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PPT课件.ppt
25页1,第五章,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2,在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是很有成就的,在数量、题材,文体品种、风格流派方面都异常突出 首先是以议论时政为主,又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的杂文的创作鲁迅自然是最有成就的作家,除他之外,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也颇有成就其中前二人的杂文多侧重于评论时政和社会问题;后两人则多侧重于文化评论和思想评论 二十年代,新文化阵营分化为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前者的撰稿人主要是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坚持反帝的封建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掀起杂文创作的第二个高潮后者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西滢等,思想明显右倾他们创办现代评论,开辟“闲话”专栏,发表杂文其中以陈西滢成就最大 小品散文的出现稍晚于杂文,1919年以后迅速增多,作者和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过杂文影响比较大的有语丝社的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文学研究会的冰心、朱自清、许地山;创造社的郁达夫、郭沫若、新月社的徐志摩等,一、概述,3,代表作家,冰心的散文创作成就体现在寄小读者、往事等散文集中,而以前者影响最大冰心散文的风格是:真纯和柔美其题材而较窄,抒发的通常是母爱、童心、友谊和自然 许地山:以个性独特、空灵幽远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共44篇)奠定在现代散文史上的独特地位。
宣扬了佛教“生本不乐”的思想,好寓理说教既有讲人生之宿命的再会,又有主张以坚韧之志摇动生命之舟海 郁达夫:他是创造社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位风格鲜明、最富才情的散文作家主要成就体现在他二十年代创作的感伤散文和三十年代创作的游记散文,其最大特色就是以其率真坦诚的自剖文字,无所隐讳地暴露赤裸裸的自我,4,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18851967,周作人的创作成就集中在散文创作上,从五四到1945年,成集的作品有二十二集,加上未成集的,总计三千余篇,多数为小品散文,有“小品散文之王”的美称,5,1、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历程,周作人的全部复杂性在于他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又不能调和起来,结果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既在矛盾中踟躇前行,又在矛盾中消沉、倒退他的散文创作历程清晰地记录了他的这种内在矛盾及思想演变轨迹由叛徒和隐士并存到隐士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早期:五四前后到28年底作品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等本时期内心矛盾最为突出,表现在作品上既有悠悠南山的小品,如故乡的野菜、喝茶、乌篷船等,亦有金刚怒目的的小品,如前门遇马队记、碰伤、吃烈士等 中期:19281937年。
有苦茶随笔、看云集、风雨谈等本时期,叛徒的一面已然退隐,隐士的一面已占据主导地位文章由少谈时事到不谈时事,几乎完全把注意力放在草木虫鱼、风花雪月和趣闻逸事方面,艺术炉火纯青,却少了进取之心 晚期:19371945年作品有秉烛谈、药味集等文章越发追求空灵苦涩,超世脱俗,几无讽世微词,6,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一是征引宏富,知识渊博他的散文总是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上至宇宙之大,小至苍蝇之微,都可取作题材,融和自己的所感所思写出;而且是信手拈来,贴切自然,化得开,收得拢,既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故乡的野菜,娓娓动听地描述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三种野草和民情风俗,确有一种“清新的野趣”,而其间又不时引入西湖游览志、清嘉录、日本徘句大辞典等中外典籍,插入孩子们唱的民歌民谣,以丰富的学识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同样能给人以多种艺术享受 二是平淡自然,舒徐自如融入散文的大多是平凡细小之物,作者叙写时又仿佛漫不经心,徐徐道来,文字质朴无华,笔调清闲淡泊,读来别有一种趣味如喝茶,从徐志摩讲“吃茶”起笔,写到日本茶道;喝茶时用茶食,再写到绍兴乡下的茶豆腐干、日本的茶泡饭等材料平平常常,叙述自然流畅,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情调。
