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数学教案用百分数解决问题1.doc
4页六年级数学教案用百分数解决问题1 1、口算比赛:〔时间:1分钟〕5/6―1/23/102/91―1/44/51/54/54/35/8+3/47/124/77/8+1/41/5+1/33/45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3、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补充〔点评〕〔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改成做对的题教学设计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一〕初步感知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二〕共同探讨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
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合格的产品数发芽的个数产品的合格率=────────100%发芽率=───────100%产品总数种子的总数3、尝试解答例题:〔1〕出示课本例1和例2的条件: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2〕完成第113页的做一做活动(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口答:〔1〕2是5的百分之几?5是2的百分之几?〔2〕用1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380千克,说出求花生仁出油率的公式,并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2、判断:〔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3、课堂作业:1、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种2、根据我班同学的情况,先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解答。
补充〔点评〕活动〔四〕、全课总结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课堂总结学生说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一】补充练习:1、判断题①五年级98个同学,全部达到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②今天一车间102个工人全部上班,今天的出勤率是102%③甲工人加工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合格率是100%.2、应用题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个题,结果有错误的题16个,求错误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二】作业:结合练习二十九第6题进行课外调查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