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影响》PPT课件.ppt
114页第四章第四章 反应器中的混合对反应的影响反应器中的混合对反应的影响第一节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第二节第二节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及其性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及其性质第三节第三节 非理想流动模型非理想流动模型第四节第四节 混合程度及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混合程度及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第五节第五节 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计算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计算 (a)(b)(c)(a)(b)(c)偏离活塞流的几种情况涡流 湍流 漩涡流速不均匀沟流 短路 死角第四章 反应器中的混合及对反应的影响 第一节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混合状态分析连续反应器中混合状态分析 混合现象的分类混合现象的分类 年龄年龄 :: 同龄混合同龄混合(间歇反应器中物料,即为同龄混合) 返混返混(全混流反应器中物料混合) 宏观混合宏观混合(设备尺度混合设备尺度混合):: 全混流和平推流是宏观混合的两种极限的流动状态全混流和平推流是宏观混合的两种极限的流动状态 微观混合(微团尺度:颗粒、液滴或气泡等混合)微观混合(微团尺度:颗粒、液滴或气泡等混合) :: 全混(均相反应),不混(固全混(均相反应),不混(固相加工),中间混(互不相溶液液反应)。
相加工),中间混(互不相溶液液反应) 理想反应器:分子尺度混合理想反应器:分子尺度混合 流动模式不同反应结果不同流动模式不同反应结果不同实际实际反应器:宏观尺度上,与理想反应器具有不同的流动样式反应器:宏观尺度上,与理想反应器具有不同的流动样式 ;; 微观尺度上,许多分子凝聚成团或块,具有不同的凝聚态微观尺度上,许多分子凝聚成团或块,具有不同的凝聚态 流动模式及凝聚态都将影响反应结果本章讨论非理想流动流动模式及凝聚态都将影响反应结果本章讨论非理想流动 混合混合混合尺度混合尺度 :混合尺度设有A、B两种液体混合后达到微粒均布状态ABABab 设备尺度混合尺度 微团尺度 分子尺度 在设备尺度上: 两者都是均匀的 (宏观均匀状态) 在微团尺度上:两者具有 不同的均匀度 在分子尺度上:两者都是不均匀的当微团消失 分子尺度的均匀或微观均匀 同一个混合状态随所同一个混合状态随所取样品的尺寸而变化取样品的尺寸而变化•混合过程混合过程•总体流动:搅拌器旋转时使釜内液体产生一定途径的循环流动总体流动:搅拌器旋转时使釜内液体产生一定途径的循环流动•设备尺度上的宏观均匀设备尺度上的宏观均匀•高速旋转的旋涡与液体微团产生相对运动和剪切力高速旋转的旋涡与液体微团产生相对运动和剪切力•更小尺度上的均匀更小尺度上的均匀•分子扩散分子扩散•微团最终消失微团最终消失•微观均匀微观均匀连续反应过程的考察方法连续反应过程的考察方法: : 不同的凝聚态,宜采用不同的考察方法不同的凝聚态,宜采用不同的考察方法 (1)(1)以反应器为对象的考察方法:均相反应以反应器为对象的考察方法:均相反应 单个分子无所谓反应单个分子无所谓反应速率问题,无转化率、选择率。
要么反应物要么产物考察物料速率问题,无转化率、选择率要么反应物要么产物考察物料微团困难,微团困难,以反应器为对象以反应器为对象2 2)以反应物料为对象的考察方法:固相加工,)以反应物料为对象的考察方法:固相加工, 微团间完全不混微团间完全不混合,合,微元内反应速率的平均值等于各颗粒反应速率的平均值微元内反应速率的平均值等于各颗粒反应速率的平均值 微团间完全不混合,跟踪物料成为可能,固相加工反应只需知微团间完全不混合,跟踪物料成为可能,固相加工反应只需知道反应动力学及停留时间分布道反应动力学及停留时间分布第二节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及性质一、分布密度与分布函数全混流反应器:机械混合最大 逆向混合最大 返混程度无穷大平推流反应器:机械混合为零 逆向混合为零 返混程度等于零间歇反应器:机械混全最大 逆向混合为零 返混程度等于零 反应器内的返混程度不同反应器内的返混程度不同—停留时间不同停留时间不同—浓度分布不同浓度分布不同—反应速率反应速率不同不同—反应结果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生产能力不同生产能力不同非理想流动反应器:介于两种理想情况之间 停留时间是随机变量,停留时间分布是一种概率分布 用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来 描述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例:在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内,如果在某一瞬间(例:在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内,如果在某一瞬间(t=0))极快地向入极快地向入口物流中加入口物流中加入100个红色粒子,同时在系统的出口处记下不同时间个红色粒子,同时在系统的出口处记下不同时间间隔流出的红色粒子数,结果如下表。
