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建设的市场机制.doc
9页新农村建设的市场机制【内容提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农村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的生产要素属性的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因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农村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的生产,具有外部性,影响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确立要素属性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所有权的排他性和完善农村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受市场调节的农村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的生产,从而要求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完善农村市场机制一、引言 解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存在差异,因此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设计与路径选择迥异不同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全社会犹如一个大工厂,企业或者农村合作社只是一个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全由政府计划决定,与企业或者农村合作社的经济利益毫无关系当时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设计就不可能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路径选择也不可能是发展现代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不再是一个大工厂,而是一个大市场企业或者农村合作社不是受人指挥的车间,而是作为市场主体,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由市场决定,而且与企业或者农村合作社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所以,现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主张,目标设计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路径选择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扬弃如果说,传统农业还能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话,那么,现代农业则必须同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固然需要政府投资和提供公共物品,但更需要发展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的生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投资提供的部分公共物品具有要素属性,而且被作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或者劳动对象),参与私人物品的生产,具有外部性特征,影响农村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消除具有要素属性的农村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将外部性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将外部性收益转化为私人收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我们探讨的是具有要素属性的公共物品,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消除它的外部性,发挥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而具有要素属性的私人物品,由于市场机制对它发挥调节作用,在这里不是我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二、农村公共物品的要素属性及其外部性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由政府或者社会力量提供的公共物品,能够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即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上的服务和为农民提供生产上的服务。
部分农村公共物品因为能在农民的私人生产中提供服务,直接作为劳动资料或者劳动对象同农业劳动力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生产农产品,因而被认为是具有要素属性的农村公共物品具有要素属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在农民的私人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并为农民带来收益,但却不需要农民支付费用,这种现象被称为外部性如果外部性收益不能转化为农民的生产收益或称私人收益,或者外部性成本不能转化为农民的生产成本或称私人成本,那么,农民就不可能把资源配置在基于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私人成本的最佳产出水平上我们把将外部性收益转化为私人收益,将外部性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的过程叫做外部性内部化所以,为了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为了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加大对“三农”投入,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具有要素属性农村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内部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共物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农村公共物品哪些具有要素属性,哪些不具有要素属性,它们的外部性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
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①由农民筹资投劳建设的基础设施从理论上讲应该属于私人物品由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或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是有排他性的,他人使用需要支付成本依据传统的认识,公共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是没有排他性的,他人使用不需要支付费用农村基础设施部分是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要,部分是为了满足农民的生产需要满足农民生产需要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被称为具有要素属性的基础设施;如果它属于公共物品的话,那么就叫做具有要素属性的公共物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而形成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是具有要素属性的公共物品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具有要素属性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如果缺乏排他性,就会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外部性收益,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行为因此,需要针对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的要素属性和公共物品性质,建立健全外部性内部化机制,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上的发现与发明被应用和合并于生产过程中,能够引起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和谐,因而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大大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的建设又绝不是一家一户能够实现的所以,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助推农业科技创新由政府投入形成的农业科技产品是一种公共物品,同时因为它能够应用和合并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又具有生产要素属性在农业生产中因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劳动生产率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就是农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质量也能够大幅度地提升作为公共物品的农业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外部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提供科学技术类的公共物品固然必要,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农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某些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那么,就有必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市场的作用,化解科学技术类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实现农村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通过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②可见,没有农民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新型农民,也不可能有现代农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一是需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二是要“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三是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新型农民;四是要“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③所有这些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投入,主要由政府承担所以,我们认为农民素质教育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或者准公共服务产品通过素质教育,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生产经营与创造财富的能力提高,收入增加素质教育将使农民获得丰厚的外部收益如果说农业的现代设施装备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产生的外部性有必要内部化的话,那么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和经营水平间接进入生产过程,产生的外部性是否有必要内部化,就是一个需要深入认识的问题 三、外部性内部化的市场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需要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然而,无论哪一项,都需要大量的投入,非农村一家一户所能办到的即便农民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也有可能因为交易费用巨大而难以实现一项非盈利或者盈利很少的水利设施,要农民筹资投劳建设,困难之大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非得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不可政府投入而形成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型农民队伍,惠及农村千家万户,具有很大的外部性。
但是,农村居民无需支付成本即可获得农村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收益,因此而引起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物品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需求农村地域广阔,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都很差,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量很大政府即便加大农村投入,扩大供给,也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二是农民有效配置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受到影响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物品相当一部分具有要素属性,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为农民带来收益成本与收益的非对称性,难以激发农民有效配置资源的积极性三是农民有可能产生过分依赖政府的行为作为经济人,农民追求的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因为农村公共物品的要素属性及其外部性,农民通过无偿使用就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因而产生对公共物品从而对政府行为的依赖显然,农村公共物品外部性的问题如果不能被解决,就会对农村生产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农村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全都依据市场原则实施内部化,对“三农”问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是一个需要研究而且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我们的认识是,部分农村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外部性十分明显,而且这种外部性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农民自己承担教育费用,他们可能就不选择教育投资,而是选择外出打工或其他直接挣钱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也就不可能形成起来但是,有些农村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是没有必要的,消除它,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农村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则需要内部化也就是说,要把要素属性农村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收益或者外部性成本,转化为私人收益或者私人成本农田水利是一种具有要素属性的农村公共物品,非一家一户的农民所能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兴建如果它的外部性不能内部化,就有可能出现水利资源不能有效使用,或者因为水利资源纠纷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增大交易成本只有水利资源的外部性能够内部化,农民在获得收益的同时,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外部性成本转化为农民的私人成本),才有可能实现水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缓和因为水利资源纠纷而引起的社会矛盾或利害冲突水利资源是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水利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农村乡风文明,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物品外部性的内部化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实现市场交易形式上是物的让渡,而实质上是物的排他性所有权的交换如果物的所有权缺乏排他性,人们使用它而不需要支付费用,那么交换就是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