学生内在的超越意识,激活学生朝向自我超越的生命.在唤醒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要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根本.学生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具体的有着丰富内涵的完整生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在确定认知方面的目标的同时,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让学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生命养分的滋养.二是关注学生自我经验的形成.建构主义强调意义的自我生成及建构是获得自我经验的有效方式.知识本身并不具有生命的价值,只有当学习知识的人理解了知识的意义,有了深切的体验,那么知识才能变成终身受益的东西,这就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⑥三是注重赏识性教育.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唤醒学生内在的自我超越意识,需要教师拥有一颗灵动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怀.四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教师应改变以往权威者的身份,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积极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学生在自我认识与价值理念确立的基础上,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框架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唤醒自己内在的超越意识,成为具有高尚品格与生命情怀的完整的人.(二)教学过程:富有生命灵动的气息自我超越教学过程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还应是关注学生完整生命发展的过程.因此,关注学生自我超越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展各种认知活动的同时,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益于反思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散发当下生命最大的能量,使学生在教学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