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河道慢旅游范式与发展路径研究.docx
14页乡村河道慢旅游范式与发展路径研究 张文兵,王 凯,陈文捷,万 烨(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2.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3.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4.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0 引言中国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人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长期虹吸,使乡村社会陆续出现人口结构失衡、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人口流失是乡村衰落的外在表现,产业凋敝是乡村衰微的关键因素[1]在缓解城乡发展失衡、破解乡村不充分发展难题的路径和模式中,乡村旅游在优化村落生态[2]、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3]、促进乡村发展和产业振兴[4,5]等方面所发挥的正向效应,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6]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国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反向流动,助力欠发达地区脱贫摘帽的重要举措[7,8]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主体较为羸弱、运营模式相较落后等问题开始隐现[9,10]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不断提升[11],而乡村旅游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现象却日渐突出[12],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现阶段面临的困局之一。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收官、新篇章即将开启之际,乡村旅游应该如何应对新阶段的这一系列挑战,是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为,乡村社区的旅游产品只有在与环境和当地文化相契合时,乡村才会从中受益而得以发展[13]辨别不同的乡村类型,依靠乡村在地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的环境禀赋,进而创新资源的利用方式,是乡村旅游发展与升级的一个突破方向1 河道慢旅游的兴起及其发展1.1 慢旅游理念的缘起“现代社会的系统过程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人来说已经变得太快了”[14]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加速、生活节奏加速以及社会与文化变革加速共同形成现代社会的整体加速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日常事件,人们不得不提高行动效率(吃得快、走得快、工作得快),压缩非事件时间(减少睡眠或休息时间),学会同时处理不同的任务(多线程工作)现代快节奏生活也波及到旅游行业,使本是以休闲放松为目的的旅游行为开始趋向于以“提速”(旅行速度)来“增量”(景点数量)通过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以缩短客源地与目的地交通时间的“快旅”模式,成为大众旅游发展的典型路径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对社会“加速度”进行反思发轫于1980 年代的意大利慢食运动以及随其衍生而来的“慢文化”逐渐形成,并渗透进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诸多方面。
美国小说家霍索恩(Nathaniel Hawthorne)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幸福就像蝴蝶,如果你想追寻它,总是抓不住但当你安静地坐下来,它就会降临以慢城运动为代表的“慢文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拥趸,不仅撼动了既往的生活观念,还对旅游范式产生了有力冲击,形成新的理念——“慢旅游”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是由客源地、通道和目的地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空间系统,是以消遣为动机的实践[15]从时空序列来看,“旅”和“游”本是旅游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慢旅游”意在通过慢行交通来替代汽车自驾及飞机等快速出行工具,利用放慢旅行游览速度、增加旅行停留时间来深度体验和享受旅游的乐趣[16]在“慢旅游”概念框架下,“旅”的过程不再被视为无意义的时间成本而被无限压缩,反之将其视作为“游”的有机组成而予以珍视这一观念转变使“旅中游”“游中旅”“边旅边游”等模糊了传统行为边界的“旅游合一”和“慢旅慢游”模式开始兴起短短数年间,慢旅游便占据了欧洲度假市场的10%[17],并在随后以每年10%的速度稳步增长[18],成为当下休闲生活和旅游文化的有力吸引点慢旅游的兴起不仅是社会对“速度崇拜”现象的重新审视,更是旅游行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刻反思。
研究认为,基于旅行目的的出行占发达国家总出行量的50%,其中由旅游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旅游活动总排放量的75%—90%,俨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责任者之一[19,20]源于对飞机和私家车高碳出行模式的批判,旅行速度虽慢但却对环境友好的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和火车等旅行方式得到许多国家的拥簇慢旅游理念不仅是现代社会旅游者体验意识深化与旅游素质提升到一定层次的表现,同时也融入旅游的本质要求与社会、生态的发展需要慢旅游发展策略不仅可以降低将近50%的旅游碳排放量,而且还能扩大旅游业的收益惠及面,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21]作为新兴的旅游细分市场,慢旅游不仅反映现代生态语境下的社会文化转向,也充分应和了可持续旅游、负责任旅游、深度体验旅游等现代旅游的发展理念[22]1.2 河道慢旅游的发展河道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在铁路运输出现以前还是极为重要的交通廊道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运河狂潮”时期共修建和疏浚了超过6 000km的河道网络,是推进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23]然而,随着近代货物运输方式的剧烈变革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河道运输快速没落英国率先迈出变革的步伐,在1947 年将大部分河道国有化,提出以休闲为主的未来发展设想。