间隔流出的红色粒子数,结果如下表 红色粒子和主流体之间除了颜色的差别以外,其余所有性质红色粒子和主流体之间除了颜色的差别以外,其余所有性质都完全相同,可以认为这都完全相同,可以认为这100个粒子的停留时间分布就是主流体的个粒子的停留时间分布就是主流体的停留时间分布停留时间分布停留时间范围停留时间范围t→t+△△t0-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14出口流中的出口流中的红色粒子数红色粒子数02612182217126410分率分率△△N/N00.020.060.120.180.220.170.120.060.040.010检测器红色粒子反应器V R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若以停留时间t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作图,长方形的面积为即表示停留时间为t→t+△t的物料占总进料的分率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将示踪剂改用红色流体,连续检测出口中红色流体的浓度,如果将观测的时间间隔缩到非常小,得到的将是一条连续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E(t)t t+dt t 图中曲线下微小面积E(t)dt表示停留时间在t和t+dt之间的物料占进料的分率。
1.0 F(t)t0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E(t): :同时进入反应器的同时进入反应器的N N个流体质点中,停个流体质点中,停留时间介于留时间介于t t与与t t+d+dt t间的质点所占分率间的质点所占分率d dN N/N/N为为E(t)E(t)d dt tE(t)曲线下的全部面积代表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占进料分率的总和曲线下的全部面积代表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占进料分率的总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F(t): :停留时间停留时间0-0-t t范围内的物料(停留时间范围内的物料(停留时间小于小于t t的质点)占进料的分率的质点)占进料的分率有:有:t=0, F(t)=0, t=∞, F(t)=1,F(t)是单调增函数是单调增函数1.00停留时间tE(t)E(t) = dF(t)/dt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应答技术示踪剂:光学的、电学的、化学的、放射性的(1)尽可能与主流体物理性质一致(2)易于检测,浓度很低时也能检测3)不发生相转移或被吸附(4)易于转变为电信号或光信号以便于采集数据示踪剂输入法示踪剂输入法 1.阶跃法阶跃法(step input)切换主流体VC(t)检测器示踪剂 反应器反应器VRC0c(∞)c(t)t0输入曲线响应曲线C(∞)C(t)t01.阶跃法阶跃法C0= C(∞)C0C(t)tt=0具体形状与反应器类型有关具体形状与反应器类型有关1.阶跃法阶跃法 示踪剂流出量衡算 示踪剂流出量衡算 停留时间为停留时间为t时,示踪物流出量为时,示踪物流出量为Vc,而停留时间而停留时间t时流时流出的示踪物也就是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小于出的示踪物也就是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示踪物,按的示踪物,按定义,物料中小于停留时间定义,物料中小于停留时间t的粒子所占的的分率为的粒子所占的的分率为F(t),因因此当示踪物入口流量为此当示踪物入口流量为Vc0 时,时, 示踪物出口流量为示踪物出口流量为F(t) Vc01.脉冲法脉冲法(pulse input)注入注入主流体VC(t)检测器 反应器反应器VRC0示踪剂C0C(t)tt=0输入曲线响应曲线C(t)t02.脉冲法脉冲法2.脉冲法脉冲法 t~t+ Δt 时间段内时间段内流流出的示踪剂出的示踪剂 注入的示踪剂总量注入的示踪剂总量× Δt检测器示踪物反应器V R(a)c / c 01.000(b)c / c 01.000(c)(a)阶跃法(b)脉冲法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F(t)E(t)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平均值方差—离散程度平均停留时间:它是指整个物料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而不是个别质点的停留时间。
