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pdf
7页诗经研究1. 什么是三家诗?指“鲁诗”、 “齐诗”、 “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 )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鲁诗”属于今文经,毛诗与他们一起构成四家诗,毛诗属于古文经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 ,鲁人申培公传鲁诗 ,燕人韩婴传韩诗 又毛亨、毛苌传毛诗 ,是为四家诗之传授者汉时研究诗经的四家是齐派代表齐人辕固,鲁派代表鲁人申培,韩派代表燕人韩婴,以及毛诗学派代表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即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派,在西汉十分盛行,在朝里立有博士,成为官学,属今文经学这三家诗有共同性,又称三家诗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2. 什么是毛诗?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今本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
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 篇,经孔子删定,并教习弟子,后大行天下,流传于世不可否认,诗经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其之所以能够流传今日,毛亨、毛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诗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其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立为官学;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毛诗训诂简明,很少神学迷信内容,未被立为官学,只能在民间传授东汉时受到重视,允许在朝廷公开传授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隋书经籍志说:“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3. 什么是诗序?(1).毛诗序的省称现存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有大段文字概论全经的,为“大序”(据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明,应从“风,风也”句开始 ) 东汉郑玄 诗谱,以“大序”为子夏作, “小序”为子夏、 毛公作 后汉书 ?儒林传则有卫宏 作诗序之语宋 代以来学者关于诗序作者众说纷纭,郑樵、 朱熹等都有自己的说法2).用诗写成的赠序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方回: “市井小人求诗序者酬以五钱,必欲得钱入怀,然后漫为数语。
元 夏庭芝青楼集 ?李芝仪 : “李芝仪, 维扬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词王继学中丞甚爱之,赠以诗序 ”4.什么是正变?正风 ( 正雅 ) 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诗 周南 关雎诂训传“ 毛诗国风 ” 唐 陆德明释文: “ 国者,总谓十五国;风者,诸侯之诗从关雎至驺虞二十五篇谓之正风 诗大序 “ 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唐孔颖达疏:“ 王道衰,诸侯有变风;王道盛,诸侯有正风 参阅清 姚际恒诗经通论 国风正风】诗有正变之分,此说原出于诗大序 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与世之盛衰密切, 周室衰微, 礼义废弛时, “ 变风、 变雅作矣 ” 与变风相对, 后人提出了 “ 正风 ” 这一名词 它指周政衰微以前(主要是西周前期)的歌颂文王、武王、周公或颂美时政的风诗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诗经 国风中的周南 、召南为正风变风(变雅)指国风中作于周王朝政治衰乱时期的作品与“ 正风 ” 相对诗大序 : “ 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诗 邶风 柏舟诂训传唐陆德明题解: “ 从此讫豳 七月 ,十三国并变风也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风雅正变说 : “ 变化下之名为刺上之什,变乎风之正体,是谓变风。
关于区分正、变的标准,郑玄诗谱序以为周懿王、财夷王至陈灵公时的诗为“ 变风 ” 、“ 变雅 ” ;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邶风以下的十三国风都属“ 变风 ” ;马瑞辰毛诗传笺 风雅正变说则认为风 雅正、变的区分标准是“ 政教得失” ,而不以时间为界,凡讥刺时政者皆属变风、变雅诗大序则强调了变风的特点:“ 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变而不失其正,正是儒家“ 温柔敦厚” 的体现5.什么是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 通志序)风 ,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 蒹葭、 氓 、 七月等雅, 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 、 鹿鸣、 江汉、 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 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如我将 、 有客、 玄鸟等赋,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子成说( shu):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比, 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 ?硕鼠、 邶风 ?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 朱熹: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 ?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6.史诗有哪几篇 ? 在大雅和颂中保存了许多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的诗歌这些诗虽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生民 、 公刘 、绵、 皇矣 、 大明 ,系统记述了周人从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又将小雅中的出车六月 采芑 , 大雅中的江汉常武五篇反应宣王时代民族战争的诗联同生民等五篇共计十篇合称为“周的史诗” 生民等五篇是叙述周人开国历史的组诗,出车等五篇是叙述宣王对外作战的组诗7.比和兴有什么异同和区别? 答案一:比和兴的区别: .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
