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古典佳作中的桃花意象.doc
11页浅析古典佳作中的桃花意象内容摘要桃花,以其高傲圣洁的独特姿态频现于众多隽永流传的佳作中,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典型的花意象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多倾情于以诗词歌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将不同情感基调的“桃花”融入创作,使其演变成具体的客观物象,赋予了诗歌生命及灵魂亦是如此,才造就了意义嬗变的“桃花”意象本文拟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和旁观者的立足点出发,将这一古典意象进行分析阐释,了解作者在创作建构这一意象时所欲表达的隐忍、真实的情感体验,尝试剖析其异同的视角对塑造多义性的桃花意象的影响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桃花;意象“桃”,乃大俗大雅,亦至柔至刚之物它是明媚季节里报春的仙子;它是 误随清风落凡尘的俏丽容颜;它是一笑为红颜的纯洁爱恋,是苦痛心灵的恒久皈依,亦承载着红颜易逝、青春无返的无奈与苍凉 几千年来几千年来,它以其娇艳、轻灵、简静、凄婉等丰富的文学形态被无数文人墨客寄予纷繁而乂独 立的历史使命,而这一切使得桃花意象在古代文学的创作中绽放的多姿多彩故 本文着重以如下几个方而的观点,对此意象作一浅显的剖析一、桃,乃吉祥圣物:桃很早便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物,早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桃就被先民视为 心目中神圣的吉祥物。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描写道,“夸父临死前掷杖化为桃 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饥渴""天下树种万千,又独桃树质感色若暗红 富有光泽,树木结实而有弹性神话中将桃树幻化为追逐太阳的英雄名词,便是 “桃木”神异传说的初始依据,定义了 “桃”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非凡地位吋 至后世,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桃花心木变成了辟邪、镇宅之祌物根据我国经 典之学著作《太平御览》引典术的记载,详尽的指明“桃者,乃五木之精,古压伏邪气者,此仙木也 能压邪气,镇治百鬼而古书《辞源》也对桃木的这一思想倾向作了相应提及:“古人选桃木枝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桃木 制鬼的传说亦是丰富多彩,我国风水学鼻祖郭璞,在其著作《玄中记》中云:“桃 枝相去三千里,并执苇索,伺不详之鬼,禽奇之属而伴随着祌灵观念的转变 与发展,“桃” 乂逐渐演化成为能永葆健康、长寿的圣物如《神异经•东荒经》 中“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 令人益寿 @在《神农经》里则更加明确的指出“玉桃服之能长生不死”,即桃 能有效保存尸体,以避免其腐化的作用而在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传说 天庭中丙王母园中的蟠桃,只要有幸吃上一枚,便可以长生不老”。
虽然,仙桃 的存在与否的确只是个传说,并未得以证实,但吃蟠桃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观念 却深入民心,认为“桃”能够给人带来“五福”,即五个代表吉祥祝福的成语: 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意为合起来就建构成和 谐美满的人生故而在民间,每逢长辈寿筵吋,后世晚辈为表敬重都会呈上寿桃方韬.《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194〜195.@东方朔.《神异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 2.以为其祝寿因此,辟邪祈福便又成为“桃”的另一个化身时至今日,桃依旧 被人们视为吾庆、长寿的象征二、象征复苏的春天和涌动的生命:自古以来,我国便将桃花用以比拟怡人的春天在万物复苏、生命涌动的季 节里,因其生长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被很自然的与之联系起来周 邦彦《瑞龙吟》中云:“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充分展现了早春的盎然美景在 和煦明媚的春光里,桃花便是那春天的信使,争相绽放于初春的薄脆的枝头,一 种被称之为小桃的桃花更是开放得早,南宋词人赵鼎感叹道:“客路哪知岁序移, 忽惊春到小桃枝”(《建康上元作》)随着它娇俏的笑颜,更让人真切感受到 春风拂面的香甜气息。