• 不管设备型式和个别质点的停留时间如何,只要反应体积与物料体积流量比值相同,平均停留时间就相同流型只改变质点的停留时间分布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数学期望:对于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曲线,数学期望就是对于原点的一阶矩E(t)dt=dF(t)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对于离散型测定值,可以用加和代替积分值•在等时间间隔取样时:tt1t2t3…….E(t)E(t1)E(t2)E(t3)……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方差:是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曲线对 平均停留时间的二阶矩•方差是停留时间分布离散程度的量度•方差越小,越接近平推流•对平推流,各物料质点的停留时间相等,故 方差为零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如果是离散型数据,将积分改为加和:•取样为等时间间隔: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对比时间(无因次时间):平均对比时间:停留时间为t时, ,θ和t一一对应,且有:F( θ )=F(t),此时:归一性: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用θ表示的方差: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整个物料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称作平均停留时间离散型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平推流离散型• 对比时间 • 方差离散度,衡量随机变量与其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平推流全混流•例题4-6理想流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平推流—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平推流—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或E(t)tm tF(t)阶跃法推导CSTR的RTDV0 CA0VR CAV0 CA对示踪剂作物料衡算易解得:脉冲法推导CSTR的RTDV0 CA0VR CAV0 CA对示踪剂作物料衡算易解得:0•停留时间越短的粒子,其数量越多。
•停留时间小于平均停留时间的粒子分率为F(tm)=1-e-1 =0.632tttm0.6320.6320.368tm1.0全混流模型全混流模型RTD的特点:的特点:1/ tm用对比时间表示用对比时间表示平推流全混流应答1.0010.63201.00平推流全混流应答1.001理想反应器阶跃注入应答曲线(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曲线)理想反应器脉冲注入应答曲线(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曲线)例 某全混流反应器体积为100L,物料流率为1L/s,试求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为(1)90—110s (2) 0—100s (3) >100s的物料在总进料中所占的比例一、数学期望 平均停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 1.0 F(t)t0数学期望与空时(等容过程)数学期望与空时(等容过程)离散度的图示停留停留时间分布分布举例说明举例说明 停留时间及其分布 v 间歇系统:不存在RTD;v 流动系统:存在RTD问题 可能的原因有:可能的原因有: v 不均匀的流速(或流速分布)v 强制对流 v 非正常流动-死区、沟流和短路等第三节 非理想流动模型4-7 数学模型方法(1)简化(2)等效性 等同性(3)模型参数the dispersion modeltank-in-series model第三节第三节 非理想流动模型非理想流动模型建立流动模型的方法是:建立流动模型的方法是:1.通过冷态模型实验测定装置的停留时间分布。
通过冷态模型实验测定装置的停留时间分布2.根据所得的根据所得的和流动模型,并根据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数据来确定所流动模型,并根据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数据来确定所提出的模型中的参数提出的模型中的参数的结果通过合理的简化提出可能的的结果通过合理的简化提出可能的3.结合反应动力学数据通过模拟计算来预测反应结果结合反应动力学数据通过模拟计算来预测反应结果4. .