文章把喝茶称“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这片刻逍遥中,的确别有一种“苦涩”味在,7,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三是庄谐并出,幽默风趣周作人的散文也喜用幽默,但不同于鲁迅的幽默“辛辣干脆”,周作人的幽默却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郁达夫语)这也是同他的“绅士风度”有关,然而此种幽默在平淡笔墨中出之,毕竟也别有风味碰伤揭露反动军阀镇压徒手请愿的爱国学生和教员这本是充满血腥味的题材,但作者行文不作激烈状,只以“碰伤”一词正语反用,以此贯通全文把反动军阀打伤学生而又捏造为学生自行碰伤的丑恶、卑劣行径作了揶揄和嘲笑,8,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四是信马由缰,挥洒自如周作人在散文结构上无视古代散文的起承转合以及晚清桐城派所鼓吹的“义理”,创作以个人情绪为本,该怎样起笔就怎样起笔,既无“法度”又无“规矩”乌篷船是作者最欣赏的一篇散文,在结构艺术上就典型体现这一特点这篇旨在指导友人作绍兴之行的作品、笔墨集中在写乌篷船,提到白篷船只一笔带过;写乌篷船,紧紧扣住“适用”宕开笔墨写乌篷船的构造,写乘船的“妙处”;由“妙处”又引出犬吠鸡鸣的乡间胜景,点出乌篷船实在是“理想的行乐法”,题旨不点自明。
全文用书信方式写的,既没有铺垫,也没有着意渲染,更没有人为的安排,首尾可以不呼应,卒章可以不显志,就是把乌篷船上的体验写完即止,随物赋形,该行即行,该止即止由于艺术积累的深厚,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的确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9,链接:周作人散文中下列几组“单位观念(意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总是有自己惯用的、几乎已经成为不自觉的心理习惯的、反覆出现的观念(包括范畴)、意象,正是在这些观念、意象里,凝聚着作家列于生活独特的观察、感受与认识,表现着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 因此,从“单位观念(意象)”入手,进行多层次(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历史学、美学的)开掘,或许是人们进入作家思想、艺术殿堂的有效途径,10,周作人散文中下列几组“单位观念(意象,首先是“爱智者”与“常识”周作人常自称“爱智者”(或“知礼者”)所谓“爱智”、“知礼”,除了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冷静的人生态度,反狂热、狂信之外,还包含有“思想的通达”,能节制自己,能宽容别人的意思,也即奉行“中庸”之道这正是周作人思想、艺术的核心,既是他的哲学观、道德观、人生观、文化观,也是他的审美观反映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即是对论述对象与读者的双重“宽容”。
对论述对象,不仅“兼收并蓄”,包容各家,以“朋友”而非“信徒”的态度待之,由此而形成了散文内容的“宽”而“杂”,看彻一切而达于“平实”;而且怀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对他人、万事万物都施以“爱智者”的悲悯,由此而形成周作人散文所特有的亲切、温润的氛围,11,对于读者,也绝不以“教主”(“教师爷”)自居,不仅保持着人格与心理的平等,由此而形成了委婉、平和的“谈话风”,而且有意追求“君子之交淡如水”式的距离,一切话题都是点到即是,并不企望(更不用说强制)读者定要接受,任其自行思考与选择,由此而形成了自己行文与读者接受上的轻松与从容爱智者”(“知礼者”)风貌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他对“中和之美”的倾心,不仅是艺术的节制、含蓄,更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表现自己与隐蔽自己,放与收之间微妙的平衡,达到不放不收,亦放亦收, 不平不奇,亦平亦奇,不庄不谐,亦庄亦谐,不俗不雅,亦俗亦雅的境地,由此形成了周作人散文审美底蕴上的丰厚,12,周作人曾把他所钦慕的“爱智者”称为“伟大的常人,他对“常识”的内涵也作了这样的明确界说:“常识,分开来说,不外人情和物理,前者可以说是健全的道德,后者是正确的智识,合起来就可以称之曰智慧。
