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87612857
  • 上传时间:2023-03-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简要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籥(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朴,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阐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级别性2.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 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重要课程2) 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重要课程3) 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涉及了整个宗法级别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主线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程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助于任官和治民ƒ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用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3. (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均有一定的教练场合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注重,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办射箭比赛,选拔武士,典礼隆重,并饰以礼乐‚“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纯熟,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发明有利的射击机会,因此说学习驾车要通过严格的训练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 (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出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合,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事实上又是由许多私学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2. 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一)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1. 有关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的关系;(2) 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2. 有关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乐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容许的人都能入学,不管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①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畴②ﻩ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觉得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级别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3. 有关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 有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都向学生传授,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二) 孔子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这项原则重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规定与个别差别的矛盾。

      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足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项原则重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3.学思并重: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她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三)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德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本的社会伦理关系1.立志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2.克己内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3.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一方面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下要见诸行动4.改正迁善:发扬长处、长处和克服缺陷、错误5.德育内容:仁爱、孝悌、忠恕、礼义、诚信(四) 孔子有关教师的论述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 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全力教导;3.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3. 孟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43)盂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见解,拟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1)持志养气盂子十分注重立志,觉得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尚志”、“持志”,要“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反求诸已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她觉得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巳”3)改正迁善孟子强调要培养改正迁善的精神,一方面鼓励人们改正自新,一方面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她特别赞扬“闻过则喜”,“见善则迁”,倡导“与人为善”4)刻苦锻炼孟子觉得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孟子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措施:(1)自求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精神,依托学生自求自得觉得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她们达到纯熟技巧掌握纯熟技巧,灵活运用知识重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2)用心有恒用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不仅要用心致志,并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3)启发引导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重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出迈进的方向和目的4)循序渐进孟子觉得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犹如植物生长同样,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4. 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0)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慧、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2)荀子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称为“渐”或“注错”另一方强调人的主观努力,通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变化人的本性,称为“积”、"积靡"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多种治术人材,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在教育内容方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注重乐教教学方面的主张:(1)积微见著,积善成德荀子觉得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德是逐渐培养的2)虚壹而静,用心有恒荀子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用心有恒虚是指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见解;专一研究某一问题,就全力以赴,不一心二用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荀子觉得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措施容易片面,阻碍结识事物的全貌兼陈”就是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多种状况展示出来,摆列开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拟定或选择合适的、“中正的”5. 墨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9)有关教育作用的主张: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她以染丝为例,论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就是出名的“染丝说”,在她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但是如染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第三章 秦、汉教育1. 秦代教育——焚书禁学、以法为教(P87)(什么是“挟书令”?)挟书令:即挟书律,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严禁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

      2. 汉代文教政策——“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P91)汉武帝即位后,开始注重儒家思想,且改弦更张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建元元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这是初次在选拔贤才的原则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开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建元五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用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这一举措,确立了经学整体在官方学术代表博士中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本,其宗旨在于“更化”董仲舒呼吁统治者改弦更张,实现指引思想和政策的主线转变,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她在对策中反复强调要“任德教”,教化必由贤才来实行董仲舒从理论的层面上阐发“独尊儒术”的意义,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因而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并且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及模式3.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太学(P94)(1) 太学的兴办和发展太学本义就是儒家典型中所说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从汉武帝创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员开始,太学成为汉代国学的定制太学的兴办,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的产物。

      学术界一般都将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作为汉代创立太学的开端2) 太学教育的特点太学的教师:汉代太学的教官由博士担任博士的地位十分优越,可用“秩卑而位尊”来概括太学的学生:汉代太学的学生为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或“诸生”太学除由京都直接挑选入学的“正式生”外,各郡国县邑选送的地方只是青年为“特别生”太学的教学特点:太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经书或两种经书以上;“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①  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订的儒家典型——《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程②  太学博士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师法”即师承关系,其核心在于辨明师承关系家法”即学术流派,侧重于传经内容③  汉代太学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太学建立之初,汉武帝规定用“设科射策”的措施每年考试一次,成为“岁试”所谓“射策”,即抽签口试问答,所谓“设科”是按试题的难易分甲乙两科,后来尚有丙科汉代太学教育与汉代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对于巩固封建大一统的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它使孔子的“学而仕则优”思想逐渐得到制度上的贯彻,儒家经学从此成为士人做官的“敲门砖”。

      4. (什么是鸿都门学?)(P97)鸿都门学:在汉灵帝光和元年,“党锢”之争达到最高峰时设立于皇宫鸿都门内的一所新型的中央官学鸿都门学是一所专门从事辞赋、尺牍、书法、绘画创作及教学的专门机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5. 董仲舒有关文教政策的思想(P108)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举贤良对策》,天人三策;(1) 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建立太学,改革人才选拔机制”2) 兴教化,正万民:王者的重要任务是实行德治和教化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制思想6. 董仲舒的教育原则措施(P113)(1)教师的“圣化”:规定以身作则,进而论及教学2)节博合宜:她觉得教学要注意解决好“节”与"“博”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范畴,"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应当是节博合宜,节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