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周作人关于民俗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3747495
  • 上传时间:2021-10-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作人关于民俗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常峻民俗学自诞生ZFI起,关于“民俗”概念的讨论就一直持续着,进而它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独立问题乂成为民俗学界人士注H的焦点这多少反映了民俗学研究者对自己从事学科的危机感民俗学学术范式的反思与重建也显得犹为迫切因而了解民俗学产生的背景、学术研究历史、研究成果等就成为民俗学学术范式重建的必耍前提回顾民俗学发生发展历程,都绕不开周作人对民俗学研究所做出的功绩周作人对现代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现代民俗学建立的奠基者之一他很早就从事民俗学研究,并翻译介绍世界民俗学、人类学学说,对现代民俗学学科的建立给以理论上的指导,也对民俗学的性质、研究的対象、方法、范围等问题做了理论探讨,促进了现代民俗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周作人早期民俗学研究的先锋意义直到H前为止,人们对于周作人民国初期(1912-1917)在绍兴时期的写作和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评价,因为辉煌的五四运动才使他声名显赫,之前的寂寞耕耘便少有人关心了美国学者恩斯特•沃尔夫(ER\ST WOLFF)也认为,他从口本回到后这段时间,为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安家,很少有时间写作,对他这段时间的写作给以轻视。

      后来,人们渐渐注意到他这一时期的神话、童话、儿歌研究,但是从民俗学研究的范畴内对他这一时期的写作做全面的评述还没有出现如果以民俗学的视角來观察周作人绍兴时期的写作、研究,我们会发现他已经在悄悄地从事着民俗学的研究工作,而且从研究的范围、事彖、方法来看,与1918年歌谣运动初起时许多从事歌谣研究的人相比,他这时己具有了科学的民俗学理念我们知道,周作人在口本留学期间,形成了科学的民俗学理念他归国后,就开始着手民俗学的工作,进行民俗学的一些调查研究,并写了许多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文章,翻译了希腊、FI本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拟曲、俳歌等,发表在《绍兴县教育会刀刊》、《绍兴教育杂志》、《笑报》等刊物上,文章或长或短,略计约有80篇之多,不可谓不勤奋了从内容上看:有风俗调查的,如《古迹调查》、《风俗调查二》、《论保存古迹》等,其 中《风俗调查二》中记录了越地风俗6则:病死的犬猫家畜要投河里,不能埋于 土中,否则“中土” ;中暑(中土)后如何以巫术收之,方法、用具、念诵的咒 语都写得很清楚;小儿夜啼,书咒帖厌之;病人饮汤药后要将药渣倒于通衢;见 到凶恶不祥的东四吐唾以禳到神庙中求香灰仙方这些风俗都是最常见、广 泛流行于民间的,周作人都一一给以仔细的辨析说明,一方面指出这些习俗产生 的原因,另一方面揭露其愚昧虚妄,文中流露了希望以科学道理教育民众,改革 陋习的愿望,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这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最后“皆不易革也” 的轻轻喟叹流露出他对民俗强大力量的深刻体悟。

      有关于古迹文物保护的,发表“读书杂录” 20篇,或考证禹陵窒石题字, 或记录买山造冢的汉晋石刻,辨析与冥券的区别,或记录浙中最古的石刻,或 评述绣像、图赞,或记越中名胜、风俗的书、赋等等,内容博杂,但是一以贯 之的F1的是他的呼吁“保存古物,不可缓矣”,认为这些“国民文化之所留遗”, 可以“考见艺术,征证史实,有益学问”其中有些内容他一生中多次提到, 可见在他心H中的重要,如1915年3月写《会稽风俗赋》,1938年7川乂写《会 稽三赋》,认为这是越中重要的文献,“吾郡人家置一编”另外,关于《三 不朽图赞》于1915年3月、1938年6月、1943年9月一再提起这种由早期一 直贯穿到晚年的兴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也似乎暗示着不能将他早年的民 俗学活动置于我们的研究视野之外他1914年4月30 H—1917年3月8日在《笑报》上发表的35篇杂文,许 多是关于民间文学、绍兴风俗的,如:《笑话考》、《绍兴奇丐传》、《接吻考》、 《缠足考》、《改元与更名》、《角先生考》、《新因果说》、《僵丿,考》、《采 补辨》、《女学商兑》、《豆腐说》、《乌龟考》、《御女延年Z批评》、《不 蓄婢妾说》、《韩非子之笑话》。