通过一定规模的热模实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一定规模的热模实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4-8 离析流(离集流)模型离析流(离集流)模型反应器内的流体粒子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物质反应器内的流体粒子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物质交换,或者说它们之间不发生微观混合,流体粒交换,或者说它们之间不发生微观混合,流体粒子就像一个有边界的个体,从反应器的进口向出子就像一个有边界的个体,从反应器的进口向出口运动离析流:离析流:设反应器进口的流体中反应物设反应器进口的流体中反应物A A的浓度为的浓度为当反应时间为当反应时间为t t时,浓度为时,浓度为 停留时间在停留时间在t t到到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则这部分流体对反应器出口流体中则这部分流体对反应器出口流体中A A的浓度的浓度的贡献的贡献: : 反应器出口处反应器出口处A A的平均浓度的平均浓度根据转化率的定义,也可写成:根据转化率的定义,也可写成: ————离析流模型离析流模型 其中 与t的关系由间歇反应计算公式决定离析流模型•适用于宏观流体 (固相加工)•将进入反应器的宏观流体分解为互相离析的粒子群,反应器出口的组成等于粒子组成的加权平均。
•每个粒子在反应器停留期间相当于一个间歇反应器分别以n=1/2, n=1, n=2为例计算用离析流假设计算具有用离析流假设计算具有CSTR停留时间分布停留时间分布的反应器的反应器设反应为n级不可逆,即n=2n=1n=1/2例:例: 等温下在反应体积为等温下在反应体积为的流动反应器内进行液相反应:的流动反应器内进行液相反应: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反应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反应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 进料流量进料流量: : A A的浓度的浓度: : 停留时间分布为:停留时间分布为: 024681012141618202224014798521.510.60.20t/min 试计算离析流模型反应器出口处试计算离析流模型反应器出口处A A的转化率的转化率解:解: A A的转化率可由模型方程求取的转化率可由模型方程求取应先求出应先求出与与t t的关系,积分二级反应速率方程:的关系,积分二级反应速率方程:积分:积分: 得:得:还应先求出还应先求出00242220181614121086420t转化率为:转化率为:若用平推流:若用平推流:两者结果相近,原因是该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与平推流两者结果相近,原因是该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与平推流偏离不算太大的缘故。
偏离不算太大的缘故全混流反应器的相应计算值微观混合,微观流体4-9 多级串联全混流模型 用m个等体积的CSTR串联来模拟实际反应器模型参数m 寻找恰当级数m,使m个等体积全混流反应器串联的停留时间分布与实际反应器相符概率法:串联模型的停留时间作为随机变量,应等于m个CSTR的停留时间(服从相同的负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 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1) 多釜串联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多釜串联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对第对第i i釜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釜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输入输入输出输出积累积累初始条件:初始条件: t=0=0时,时, 当当i i = 1= 1时,时,积分:积分:时,且时,代入得代入得:积分得:积分得:递推求解得:递推求解得:——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函数若以系统的总平均停留时间代入若以系统的总平均停留时间代入, ,有有: : 令令,写成无因次形式写成无因次形式: :对对求导,可得多釜串联模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求导,可得多釜串联模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2 2))曲线特征曲线特征从从曲线可见,曲线可见,全混流串联模型的全混流串联模型的均出现均出现峰值,相应此峰值的无因次停留时间以峰值,相应此峰值的无因次停留时间以记,将记,将对 求导求导,并令导数并令导数=0,可求得此极值。