而对普通“常识”的关注则首先表现了周作人在思想、文化上以至知识分子价值实现上的独特选择周作人恰恰是要将赋有某种历史使命、因而带有英雄主义与神秘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还原为一个现实的平凡的人,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善”,即所谓“凡人的信仰”,“就这平凡的境地中,寻得些须的安闲悦乐,即是无上幸福”,这也就是周作人最爱说的“生活的艺术”周作人将“常识”归结为“人情”与“物理”两个方面,则是表现了他的“人性观”的:在他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物”,“人情”与“物理”,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以为“物我无间”的冥合,即所谓“入神”、“忘我”,是人生的,宗教的,以及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周作人强调“常识”中的“人情、物理”,正是召唤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怀与研究,13,周作人散文思想的内核,大家都做着人,却几乎都不知道自己是人;或者自以为是万物之灵 的人,却忘记了自己仍是一个生物在这样的社会里,决不会发生真的自己解放运动的;我相信必须个人对自己有了一种了解,才能立定主意去追求正当的人的生活希腊哲人达勒思的格言道,知道你自己,可以说是最好的教训 周作人据此而追求以“认识人自身”为中心的全新的知识结构,其要点是: 一方面,从 “生理学”(特别是性生理)、“医学史”、“生理学”,即从身心两方面,肉与灵的统一中去把握人的“个体”。
另一面,又从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史、社会学、神话学、童话、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全方位、多侧面地揭示与展开“人类”的本质,力图将人道主义的道德理想、情感与建筑在对“人”自身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理性结合起来,达到“情”与“理”的调和人们不难发现,正是这种“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贯串于周作人的全部散文之中,成为散文的“魂,14,东洋人的悲哀”的单位观念凡人的悲哀”的观念,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这里所表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寂寞的,幽玄的,凄苦的,梦一般的,却又流泻着内在情热的意境,以及位、喜、醉、叹、亲、怀的情感心绪,都是东方式的”,“它表现了生活于绵绵无尽的历史与现实的苦难中的东方人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以及在无常、无告、无望中执著追求的现世精神与韧性力量 周作人将之称为“东洋人的悲哀”,在我们看来,它是渗透于周作人全部散文之中,并且成为周作人散文的一个基本情调,或者用周作人自己的概念,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特有的“气味,15,所谓“东洋人的悲哀”(“凡人的悲哀”),其情感的内涵, 至少是包含了两个互为里表的侧面的。
首先自然是忧郁的苦味,这是人们比较容易体察,也是周作人一再向读者提示的,论者固此经常提到周作人自署“苦雨翁”、“苦住斋”,并以“苦竹杂记”、“苦茶随笔”、“药堂语录”、“苦口甘口”为书名等等而这种“忧郁的苦味”,对于周作人,主要是一种“寂寞”之苦,而且是“在人群中”所感到的“不可堪的寂寞”,周作人说,“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这是一种“智者”的寂寞,淡而且深,自有一种特殊的“韵味,16,东洋人的悲哀”的另一个侧面,即周作人所说:“别是一样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寂寞的不寂寞之感”,这“苦中作乐”,“忧患时的闲适”,才是周作人的人生及其外化物(文章)的“真味”在周作人看来,这正是普通人的真实人生:无论现世怎样不完全,如何充满苦难,人(平凡的人)总得活着,“在不完全的生活里享乐一点美与和谐、欢乐,一味地苦下去,那是神,是想象的英雄,而非现实的人”周作人因此把“东洋人的悲哀” 称为“生之悲哀”、“凡人的悲哀”,这是含有一种深刻性的,17,三、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东县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18,1、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三种文体及特色,一、写景记游之作 著名的篇章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无论是写春花、记秦淮、状瀑布、绘荷塘都注入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内心情感,且总是与现实人生的苦乐忧喜联系在一起。
荷塘月色是写景记游方面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描绘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极其平凡的荷塘那时,朱自清身居北京,目睹国民党新军阀正在取代北洋军阀统治状况,心里颇不宁静。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