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_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综合检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320530414
  • 上传时间:2022-07-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5.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45分)1.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由此可见( D )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解析:当时中国、西方都还没进入法治社会,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故B项排除;中国没有存在习惯法,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都是成文法,在早期的中西方都出现了成文法,说明成文法律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故D项正确2.《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B )A.是否重视纲常伦理 B.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解析:《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体现了公平公正,而《唐律疏议》中“减一等”等字眼说明《唐律疏议》并不公平公正,即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纲常伦理和《唐律疏议》有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保护个人利益和《十二铜表法》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也不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材料也未涉及这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3.《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 C )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做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普及法律,教民守法,不是严刑峻法,天下大治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与道家和与民自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B )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解析:材料“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表明汉代法律把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体系,体现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特点,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根据“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可知,材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对秦律的发展,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排除D项。

      5.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B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解析:《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项6.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定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 C )A.社会风气日益败坏B.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C.儒家伦理逐渐普及D.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解析:根据“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重视道德教化,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定的《南赣乡约》,王守仁是宋明理学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逐渐普及,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说明王守仁制定的《南赣乡约》是具有代表性的公约,不能得出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B、D错误。

      7.朱熹相当注意民间生活当中的种种规则和仪式,如他曾经相当细致地对《吕氏乡约》进行修订,甚至不厌其烦地增添细节,比如揖拜应对等;他也相当注意对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曾经亲自编撰乡塾教学用的教科书朱熹此举旨在( D )A.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B.完善理学的理论体系C.淡化宗法血缘的影响 D.加强对基层的思想控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乡约和为初学者制定教科书是加强理学影响力和对基层民众的思想控制力的最有力方式,故选D经世致用的学风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反对宋明理学的产物,排除A;材料中朱熹的这些做法是强化理学在社会影响力的措施,而不是完善理学理论体系的具体表现,排除B;朱熹对《吕氏乡约》的修订表明朱熹非常重视宗族对社会的影响力,排除C8.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 A )A.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B.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依据题意可知,11、12世纪罗马法的条文在当时法律问题的分析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这表明罗马法保持着长时间的生命力,故正确答案为A项。

      在题文中罗马法与教会法并列,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天主教的权威,故B项错误题文中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的相关表述,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罗马法,D项错误9.在中国古代,韩非子曾对法的一般特点有精辟概括:法固(法不朝令夕改)、法显(让百姓知法)、法一(法不阿贵),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在这方面异曲同工但纵观世界古代史,后者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其他法系难以比及的,这就是( A )A.在私有制经济中最完备B.贯彻公正平等的基本原则C.反对维护君主专制制度D.维护绝对正义与公平精神解析:罗马法与中国的法律相比,罗马法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两者都具有,都体现出公正平等;C选项错误,罗马法在帝国时代并没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D选项错在“绝对”二字10.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至今仍是世界各国人民力求实现的社会理想,它是( C )A.以社会契约建立国家B.以天赋人权争取民主权利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以革命方式建立共和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材料反映的核心观点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选CA、B、D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路德的思想主张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获得思想神圣性的同时牺牲了人的行动自由的宗教思想,加尔文的思想主张让上帝直接呈现于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由此可见加尔文的思想主张( C )A.与路德的主张有着本质不同B.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D.限制了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解析:加尔文的改革和马丁·路德的改革都属于欧洲宗教改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二者的主要观点存在分歧,但也不能说明加尔文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故排除A、B项;加尔文的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并没有限制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故排除D项;加尔文的主张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提供了精神动力,故选C项12.2013年3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这体现的是( B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解析:据材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依法治国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原则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故选B1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C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解析:“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系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项正确A项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项错误14.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各部门法律中以行政法最多,79部,占三分之一多;其次是经济法,有60部,而社会法较少,只有18件这说明( D )A.依法治国已经实现 B.法律体系已基本健全C.人民民主得到保障 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解析:“法律中以行政法最多”“经济法和社会法”较少,说明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依法治国已经实现,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法律体系的健全,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法律建设,不是民主问题,C项错误。

      15.以下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 )A.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B.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全国处于大动乱,但法制建设还是取得很大成就D.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解析:从图表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规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出现两次高峰,60年代处于低谷,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故A项正确;B项的内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法制制度受到破坏,C项错误;图表信息无法体现“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也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是否是治国方略,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5分)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材料二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