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 ?春官宗伯 ?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 ,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2.指创作诗歌宋 王安石甘露歌词: “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与人书: “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比和兴的异同:比: “譬”的意思,是比喻、比拟、比附、象征这类艺术手法的概称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李仲蒙:“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兴: “起”的意思,指触物生情的联想式开头这联想是产生创作灵感的艺术联想,能形成一种含蓄的意象,起寓言、象征、暗示、烘托等作用。
形式上如朱熹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而内涵采纳李仲蒙说,即“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更为贴切答案二: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的意思和今天的比喻一样兴,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是起兴引起下文,没有比喻的意义另一种是起兴引起下文而且有比喻意义具体说来有几种原因:有可能起兴的喻意由于年代久远,现在不为人所知道了,所以被认为是只是起兴引起下文,也有的是仅仅在音律上有联系,兴这种手法在学术界分歧比较多兴”这种手法在文艺美学学科范围内被认为是“自然的人化”,就是这种手法使用的时候诗人赋予了自然之物人的情感也是“人的自然化”,先消除人的情感与自然之物的隔阂,使得情感的宣泄更自然,主要参考美的历程8.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 ?国风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答案一: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呈现了封建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原始生活画卷,表现出了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
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者纯真烂漫,或者哀婉悲戚;或者情重绵长,或者懦弱痴情;或者热情泼辣,或者彷徨疑惧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爱情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再现周代社会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探求周代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和心理取向的要求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我国素来就有“诗国”之称,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便出现了最早最古老的诗歌文学总集诗经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历史时间跨越大约五百多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虽然诗经篇章数量众多,产生的地域、时间不尽相同,描绘的社会风俗、生活面貌不相一致,但是都从各自方面反映了男女爱情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场面和心理活动,再现了周代的社会风貌,对周代的家庭关系、婚姻制度、以及伦理道德、人生哲学、审美心志、生活情趣等方面都作了如实生动的刻画诗经中的爱情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周代社会各种生活画卷,其中的作品大都感情诚挚、气氛热烈、文体朴素、思想健康,与上层社会的荒淫、庸俗、虚伪以至矫揉造作之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有不少清新可喜、具有优美情思、扣人心弦的优秀之作,是爱情诗中的珍品,而由此塑造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劳动人民世代吟唱不衰的经典。
一、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恋爱和婚姻是人类共同的需要,也是生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所谓“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因此,诗经中描写恋爱和婚姻的爱情诗篇甚多,令人注目,值得称道诗经中的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诗经对于女性的描写是真实自然的,用“思无邪”来形容里面的感情真正是恰到好处诗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很多的作品着墨于女性,描写她们的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通过爱情和婚姻生活展示她们的形象诗经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总集,里面记载的诗歌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我们从爱情诗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民间风俗也是不同的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婚姻恋爱的风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各个诸候国和不同地区风俗也有所差异, 如评注者常说“郑声淫”,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只不过郑国的诗歌多是大胆表露男女之情的诗歌,更大胆更热烈而已纵观诗经成书的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间,正是中国社会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过度的时期,也是奴隶制度社会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社会形态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一长达五百多年历史时期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规范社会等级关系的封建礼教逐步形成并且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的角角落落,民风也经历了从“放荡不羁”到“男女授受不亲”的转变。
从诗经众多的爱情诗篇中,表现出的纯真烂漫、哀婉悲戚、情重绵长、懦弱痴情、热情泼辣、彷徨疑惧等等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来看,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男女恋爱婚姻风格由无拘无束、活脱自然到“受制于父母、诸兄和人言”的重压一)纯真烂漫的女性形象据周礼。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