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设计的建筑高度控制指标细.doc
6页鉴于xx设计的建筑高度控制指标细化诌议纲要:建筑高度控制指标是法定规划系统中控制和引导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实质规划管理中,只是经过二维的高度控制指标,难以达到塑造优秀城市整体空间形?B的目标需要从城市认知角度出发,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划定整体高度分区,确立打造的空间轴线,以及塑造加强的建筑高度簇点,经过建筑高度分段细化控制,为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格局清楚、整体有序的城市空间形态构造供给有效的引导作用要点词:建筑高度;高度分区;建筑连续界面1.现有控规系统下的城市现状建筑高度特点在控制性详尽规划的管理中,建筑高度是控制建筑空间形态的重要控制性指标之一,与容积率指标等都关于控制和引导城市整体空间形态都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以上海市的控制性详尽规划的控制系统较为完美在上海迅速发展时期,控规有效地引导了上海的城市建设,塑造了优秀的空间环境和城市形象,特别是陆家嘴的高层建筑群构成的天际轮廓线,形成了上海的一张名片可是,将上海与日本东京的城市俯视照片进行对照(图1和图2),上海中心城区内的城市高层建筑呈插蜡烛式随机散布,而东京的高层建筑呈集聚式簇群散布在各个新城中心比较能够看出国内城市在城市空间构造和城市节点的辨别性上显得显然不足。
2.xx现状建筑高度成因剖析当前的控规控制指标对空间形态的控制能力有限,相同的控制指标会产生形态,高度不一样的建筑,造成城市空间形态的强烈异质化,即地区之间空间形态的特点不突出,同一地区内相邻地块的形态差别巨大,极不协调1/6城市空间的失控其实不是指标自己的问题,而是控制方法与指标的拟订标准系统缺少科学性原有的二维控制系统没法解决三维空间及四维时空的问题,容积率其实不可以正确反应建筑群空间形态,建筑高度指标确实定没有与建筑形态模式相联合进行考虑详细表此刻:1.建筑高度控制没有与地块建筑容量、建筑密度有效对应对相同容积率,能够形成不一样模式建筑高度控制(如图3)2.建筑高度控制一般仅做上限控制,相邻地块的空间高度关系协调控制不足,形成空间形态差别,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割裂和反差3外国优美xx空间建筑高度控制事例借鉴3.1xxxx建筑高度控制的事例借鉴( 1)xx区划一般区高度控制方法一般地域的建筑高度和退后控制( HeightandSetbackcontroI),在一些片区采纳天空裸露法( skyExposurePlane),一些片区依据contextualz0ning建立最大高度Contextualzoning规范新建筑的高度和体量,以使新建筑与街区原有肌理相切合。
以居住区为例,住区区分为R1到R10的3类居住空间进行管束,R1-R5为低密度住区,R6-R7为中密度住区和R8-R10高密度住区,分三个层面引导一般地域形成圈层式的基准高度界面ContextualZoning常常能够保证整体空间形态不被损坏纽约市会建立分区规划的特别地区(specialdismct),以对其量身定做知足规划和城市设计的需求,打造极化高度的空间节点3.2xxxx建筑高度控制的事例借鉴东京整体采纳一般地域和政策区的整体控制策略东京采纳一般地域和政策区的整体控制策略:2/61.角度控制(住所用地为1:1.25,其余用地为1:1.5);2.依据毗邻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高度:3.日照控制:依据以上三个控制原则,分住所用地和其余用地进行高度控制,在一般地域形成了20-30米区间的基准高度面东京中心城区划定了8个城市重生紧迫建设地域,即特别政策区在特定区不限建筑高度上限,大幅打破一般地域控制的基准高度,高度独自审批东京站、新宿、枢纽站周边地区的城市功能高度化,政策区的建筑高度经过引导,塔楼高度在150-250米之间,极化了副都心的建筑高度,加强中心的空间感知3.3xxxx建筑高度控制的事例借鉴新加坡整体规划将新加坡全国区分为5个规划地区,细分为55个分区。
新加坡的《居住开发控制引导》( DEVELOPMENTCONTROLHANDBOOK:DEVELOPMENTCONTROLPARAMETERSF0RRESIDENTIALDEVELOPMENT)中,对各等级住所开发的毛容积率做了规定,将其分为三类(高、中、低),每一类又分为2种,一共六种开发强度种类对各个等级建筑高度(层数)设定控制要求建筑高度控制指标对应地块的毛容积率,毛容积率是经过人口密度、每公顷的居住人数来计算的,容积率等于人口密度乘以系数新加坡南部的中心城区,划定为高密度开发强度区,对应控制建筑高度为30层(108米),形成相对均质的基准高度面一般地域的非居住建筑的高度控制以DGP的土地使用区划和开发强度规划(zoning&plotratioplan)确立的容积率为依照要点地区设置特别地域,如xx中心地域( Downtowncore和OrchardPlanningAreas)特别地域的商业、办公和旅店建筑的容积率增添其余影响因素,采纳“基础加奖赏”(basephusbonus)的方3/6式城市中心区确立了最大高度大于50层作为中心地域的形象标记,其余地域的建筑高度则由35-16层不等,在整体上渐渐向历史风采区(唐人街历史保护区(chlnaMwnHistoricConservatlonAleas))进行坡降。
