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新高考江苏历史卷含答案解析.doc
17页202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 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 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 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 抑商思想影响渐广2. 《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A. 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 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C. 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 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3.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可知唐代科举A.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促进了阶级流动C. 消除了门第观念入 D. 激化了政治矛盾4. 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 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 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 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 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5. 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
这种情况表明A.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 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 重学风气捉升文人素养 D. 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6. 如表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1875年《申报》文人当“效思于装工商贾之事”1875年《申报》“西人之为商为上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1881年《万国公报》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A.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 农商皆本成共识C 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 职业观念发生变化7. 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A. 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 重体轻文蔚然成风C. 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 呼吁实施分科教育8. 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A. 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 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C. 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 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9. 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
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教国此类演讲有利于A. 国民革命的发展 B.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 土地革命的开展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0. 东北机器制造厂尉风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他们的技术革新A. 是为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B. 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C. 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 D. 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11. 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A. 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 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 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 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12. 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摧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A. 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 全面整顿初见成效C. 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 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3. 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旨在探求诗正确原则,正如他编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
这反映出,在当时英国A. 道德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B. 牛顿力学体系影响广泛C. 文学创作已转向现实主义 D. 生物进化思想深入人心14. 某名士国画造谐甚深,但对西方某画派不感兴趣,他在品鉴一位留法画家带回的该派画作后,题诗一首“远看一朵花,近看似乌鸦原来是风景,嗳呀我的妈据此推断,与该画派风格相同的作品是A. 《拾穗者》 B. 《日出·印象》 C. 《格尔尼卡》 D. 《自由引导人民》15. 如图是美国时评漫画家乌多·开普勒于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图中有“美孚石油”字样)该画作旨在揭示美国A.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 能源需求不断扩大C. 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 D. 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16. 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A. 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 B. 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C. 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 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二、非选择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爱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达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材料二 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他们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版然、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获得非赏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力,这个权力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语汇合成中国拾起失来的基本力——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
2)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并纪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80年至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年份总出口(百万英镑)名义 GDP(百万英镑仅计英格兰)工业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17808.7116.625180128.4230.940183138.9372.449185167.3505.569——以上材料摘自(英)乔尔·默克儿《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入约典范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在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
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十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摘编自杨运中《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1)据材料概括列宁所制定的租让制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制定租制的目的202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 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 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 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 抑商思想影响渐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简中收录了魏律中打击和抑制商人的两条法律条文,这说明战国时期抑商思想影响渐广,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抑商思想,没有涉及强制耕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对商人的抑制,没有体现以吏为师,排除C项。
故选D项点睛】2. 《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A. 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 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C. 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 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故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档案文献、出土简牍、墓志铭文等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3.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可知唐代科举A.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促进了阶级流动C. 消除了门第观念入 D. 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