可求得此极值曲线曲线在曲线在曲线的两侧均有一个拐点:的两侧均有一个拐点: 即:即:数字特征:数字特征:时, , ,与全混流模型一致与全混流模型一致 时, , ,与平推流一致与平推流一致 当当N N为任何正数时,其方差应介于为任何正数时,其方差应介于0 0与与1 1之间,对之间,对N N的不的不同取值可模拟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同取值可模拟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如何应用多釜全混流模型来模拟一个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如何应用多釜全混流模型来模拟一个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其中其中ττ为单个为单个CSTRCSTR的空时,而不是反应器的空时的空时,而不是反应器的空时两者的关系为:两者的关系为:当当m m不是整数时,处理办法有几种:保留原数值:园整为不是整数时,处理办法有几种:保留原数值:园整为整数;将小数部分等效于一个体积较小的整数;将小数部分等效于一个体积较小的CSTRCSTR 多级串联全混流反应器的转化率反应为一级不可逆例:例: 按上例,由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计算,由已知数据可计算按上例,由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计算,由已知数据可计算故采用故采用5 5个个的大釜和一个的大釜和一个的小釜的小釜可得: 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1 1)有死区的全混流模型)有死区的全混流模型设反应器内的有效容积为设反应器内的有效容积为全混流状态的体积为全混流状态的体积为死区的体积为死区的体积为此时,相当于一个实际有效容积为此时,相当于一个实际有效容积为的全混流反应器的全混流反应器: :令:令:相应的平均停留时间:相应的平均停留时间:此模型并未改变全混流的特征,只是缩短了反应流体在器此模型并未改变全混流的特征,只是缩短了反应流体在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内的平均停留时间2 2)具有死区的平推流模型)具有死区的平推流模型死区的存在并不改变平推流的特性,只是减少了反应器的死区的存在并不改变平推流的特性,只是减少了反应器的实际有效容积实际有效容积设平推流体积为设平推流体积为 死区体积为死区体积为所以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所以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即即曲线比无死区场合提前出峰曲线比无死区场合提前出峰3)3)平推流与全混流串并联模型平推流与全混流串并联模型平推流区平推流区全混流区全混流区ⅠⅠ)按串联方式组合(串联模型))按串联方式组合(串联模型)平推流区平推流区全混流区全混流区设反应器内全混流的体积为平推流体积为该模型的该模型的形式为:形式为:t/min048121620242832c(t)0.03.05.05.04.02.01.00.00.0练:将一定量的示踪剂从一管式流动反应器的进口处注入,并在该反应器的出口处连续监测示踪剂的浓度c(t),得到如下数据:(1)根据上述实测数据计算平均停留时间;(2)如果在该管式反应器中进行一级不可逆反应A→P ,k1=0.045 min-1,试用离析流模型计算反应物A的平均转化率。
3)若按多级CSTR模型处理,求模型参数 N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4-10 轴向混合模型假定:假定: ①①流体一恒定的流速流体一恒定的流速u u通过系统,且为一维流动通过系统,且为一维流动 ②②垂直于流体运动方向的横截面上径向浓度分布均匀,即垂直于流体运动方向的横截面上径向浓度分布均匀,即径向混合达到最大径向混合达到最大 ③③扩散混合发生在轴向,且可用费克定律加以描述扩散混合发生在轴向,且可用费克定律加以描述 4-10 轴向混合模型PFR+ axial dispersion 模型参数:Ez——轴向混合弥散系数(扩散系数)轴向混合弥散系数(扩散系数)适用于返混不大的系统,如管式,塔式反应器如下图,设“活塞”线速度为u,反应器管长为L,直径为DR,体积为VR在反应器的距进口l 处可取微元,并可对示踪剂作物料衡算最后可解出C( l, t )dlV0uuV0l=0l=LucFick’s law:Peclet准数:轴向对流与轴向扩散的相对大小(Bodenstein’s number)四种边界条件:(1)open-open (2) closed-closed (3)open-closed (4)closed-open 将方程无因次化openopenopenclosedopenclosedclosedclosed四种边界条件:阶跃示踪分析初始条件边界条件EZ越小,越接近PFREZ 越大,越接近CSTREZ为无穷大时,等效于CSTR。
