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沟通困难.docx
3页《与学生沟通困难,问题出在哪里?》 与学生沟通困难,问题出在哪里? 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与其谈话是“苦口婆心”地“对牛弹琴”!有的学生阳奉阴违,事后依然如故;有的则当场与老师冲突,不让老师下台;有的忍气吞声但满腹牢骚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我们要认真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要注意谈话的时机与场合 首先,不要等学生犯错后再谈张同学近来经常扰乱晚自习的纪律,而且有旷课行为每次出现问题后班主任都会及时找他谈话,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但是他的态度都不是很好,甚至有逆反情绪……问题就在于,每次都是在张同学犯错以后,班主任才找其谈话这时,不管老师的态度有多和蔼,在学生看来都是以“犯错”为前提的,甚至鼓励也会被学生当成一种变相批评,这样的交流效果会一次比一次差为什么不在他犯错之前找他呢?在他表现较好的时候找他,效果肯定不同 其次,尽量不要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谈王同学的性格比较倔强这次,他与另一个学生发生矛盾,还动手打了人班主任非常生气,把他从教室里吆喝出来,并动手推他,想把他带到办公室谈话可是王同学正在激动之时,老师越推他,他越是不走,而且态度相当不敬班主任当时很下不了台,幸亏其他老师打了圆场……其实这时候班主任不应该过于激动,应把学生带到办公室,先不一定要谈话,让学生单独冷静一下。
有时学生冷静后会后悔甚至主动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时进行教育就好多了 再次,尽量不要在众人面前交流上课时李同学趴在课桌上,老师把他叫起来,当众进行教育:你的成绩下降厉害与学习状态有关,你这样对不起父母的辛劳,对不起自己的未来等等但是李同学并不领情,当时就把书重重地扔在课桌上,说:“不就是睡了两分钟!犯得着你说这么多!”其实,李同学不一定是不接受教育的学生,老师也不是有心在侮辱他,问题是老师的话使得他在同学面前失了面子青春期的学生很重视自己在众人面前的面子,情急之下就可能顶撞老师所以老师应在课后,尽量找个安静的地方单独和他谈话 二、 控制谈话的几个分寸 首先,不要以为老师说得越多越好李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她认为,老师与学生谈话,越是苦口婆心就越能打动学生,俗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嘛!所以她与学生的谈话很多,时间也很长但是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站在她面前漫不经心,甚至蛮不讲理地对待她……李老师的问题就在于她说得太多了,其实和学生谈话,尤其与一些常爱犯错的学生谈话并不是越多越好对这些学生不仅要给予关爱,还要让他敬畏有的老师苦口婆心但婆婆妈妈,学生不仅摸清了他的底线,也厌烦了这样的谈话。
所以说,谈话不在多,关键是谈到心里,谈到点子上,谈到位 其次,不要急于给交谈定调小张老师带一个差班,学生不怎么听话,所以他经常找学生谈话,处理一些问题为此他还总结出来了一套经验:先把学生狠狠地教训一顿,然后再安抚一番但是我们发现:小张老师常常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闹得惊天动地,他自己也被搞得很累……小张老师的问题在于他每次过早地给谈话定下了基调——先教训一顿教训未尝不可,但决不是最好的方式应该先考虑一下处理思路,然后带学生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制造一个合适的氛围,用一种合适的语气开始说第一句话要注意:要用软软的话说硬硬的原则,切忌威胁,如:给处分、告诉家长、甚至武力威胁等 再次,不要总是找某一学生谈话江老师的班里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不错的,但是总有个别学生成为班级的“老油条”于是,他把目光聚焦在个别后进生身上,不停地找他谈话 (江老师把这称之为“揉”)但是这个学生最后往往不是被他教育好了,而是因各种原因离开了班级江老师这样的工作思路可能会把后进生逼上绝路因为你经常找这个学生,不管你当时和他谈的是什么,学生总是知道“自己是一个后进生”,你每找一次就等于向学生再强调一次,这样学生能转化才怪 另外,也不要总是集体谈话。
吴老师的班级基础不错,他自己的口才也不错,经常在班级展开讲演,开始的时候学生很受感染,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就像没有听见一样,而且调笑:大道理又来了!同时,吴老师的工作线条较粗,很少单独找学生谈话,当几个学生一起犯错误时,他也是集体叫出来教育一番集体的班会式教育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讲演多了就会出现重复与空话班主任一定要经常找不同的学生交流尤其是当学生集体犯错的时候,尽量不要全体谈话,而是各个击破,否则学生会形成抵抗同盟 三、 不要让谈话前功尽弃,避免几种错误做法 首先,不要给予学生未经警告的惩罚常老师班里的陈同学经常旷课,教育了多次,但是陈同学屡教不改这一次,他不仅旷课而且一走就是两天,常老师一气之下把他的课桌板凳都拿走了当天下午陈同学回来时,看到自己的板凳课桌都没有了,他不但没有先认错反而对常老师发脾气,责问老师凭什么拿走自己的课桌板凳……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给予惩罚也要预先警告,否则老师会由于对学生施以“亏理”的惩罚而陷于被动一旦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互信关系,之前的交流工作就会付诸东流 其次,不要在背后议论学生的缺点或者对其表示失望潘老师的班级风气不太好,但是他仍然很负责任由于操心与烦心,潘老师经常与他人议论自己的学生,所以难免谈到学生的缺点,也难免发一些怨气。
一天,潘老师正在与班长谈话,讲到“对某学生的失望,对他基本不抱信心”之类的话,一回头,发现这个学生正在后面,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话……此后潘老师的一切解释、一切鼓励的话都统统成为“虚情假意”……人们都不自觉地认为:当面的话可能有水分,但是背后的话一定是真实的想法,潘老师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其实,即使潘老师的话当时没有被这个学生听到,一旦这个学生从他人嘴里知道这些,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 再次,不要总是谈错误、要求或学习秦老师是个非常用心的老师,与学生的谈话也最多找学生谈话,他是“盯到骨头烂到肉”,每次都事无巨细,既要把错误彻底搞清,又要使要求彻底到位但是学生好像很不领秦老师的情,不少学生见到秦老师叫自己的名字都苦着脸,连优生也是如此……秦老师的问题在哪里呢?谈错误、要求与学习错了吗?其实谈这些都没有错,错在谈过了度错误与要求不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话题,将心比心:你一个老师,整天校长找你谈要求你能不感到压力吗!要适当谈谈别的,从生活与做人之道谈起,学生更容易认识自己的不足,也能培养学生做人的胸襟 另外,不要迷信家长参与的效果朱同学经常旷课,屡教不改,王老师实在没有办法,要把情况反映给他的父母,这下朱同学害怕了,不停地哀求老师并保证改正。
但是王老师觉得还是通知他的家里要好一些,就打了第二天,家长来了,当场教训了学生一顿并动了手下午学生不见了——离家出走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更严重了……家长对教育的参与是积极的,但是一定要认真处理好家长教师学生的三角关系,否则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形成难以弥补的伤痕,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可见,与学生交流是一门学问,老师要少用情绪,多用智慧交流的前提是要搭建好师生心理通道,如果连心灵之门都没有打开,谈再多的话也无济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