4鉴于xx设计角度的高度控制思路4.1整体控制引导在总结了外国优美城市空间控制事例,建议高度控制采纳一般地域和特别地域进行整体分区控制1)一般地域:采纳标准高度控制实现城区整体层面上的建筑高度协调一致;协调控制单元内的建筑高度,实现整体有序的中观城市空间,引导形成构造性的框架基底2)特别地域:采纳特别控制引导经过对特别区的建筑高度加强或周边控制,加强对城市空间节点的感知4.2xx空间构造性控制引导与构造相对应的空间架构、空间、高度、边沿等因素控制下的空间特点极化对城市设计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区分,采纳不一样控制方法一)面控制――高度分区为了实现中心城整体层面上的建筑高度协调一致:协调控制单元内的建筑高度,实现整体有序的中观城市空间,引导形成构造性框架基底严格控制必定地域内高层建筑的比率与布局一般地域应形成标准高度,要点地域经城市设计研究可布局标记性建筑标准高度主要运用控规的单元层面,经过分区内建筑高度的比率控制,同意必定比率的建筑高度能够打破标准高度,高层建筑必定地区内集聚,构成中心城区的次分构造二)线控制――空间轴廊主假如指超越单元的,并对城市整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城市重要廊道和轴线,是城市重要的连续感知路径。
建议沿重要的城市道路和空间廊道,分级4/6编制城市设计轴廊包含了以水系绿化为主的空间廊道和以主要道路为主的空间轴线空间廊道双侧的建筑高度控制采纳一般段和特别段的控制方法,在一般段采纳天际线控制原则(包含层次原则、韵律原则、地标原则),在特别段(湾头地段,即视野较好地段)地标节点的选址原则在特别段的岸线,着重廊道的对景,采纳地标节点选址原则:包含对景原则、河湾凸岸原则突出特别段界面优美的建筑轮廓线城市主要道路作?楣钩沙鞘锌占渲嵯叩闹饕?部分包含了城市主要联系性通道和城市片区级的重要景观道路城市主要联系性通道,选用城市主要联系性道路,串连各公共活动中心的重要景观通道为进一步提升道路双侧的城市空间形象,双侧除公共活动中心、历史风采保护区、重要开敞空间外,在一些较空阔的地域,研究划定“鼓舞”建设高层建筑的地段城市片区级的主要景观道路,作为片区内以及联系片区间的主要空间景观轴线,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对空间成效进行控制将单元内可打破标准高度比率在主要道路节点进行集聚,形成有韵律的空间轴线界面三)点控制――规划节点区(构造性节点)规划节点区是加强城市功能构造在城市空间上的映照规划节点区包含了城市主中心、副中心、区级中心等等,其范围不是一个闭合的完好地区,可能是多地区特别是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共同构成的城市中心区。
关于城市中心区加强中心系统的空间构造,极化节点高度参照日本的特定区规划思路,同意特别地域可必定程度上打破高度限制,加强空间差别加强空间的可辨别性经过点、线、面三个层面的控制引导,打造构造清楚、有条有理的城市总体空间架构以及建立界面优美、特点鲜亮、拥有表记性强的城市空间节点4.3设定建筑高度控制区间标准5/6传统控规的高度控制采纳五类,一般以10米为段,作为上限指标进行限高控制以高度区间指标代替本来纯真限高的控制,加强对空间形态的控制依据对国标建筑规范中建筑使用性质与高度控制关系的研究,将建筑高度区分为7个建筑高度控制分区将建筑高度上下限控制联合控制区间,高度区间是建筑高度指标设置的一般性数值依照,一方面区间段高度差相对平均便于控制选择:另一方面将建筑高度分级与有关建筑规范引导的高度相般配,使分级控制与建筑种类相对应,便于空间形态的引导,加强操作性综合建筑技术规范、规划管理特点,以及当前城市空间的相貌,重申区间区分的科学性、经济性与持续性,将城市地域区分为7个建筑高度控制分区在一般性大型居住片区整体高度控制宜依据以下原则确立:1.容积率,住所建筑高度控制区间应设置在以下区间:12~24M;24~35M;当局部住所建筑高度超出35M时,应依据地块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图则布局。
2.容积率,住所建筑高度控制区间应设置在以下区间:24~35M;24~55M:35~55M:当局部住所建筑高度超出75M时,应依据地标建筑地点与高度的控制图则确立3.严禁建设超高层(100米以上)住所建筑,严禁部署低层和小高层、高层组合,不宜部署多层和高层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