EZ 为0时,等效于PFR 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计算4-11 轴向混合反应器的转化率类似的推导dlV0uuV0l=0l=L一级反应的转化率二级反应的转化率概念:微观混合(滴际混合)考察两种极端的微观混合状态: 完全的微观混合(微观流体)micro.ppt 完全的微观离析(宏观流体)macro.ppt设r=kCn,则第一种情况平均速率为而第二种情况平均速率为4-12 微观混合及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完全微观混合与完全微观离析n > 1n = 1n < 1CCCrrrC2C1C2C2C1C14-11 微观混合及对反应结果的影响1、动力学曲线是上凹的(形如n > 1的情况) 微观混合降低反应速率2、动力学曲线是下凹的(形如n < 1的情况) 微观混合增进反应速率3、动力学曲线是线性关系(形如n=1的情况) 微观混合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在返混(不同年龄粒子混合)存在的前提下:综合例题综合例题RTD数据:脉冲法注入t (s)01202403604806007208409601080C(g/m3)06.512.512.510.05.02.51.000在此反应器中进行一级不可逆反应反应温度下k=2.84×10-3s-1。
试用不同的非理想流动反应器模型,分别计算其出口转化率并与相同体积的理想流动反应器对比解:首先求得实际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平均停留时间及方差,据此决定扩散模型及多级串联模型的模型参数,再依据各不同模型的反应器计算公式,求出转化率离析流模型没有模型参数)扩散模型多级串联模型其中t0 120 240 360 480 600 720 840 960 10800 120 240 360 480 600 720 840 960 108012.512.5t (s)01202403604806007208409601080C(g/m3)06.512.512.510.05.02.51.000扩散模型:多级串联模型t (s)01202403604806007208409601080C(g/m3)06.512.512.510.05.02.51.000离析流假设:PFR :CSTR:扩散模型 多级模型 离析流平推流全混流0.6200.6160.6200.6550.515 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1 1)有死区的全混流模型)有死区的全混流模型设反应器内的有效容积为设反应器内的有效容积为全混流状态的体积为全混流状态的体积为死区的体积为死区的体积为此时,相当于一个实际有效容积为此时,相当于一个实际有效容积为的全混流反应器的全混流反应器: :令:令:相应的平均停留时间:相应的平均停留时间:此模型并未改变全混流的特征,只是缩短了反应流体在器此模型并未改变全混流的特征,只是缩短了反应流体在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内的平均停留时间2 2)具有死区的平推流模型)具有死区的平推流模型死区的存在并不改变平推流的特性,只是减少了反应器的死区的存在并不改变平推流的特性,只是减少了反应器的实际有效容积实际有效容积设平推流体积为设平推流体积为 死区体积为死区体积为所以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所以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即即曲线比无死区场合提前出峰曲线比无死区场合提前出峰3)3)平推流与全混流串并联模型平推流与全混流串并联模型平推流区平推流区全混流区全混流区ⅠⅠ)按串联方式组合(串联模型))按串联方式组合(串联模型)平推流区平推流区全混流区全混流区设反应器内全混流的体积为平推流体积为该模型的该模型的形式为:形式为:t/min048121620242832c(t)0.03.05.05.04.02.01.00.00.0练:将一定量的示踪剂从一管式流动反应器的进口处注入,并在该反应器的出口处连续监测示踪剂的浓度c(t),得到如下数据:(1)根据上述实测数据计算平均停留时间;(2)如果在该管式反应器中进行一级不可逆反应A→P ,k1=0.045 min-1,试用离析流模型计算反应物A的平均转化率。
3)若按多级CSTR模型处理,求模型参数 N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概念:微观混合(滴际混合)考察两种极端的微观混合状态: 完全的微观混合(微观流体)micro.ppt 完全的微观离析(宏观流体)macro.ppt设r=kCn,则第一种情况平均速率为而第二种情况平均速率为4-11 微观混合及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停留时间相同 完全微观混合与完全微观离析n > 1n = 1n < 1CCCrrrC2C1C2C2C1C14-11 微观混合及对反应结果的影响1、动力学曲线是下凸的(形如n > 1的情况) 微观混合降低反应速率2、动力学曲线是下凸的(形如n < 1的情况) 微观混合增进反应速率3、动力学曲线是线性关系(形如n=1的情况) 微观混合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在返混(不同年龄粒子混合)存在的前提下: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提高混合效果的措施:q消除打旋现象: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提高混合效果的措施:q加设导流筒 螺旋式 涡轮式检测器示踪物反应器V R(a)c / c 01.000c / c 0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