周朴云:“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桃花》) 当红蕾吐蕊,它妩媚艳丽、芬菲烂漫,犹如一片片娇羞的红,与树叶低垂疏影 婆娑的柳条相映衬,点染出无边春色,示意春天伴着清风向着人们轻移缓步地走 来亦因如此,桃花便被称之为报春早桃而诗人在吟咏春天时,不免更倾向于 赞颂桃花,只因它是人们得以寄托相思、理想的情感载体,因而才被世人所推崇, 使之成为春天无可挑剔的形象代言通过描写桃花来歌颂明媚春景的文坛佳作也是不胜枚举,如吴融:“满树桃 花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桃花》)轻舒曼枝的桃树上,密密匝匝、深 深浅浅的小桃开得漂亮极了,绽放出无限浓郁的盎然春色李白“桃李出深井, 花艳惊上春《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与刘长卿“四月深涧底,桃花 方欲然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都 不尽表现出对桃花艳压群芳、惊艳春天的感叹和对桃花身处困境而顽强不屈的高 度礼赞而更妙是在残花飘零的暮春时分,唯有桃花以勃勃的生机、多情的姿态、 瑰丽的色彩,点染出“桃花流水鳜鱼肥”这般闲适的幽然之态,此吋的桃花还真 是占尽人间春色一切景语皆情语”,多情的人们用文字礼赞桃花,使得桃花的形象深入人心, 酵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表象。
三、而若桃花、以花喻人:众花之中,唯有桃花像美丽的女子一样,“活泼而不失娇媚,明艳而不失清 新”这样的形象让人不由地将其与容颜俏丽的女子联系起来,随即涌现出人量 以花喻美人的诗句《诗经•周南》篇开创了以桃花比喻为美人意象的先河,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木诗表面上是写盛开的桃花烂 漫娇艳、媚态轻巧,但其实着重写新婚女子的美貌与娇羞的情态自《诗经》以 后,桃花与美人的关系便如影随形清代姚际恒对《诗经》赞赏道:“桃花色最 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以花咏美人之祖 $因此,诗人们便不约而同的将桃花与佳人联系起来而最为世人所广为传唱 的,还是那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中云:“去年今口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实,本诗中暗含了一段才子佳人 的绝美爱情故事,将桃花的不变媚态与女子的容颜易逝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这段 凄美婉转的“桃花缘”在人们的惋惜中,成为一首流传于今的不朽佳作寥寥数 句,诗人便拈出一个众人皆知的形象一一桃花,以此来映衬佳人春风中的桃花 是何其美丽娇艳,而佳人娇俏可爱的面容竟能映衬得桃花分外娇羞红艳这足以 衬托出佳人之美自此“人面桃花”便成为家喻户晓的爱情奇遇,人们在为之惋 惜的同时又期待着能够“不负卿”。
晚唐诗人皮H休对桃花这样评价:“有艳外之 艳,平中之平众木不得,融为桃花 @将桃花与美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美人 轻展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的从容优雅、娇贵柔媚,都深深绽放在朵朵娇艳的 花蕊之中王建云“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春來曲》)道出 了佳人羞赧的模样,好似雨后桃花潮红未退之美南朝诗人徐悱在夫妇赠答诗《对 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中描写到“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借由眼前满树满 枝绚烂娇艳的粉、白桃花,不由得联想到家妻脸上和宜的胭脂香粉,表现出想念 远方妻子的真挚情感南宋诗人程垓诗云:“湘裙罗祙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 (《最高楼•旧时心事》)描写到桃花岸边忽现身着湘裙罗袜的美人,袅袅婷 婷、娇女步春的景象飘然入目韩元吉在《六州歌头.桃花》(春风着意)中浅吟05姚际恒.《诗经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② 贾寿芳.皮日休《桃花赋》欣赏.[J].《阅读与写作》.1997. 05期.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卷298.道:“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痩损,凭谁问?只花知,汨空垂 0恋人间短暂的相聚后,惜别就在眼前。