      从文章的题HJL就可知他涉及到的民俗学研究 对象之广博关于外国文学、民间文学的翻译、介绍也很可观,1914年12月一1917年 12月在《社丛刊》上发表的文章内容包括:英国俗歌;希腊小说、拟曲;荷马 史诗;条顿神话;曰本俳句、盆踊、浮世绘;波阑小说;丹麦童话作家安徙生等 特别是致力于介绍希腊文学,1912年2月发表《拟曲•序》,1915年10月16 日,辑录旧作:《希腊之小说》、《希腊女诗人》、《希腊之牧歌》等,总名为 《异域文谈》,寄小说月报社,后出版1916年10月1日发表《希腊拟曲二首》另外,童话、儿歌、儿童教育、儿童玩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他关注的,他翻 译了一些关于儿童学、教育学的文章和国外童话作品,如《游戏与教育》、《玩 具研究(二)》、《小儿争斗之研究》(续完)及安徒生的童话等周作人在 口本留学时期开始注意到欧洲及口本的关于儿童发现的思潮Ph•安列斯的《“儿 童”的诞生》是论述近代欧洲儿童观形成的划时代论文他认为中世纪还没有今 天所说的“儿童期”这一概念,只有到17世纪关于儿童的意识才产生,并由此 产生教育这一概念在日木,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儿童学研究会成立(1902年), 接着机关刊《儿童研究》创刊(1905年),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著作相继出版。

      被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1842-1927)称为“丹麦的儿童发现者”的安徒生童话 这时也被介绍到H本H俄战争后的“安徒生热”也可以说是近代FI本儿童发现 的标志1906年到日本的周作人口然对日本的儿童发现深感兴趣,日本学者铃 木千岁从鲁迅、周作人编译的《域外小说集》(1909年)卷末的新译预告中发 现,安徒生的《廖天声绘》(《没有图画的画册》)、《和美洛斯境上之华》(《荷马墓上的蔷薇》)曾被提出因此,他将中国的安徒生介绍推前了几年,而周 作人1913年写的《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只是日本吋期介绍安徒生的延续周作人肖吋在故乡绍兴担任绍兴教育会长,有较多机会接触小学教学工作, 又读了美国斯喀特尔(Scudder)、麦克林托克(Maclintock)等人所著的《小 学校里的文学》,说明文学在小学教育上的价值,很赞成他们主张儿童应该多读 文学作品的意见;再加上日本高岛平三郎的《歌咏儿童的文学》和《儿童研究》, 塞莱(Sully)的《儿童时期之研究》等,这些东西方文化资源给他丰富的营养 于是,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一系列儿童文艺论文,如《童话研究》、《童话略论》、 《儿童研究导言》、《儿歌之研究》、《古童话释义》等,一•方面依据民俗学 方法,对童话做理论研究,列一方而,又与教育相结合,指出童话对儿童教育的 作用,在民俗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初具有先导作用。

      早于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征集活动,周作人1914年1月就在《绍兴 县教育会月刊》(第4号)上发出了《征求绍兴儿歌童话启》,说明自己“今欲 采集儿歌童话,录为一编,以存越国土风Z特色,为民俗研究、儿歌教育Z资材 并列条例八则2月10日乂将启事交《越铎报》社,请代为分送,足见他对收 集儿歌活动的重视虽响应者寥寥,但他自己开始收集,1915年3月将所收集 的儿歌整理出初稿他从范啸风《越谚》中转抄55首;别人记录、自己听到的 85首;亲自征集到的73首,共213首,略加注解,编成《绍兴儿歌集》但是 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册儿歌集始终未曾而世但是,它的意义还是被人们 认识到了,一些学者对此作出高度评价,认为是1918年新文化运动中征集歌谣 的先声,“周氏对于提倡歌谣的搜集,尤有特别的功绩这种向来被文人学士视 为村野庸人孺子的歌谣,现在居然在文学上被人重视起来,搜集、整理、考证、 刊行,这不能不说是周氏提倡之功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周作人在五四之前, “他的译作以及对儿童文学研究都在不知不觉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客观上作 着准备关于儿歌的采集条例中周作人特别说明了录记的注意事项,如“儿 歌例如越中之《--颗星》《隔根灯》等是,又小儿谜语,及游戏吋所歌,亦含在 内”,“录记儿歌,须照木来口气记述。

