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第四章 教师心理与管理.doc
3页第四章 教师心理与管理本章主要讨论了教师的职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态度及其改变,教师的心理健康三个大问题 本章的重点是:职业教师的生命周期;教师的态度及其态度改变的理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本章中,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教师成长规律――职业教师生命周期教师职业社会化是指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品质上不断适应教师角色的过程 斯蒂芬和沃尔夫提出了教师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相互区别而又联系的发展阶段,认为发展最顺利的教师在五年内可以达到国家教师标准,即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如果发展不顺利则会在某个阶段停止很长时间,甚至退出教师队伍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环境的支持和个人的努力教师生命周期一般经历以下阶段: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教师成长的机制――反思和更新 反思使教师对过去的教学产生怀疑或困惑,进而研究寻求解决怀疑或困惑的有效方法的活动,一般有5个阶段:发现迹象、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和检验结果更新是为了改进,教师必须学习新的东西,参加进修课程,或向行政领导或同行寻求帮助,或直接自我创新的过程。
二、教师的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人、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反应的预先心理倾向态度是一个复杂而又稳定的内在心理活动体系,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态度的核心是价值教师有三种态度: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好的领导,融洽的同时关系,挑战性的工作,人格与工作匹配教师怎么样表达对工作的不满:退出,建议,忠诚,忽略三、教师态度改变的理论1.平衡理论 由海德提出,认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正是迫于这种压力人们才要改变态度海德提出 P-O-X 模型来解释人际关系中态度改变这里 P 是某一特定个体,O 是他人,X 是介于 P 和 O 的态度对象他认为,如果三者关系是适应的,则这三个关系体系就是平衡的,P 的态度无需改变2.认知不协调理论 由费斯廷格提出这个理论认为人在多数情况下,对某事件的态度,其认知成分与对自己的行为的认知是一致的,因此心安理得,态度维持不变如果出现两者不一致,人的认知就发生了不协调,产生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状态,迫是人的认知要恢复协调有两种办法进行解决不协调:一是改变原来的认知,即改变态度;二是维持原来的认知,即保持原有的态度,但必须加上一种辩护理由,即引入新的认知成分。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要改变人的态度,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新的观点或引导他作出新的行为,使其产生认知的不协调在认知不协调的过程中,辩护的理由越多,原来的态度就越难改变四、态度改变的方法1.参与活动,改变态度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感情,可以有效地改变态度2.群体规定,改变态度群体规定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体的态度群体成员的意志行动对个体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迫是个体采取与多数人意志的行为方式,成员之间在情绪上会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所以群体规定可以有力地改变个体的态度3.说服说服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来改变个体的态度,是一种最通常的办法说服包括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对象构成在说服过程中,应该考虑影响说服的因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参见教材 P166-169五、改变教师态度应该注意的问题要改变教师的态度,就必须掌握教师态度的特点教师态度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教师态度的稳定性 教师一般是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他们一般信科学,多思考,少盲从所以教师的态度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难于改变2.教师态度改变的主动性 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教书育人,驾驭的对象是青少年,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善于迅速而准确地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教师具有敏锐、精细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它们较少保守思想,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物,所以具有主动转变态度的能力3.教师态度的内控性 教师工作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集体性,教师在工作中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正确处理好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经常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这就是教师的行为和态度带有明显的内控性改变教师态度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教师参与学校重大的决策和管理2.说服摇事实,讲道理3.调动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促进态度的改变4.对教师批评要讲究方法六、健康的含义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的现象存在,进而还指每个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芬顿提出:A 对教学能否愉快胜任 B 与儿童、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 C 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 D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七、教师的角色和压力教师个人,多种角色经常存在着矛盾,由此可以产生心理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师的多重角色的矛盾2、普通人和榜样的矛盾3、责任和个人发展的矛盾心理冲突必然造成挫折,挫折又容易转化为压力教师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个人方面(1) 教学能力 有些教师长期不进修,对专业方面的新知识不了解,出现了力不从心的感觉(2)时间压力 教师几乎整天在学校,没有弹性,完全被限制在学校内。
(3)个人发展 教师本人也想获得成就,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师迫切需要自我提高 (4) 经济条件 教师的待遇虽然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难以维护教师的尊严 (5) 沟通能力 教师的工作性质容易产生“好为人师”的交谈模式,不利于人际交往 (6)家庭和情感生活 教师的工作繁忙,经常节假日补课,很少和家人和朋友交谈,感情生活显得贫乏 2.学校方面(1)大班教学 由于学生人数过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给教师产生压力 (2) 班级竞争 升学率及各种评比使教师产生压力(3) 学校领导者和行政人员的工作作风 管理方式的简单粗暴会使教师产生不满 (4) 考核、评职、升迁、聘任等制度出台及规范化,也会使教师感到压力 (5)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产生压力3. 学生方面(1) 学生厌学(2) 学生的不良行为(3) 师生关系5.家长方面(1) “望子成龙”的高期待(2)不关心子女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