明明心里情似狂澜,伤感难禁但却又 害怕恋人伤心难过,用无言的行动给对方安慰,千言万语都揉化成滴滴粉泪,他 无言,她不语,只是默默相对,任凭花儿泪眼低垂抑或,我们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来解释桃花与佳人的联系在古代,她们娇俏 的妆容被称为桃花妆:巧笑时掩面的团扇被称为桃花扇;悲伤时拭泪的丝絹被称 为桃花巾;哭泣吋掉落的泪滴被称为桃花泪这样的说法比比皆是,如:南宋李 莱老《浪淘沙》中云“柳色春罗裁袖小,双带桃花”因而可知,“桃花与美人” 酵变的个中滋味亦是不言自明了四、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一一悲情桃花桃花,木就是一种花期较为短暂的花种,而且异常娇弱、易落,无力抵御“朝 来寒雨晚来风”的侵袭,所以它被古人称作“短命花”,以此来凸显其娇贵柔嫩 的特质而正是这一特质,多情的诗人总借助它抒发其相思苦、矢志痛、离别恨、 兴亡叹因此,桃花便被赋予Y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悲情飘零感美好的事物总是要历经世间磨难与摧残,桃花自然不能除外它不仅独自面 对自然风雨的欺压,还要经受轻浮浪子的攀折,一貌倾城的尤物亦未尝不是如 此?在年岁的无情剥蚀和权势的劫掠下,苦情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要 历经沧桑、尝尽艰辛,抑或是付出生命的至高代价。
古代才女息妫息夫人,因其 风华绝代的容貌、明眸皓齿、S若星辰、面若桃花,被世人美誉为“桃花夫人” 在危急时刻,为了息国的兴亡,为了心心念念的息侯,她一介女流甘以一己之身 换取息国百姓免遭涂炭这般的无私、坚毅,怎能不使花神饱含眼泪,乂怎能不 使桃花覆上悲情?即便是千年之后,依旧有许多文人墨客对息夫人的命运悲悼不 己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亦是这样一首怀人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 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寺中通过对诗人“赏春偶遇”的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0.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卷368.欣喜与“复寻不遇”的懊悔,以“去年”与“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 的两种跨时的场面作为比照,抒发了诗人对佳人芳踪难寻、物是人非的万般惆怅 之情又如沈约《咏桃诗》云:“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己照灼,况复 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表明了才子佳 人的相处总是好景难续,这样难以言明的伤悲永远是文人心头难以抹掉的梦魇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中写道:“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 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写出了弃妇虽正饱尝着失恋的痛楚,但过往与情郎 的点点滴滴依旧聚集在她心头,叫人思念薛昂夫:“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诗中描写诗人直面桃花的花开花败,美好的事 物如此转瞬即逝又怎叫人不生韶华易逝、命薄如花之悲更有大诗人陆游和唐 琬令人扼腕的爱情绝唱,“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钗头凤》)诗人对爱人唐碗的甚深思念都在词中得 以宣泄,真可谓字字凄迷缠绵,饱含血泪诗歌借由桃花的零落衰败来表现家W兴亡、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感情在文学史 上也是极富典型意义的白居易在《种桃歌》中写道“命酒树下饮,停杯拾余葩 因桃忽自感,悲吒成狂歌@将桃花的零乱飘零和自己的流离颠簸联系起来,以 此来抒发自己惆怅万千的悲伤之感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 落如红雨”€中形象的展示了春日将尽岁月易逝之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 深切体验杜甫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洗推物理须行乐,何用 浮名绊此生《曲江二首》)@诗中用桃花的飞逝来表现诗人仕途低靡的颜 唐之感宋代词人刘辰翁在《金缕曲.闻杜鹃》(少口都门路)中低叹道:“记画 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
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 @作者通过追忆的 笔法,通过描写临安昔H的繁华,对比今H的颓败凋敝,寄寓了历史兴袞的苍凉陈庆元.《沈约集校笺》.[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55. 409.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卷365.③ 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卷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