      俗语难解处,以文言注释之有音无字 者,可以音切代之,下仍加注” o这些注意事项,比起1918年“北京大学征集 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来,虽然没有那么详明精细,但己略具大旨,现在看来,也 仍是民俗学出野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由上述可知,他这一-吋期所从事的,大多是民俗学范围内的事,内容广泛多 样,显示了他对民俗学范畴的清晰认识;他不仅仅是文献上的研究,还注意到了 田野采集并亲付诸实践;对采集方法特别关注;所有这些都说明他对民俗学理 论的科学把握而且,他日后所研究的希腊牧歌、神话、拟曲;曰本的俳歌、狂 言、浮世绘;童话、民间故事、笑话;儿童教育、妇女问题等,在这吋都初露端 倪特别是他已明确指出了以人类学、民俗学理论研究童话、故事的方法他在 写于1912年的《童话略论》中在首次提出“民俗学”概念,指出“童话研 究半以民俗学为据,探讨其本原同年10月的《童话研究》中也曾提到“依 人类学法研究童话,其用在探讨民俗,阐章史事,而传说本谊亦得发明,若更以 文史家言治童话者,半于文章原起亦得会益这里实际上暗示了探讨文学的 起源汁依人类学、民俗学方法这种从民俗学视角观照文学的方法不能不说在一 定程度上规定了他今后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本质等文学观念的思考走向。

      另外, 从他在《笑报》丄发表的杂文来看,己显示了他将民俗学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的 倾向,以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研究、介绍民俗学知识他早期的研究实践表明他已 将神话、传说、童话、儿歌等历来仅被认为是民间文学的研究纳入了民俗学研究 的范围,从而以民俗学的视角观照整个文学,为文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所 有这些,都表明周作人对小国民俗学的创立有着开路先锋的意义二周作人关于民俗概念的界定与民俗学学科的命名时至今口,人们普遍认为周作人对民俗学理论没有或很少进行论述,他对民 俗学的兴趣只是个人的文人趣味其实不尽如此周作人虽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 的民俗学理论研究,也没有就某一民俗事象做深入的专题研究,但这并不表示他 没有清晰的民俗学学术理念相反,他是最早具有西方科学意义上的民俗学 学术理念并极力在提倡建立这一新科学的先行者之一,另外--人就是他的兄 长鲁迅,如果说鲁迅提倡建立的“国民文术研究会”还隐约其词的话,周作人第 一次将“Folklore”译为“民俗学”,可以说是做了建立这一学术的最基本也是 最重要的第一步——命名工作而这一 “命名”的确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经 过了反复的讨论、论争和吋间的磨砺关于这一学科曾有几个通行的名词:“风 俗学”(原出北大风俗调查会,陈锡襄先生所提倡);“歌谣学”(出自北大歌 谣研究会);“民间文艺”与“民间文学”;还有江绍原以直译徳文的 Volkskunde为“民学”。

      民俗学”这一名称在中国于1927年才最终得到确认, 成立民俗研究会,并出版《民俗周刊》世界上这一学科的命名各国也都不同, 最终才统一为“民俗学”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后,影响广泛,于是民俗 学的对象,已成为“研究人民的科学”,在欧洲大陆中,Folklore这个词被斯 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俄国学者采用,但在德国仍称为(Volkskunde),此外 还有许多类似而流行的名词命名的分歧表现了 “民俗”这一概念木身的歧义纷多一-部西方出版的民俗学词 典收入的民俗定义多达21个一般认为,对民俗的界说有这样几种:文化遗留 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以及人民人众创造、亨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高内中先生用解构方法,分别从“民”和“俗”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寻 求“民俗”的内涵,认为早期民俗学家不断将民俗的范I韦I扩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