经过20 年摸索,1968 年颁布的《运输法》表明英国官方正式肯定并确认河道的休闲价值和未来发展转向2012 年,英国再度调整河道管辖权,将其转移到新成立的运河和河流信托基金会(Canal and River Trust),全力推进河道向休闲旅游和文化遗产发展的转型进程,开启河道的旅游产业新生命迄今为止,英国疏浚复航的河道已经超过3 200km(图1),河道年度访问量近8 亿人次,创造了四十亿英镑的社会福祉[24],用于发展河道慢旅游的正式注册旅游船只超过3.2 万艘,年吸引游客达到约1 950 万人次[25]类似的河道发展历程在欧美诸多国家并不少见挪威的泰勒马克运河(Telemark Canal)近年来也经历了相似的转型过程,从曾经的重要水上运输路线转变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美国纽约运河系统在20 世纪末经过“功能适应”后成功转型,也表明河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巨大潜力[26]图1 英国河道兴衰历程Figure 1 Hi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rivers慢交通是慢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河道为旅游通道、游船为交通工具的旅行形式是展现慢旅游理念的理想载体。
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河道不仅具有生态和景观价值,同时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社会各界对探索和开发内陆河道并将河道周边区域用于休闲旅游目的的兴趣日益浓厚法隆(Fallon)在慢旅游框架下分析了英国窄运河旅行所带来的轻松体验,认为慢旅游是“当代技术驱动下的快节奏世界的解药”,率先在河道旅游和慢旅游之间建立起明确的联系[27]Gardner 在《慢旅游宣言》中认为,专注于慢旅游的纯粹主义者可能会考虑完全放弃火车,而将船用于部分旅程中[28]英国等国多年的河道转型实践与结果表明,河道慢旅游不仅是提高河道沿线居民福祉、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城乡旅游互动、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的可靠路径2 乡村河道慢旅游的概念与框架慢旅游的概念框架可以追溯至Gardner在2009年发表的《慢旅游宣言》,他呼吁旅游者不要因为对旅游目的地的期待而破坏了旅途的乐趣,提出将慢交通及其与目的地社区的联系确立为慢旅游的核心原则[28]随后Dickinson、Lumsdon、Caffyn、Guiver、Zanda和Aikaterini 等学者先后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慢旅游的定义及概念框架展开探讨由表1 可知,由于研究历程尚短,学术界对慢旅游的界定至今仍未取得统一,慢旅游的概念框架也处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但是将“慢速”“体验”“低碳”以及“在地性”作为核心要点的共识近年逐渐在学者中开始形成。
表1 慢旅游的定义与概念框架Table 1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slow tourism乡村河道慢旅游是基于慢旅游既有框架下的类型细分,与陆路形式的其他慢旅游以及城市河道慢旅游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其独特性乡村河道慢旅游可以定义为是以河道为交通通道和游览主体,通过更缓慢的旅行速度和更长的驻留时间,观赏沿河景观、深入沿线村落,并与在地人文景观产生良好的主客互动,获得更立体和深刻的旅行体验的环境友好型乡村旅游它的核心仍围绕着“慢旅慢游”理念,不同之处在于其是以乡村河道为载体,以乡村河道特有的要素和体验为内容,实现旅游主体间的互利共赢,是一种低碳、可持续的乡村旅游新范式(图2)图2 乡村河道慢旅游框架Figure 2 Rural river slow tourism framework3 乡村河道慢旅游的范式特征3.1 产品范式特征慢旅游研究自兴起至今20 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研究主要聚焦在概念界定、慢交通与旅行体验、慢旅游者动机与行为、慢旅游与气候变化以及目的地慢旅游发展几大研究主题[34],主要以城镇和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广大乡村社区。
事实上,乡村地区相较城镇区域因为更多地保留有农业时代的“慢”属性,为城市人逃离现代加速度生活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慢”渠道而乡村河道作为水系发达村落的重要环境要素,也创造了一个接近自然、体验乡土、放慢步调以疗愈现代焦虑的时间和空间通道这是乡村河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主要特征和优势所在同一地域的乡村旅游往往因为地理环境和乡村文化的相似性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趋同性与星级景点可以吸引跨地域的游客不同,绝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附近城市为主要客源地[35]在客源来源和游客总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同质化带来的问题是乡村旅游市场和效益的同时窄化这种内生性矛盾使乡村旅游面临或者同质化、或者难以区域联动的两难局面河道慢旅游开展的前提是基于乡村拥有丰富的河网资源这一前置条件因此,在先导的资源禀赋方面便规避了“千村一面”的潜在风险另外,不同自然环境形成的乡村聚落格局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早期阶段,水系发达的乡村聚落往往具有较高的物质文明和经济水平,孕育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36]河道慢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泛舟全域、深入体验的良好途径因此从旅游产品层面考察,乡村河道慢旅游不仅突破了单个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空间和发展局限,也化解了原来因为周遭文化的相似性而导致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
乡村旅游原有的同质竞争关系因为河道的串联而形成旅游目的地共同体近似的人文环境反而成为游客深度浸淫当地的保障,促进主客互动的产生[37],开辟了乡村区域旅游联动的新路径3.2 体验范式特征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盛行强化了消费者对新奇性和差异性的追求,消费者开始寻求旅游的“独特性”体验[38]休闲学理论认为,“体验”是体验经济的一种商品,是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旅游行为的本质就是体验从旅游体验层面来看,乡村河道旅游可以跳脱出常规的乡村陆地观光视角,形成特别的视觉感官和情感体验有别于快旅模式,河道慢旅游强调的是慢速的旅程、放松的心态和水上的视角单之蔷在解析舟楫时代盛产诗歌秘诀时说:“假如值得驻足的风景全在河流两岸,船只便是游览这绵长画廊的最好方式——它既是空间通道,来去自由;又是时间通道,可前可后,最宜游目骋怀与长距离的大江大河巡航游以及短时间的城市或景区内的水上观光游不同,乡村河道慢旅游是以乡土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风俗作为主要游览对象于游客而言,以乡村河道为载体的边旅边游的慢节奏所带来的空间沉浸以及与陆地人文景观资源的系统整合,放大了游客游览过程中的意义和细节,体现了慢旅游深度体验的核心理念[39]。
乡村河道慢旅游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创造出一种有别于陆基视角的水上新体验,也解放了速度与效率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通过创造优质的旅行休闲时间来扭转大众旅游常见的旅途时空压缩问题,使旅游真正回归到休闲放松的初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