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人生模式中自恋情结的成与败.doc
7页班级:154110201学号:41姓名:张小爽论屈原人生模式中自恋情结的成与败屈原人生模式中自恋情结的成与败摘要: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但是很显然他的政治生涯并不成功,可以说是命途多舛这与他性格中的自恋情结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本文就从自恋的渊源、屈原生平性格中的自恋表现与自恋情结如何影响他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做出阐述关键词:自恋 表现 成功 失败一, 自恋情结的渊源“自恋”一词是由临床描述引申而来,在 1899 年第一次被纳克使用,指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的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早期弗洛伊德籍此分析早期儿童的心理和精神病患者,指出从外部世界撒回的力多转向了自我,并产生了可以称之为自恋态度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认为的“性” ,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力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 ,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特征:夸大(幻想或行为) 、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 5 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 ,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二、屈原生平中的自恋表现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后改姓熊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春秋初期,约公元前 7 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为氏了。
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约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342 年)到三十年(公元前 339 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 ,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从母体降生了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硕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则说明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可是个好日子关于屈原这个名字,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四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 ,字名叫做“原” 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 , “灵,神也;均,调也。
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 ,字“原以法地” 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 “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结合上述的家族历史 生辰日期、名字的由来,可以看出屈原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自己出身地位的优越感三、政治抱负的失败屈原的政治理想是美政,即实现明君 贤臣的美好社会为此,他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成效非常明显:强秦不敢加兵于楚然而他的追求在当时可谓超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有了明君自然有贤臣前往依附,可是君主是否能“择” 呢?奴隶社会的世袭制远不能与近代人追求的民主制相比,那样的土壤断不会产生明君,因为失去监督的权力只有滋生独断专行,专制必然产生暴君和昏君纵观中国古代史,清明而大有作为的君主实在太少了缘此,屈原的政治理想实在是空中楼阁,只可远观而已作为政治家,除了要有远大的抱负和从容的气度,还要有政治手腕屈原制定的法令政策不可谓不好,但遭到了反对,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得罪了上官大夫,结果是“ 遭谗”“被疏”。
这样的结果是作为政治家的屈原的一大败笔,是缺乏预见性的表现,这倒不是说要与之同流合污,而是说要尽可能减少改革的阻力,团结一切有利于改革的因素适当的妥协是政治家不可缺少的手段,而屈原的政治改革的纯度太高,不能够兼容一些必要的杂质,最后失去了君主的支持,改革走进了死胡同,理想成了泡影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政治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政治赌博,改革者赌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寻找改革的支持者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作为改革者的屈原,虽然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但由于阶级出身和思想的局限,又不能完全依靠人民,争取人民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一旦改革受到来自朝廷内部的阻力,便一筹莫展,无所措手足当屈原“被疏”“被放” 后,有了与人民接触的机会,但他仍然没有放下架子,融于人民这种自觉远离人民的行为我们不能苛责,这是社会的历史的局限,屈原身处其中,自然不能摆脱综上所述,屈原作为政治改革者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与他思想的浪漫性分不开美好的理想是超现实的,是不切实际的,他个人过多的注重自己理论的高度,沉湎于理想的美好,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现实中的磨难,给改革者一种错觉屈原特立独行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的孤傲性格也是注定他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举世混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不能容纳世俗的尘杂,不能与反对派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妥协,把自己的节操品德看得比改革还重要,这无疑是一个政治家致命的弱点可以说他不具备一个政治家的智谋与品质更多的是理想化的东西四、转向文坛由于自恋情结致使成功改革的失败宣布了屈原政治生命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他诗人生命的开始仕途坎坷,增强了诗人的自我意识,为诗人的创作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成就了他的诗名,屈原的作品大多创作于诗人被顷襄王流亡到汉北以后汉北山川奇丽,有峻峰幽谷之美,但更多的是水气波光沅、湘、澧、洞庭、云梦等水曲沟泽星罗棋布面临滚滚江水,屈子临水自鉴,自然也呻吟着凝思者的叹息 《离骚》云:“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 《湘夫人》云:“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涉江》云:“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 《抽思》云:“望北山而流涕,临流水而太息” 在放流的九年时间里,屈原肯定无数次地舟行水上,行吟江畔,凝目以思:为国家的生死存亡担忧,为黎民的饥寒温饱担忧,还有对自我价值、个人命运的思索在他看来:贤主明君只是理想的神话自己所处的环境,君主出尔反尔,利令智昏;群芳随波逐流,纷纷变节;奸佞沆瀣一气,蝇营狗苟。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溷浊我独清” 四海之内,没有赏识自己、理解自己的知音这种深沉的孤独感,现实生活中的失败使屈原把对内心真实和内在神性的顽强执著,转化成了表达这种内心真实和内在神性的创作冲动 ”屈原内心的焦灼、孤独、悲凉需要寻找释放的突破口,于是他实现了由政治家向文学家的转换他需要知音,需要有人欣赏他的道德与才能,所以才有了诗歌中的自恋因此,在他的无意识结构中,传统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才是屈原自恋的心理内驱力 在仕途失意中,他的另一特质又显现出来就是诗人丝毫不加掩饰地赞美自己的美德和才能对于自己的美德,诗中有直接赞颂的,如“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涉江》 ) ,有比德之颂扬的,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橘颂》 ) ,还有在历史追忆中以前贤来标榜自己的,如“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涉江》 )等等诗人给后人最深刻的印象也是他高蹈绝尘的德行对于自己的才能,诗中有“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离骚》 )的自夸司马迁对此也作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的赞誉 在离骚里更是夸耀自己的衣着服饰其次是外在风采。
屈原对自己的外貌也是很自信的 《湘君》云:“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水中倒影,是一位身材颀长的美男子因此,有时屈原索性以“美人” 、 “佳人”自谓如“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 ,“惟佳人之永都兮” , “惟佳人之独怀兮” (《悲回风》 ) 对于自己的美貌,屈原重点突出的是自己的服装与配饰 《离骚》最为集中诗中写道,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在《涉江》 、 《招魂》中还有类似的赞美他对自己的服饰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离骚》中声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楚辞》中的“修”字,大都含有“美”的意义,如“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离骚》 ) “重”是“增加”之义诗人认为,纵使自身的内在美质众多屈原之所以能得到楚怀王的重用,也不仅仅是祖上的福荫,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所以,屈原选择花草作装饰,是取其馨香以喻己之高洁屈原对外在风采的展示,目的同样是突出高洁的德行在其意识层面,屈原的自恋,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所拥有的无人能敌的德才。
这也符合儒家“太上立德”立人观的标准 屈原的经历是大多数中国传统文人的共同的遭遇,作品所反映的自恋倾向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普遍心理特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对社会、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寻求依附性地位不可得,无奈地转向自我价值的独立性追求他们不愿苟且,不愿同流合污,秉持着宝贵的人格操守,闪耀着道德的璀璨之光,理性的批判之光他们执著追求精神自由的勇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1]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1986 年,第 45 页[2]周宪《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 , 《文学遗产》 ,1996 年第 5 期,第 34页 [3][美]诺曼・ N ・霍兰德《神话与心理学》 ,[美]约翰・维克雷编,潘国庆、杨小洪、方永德等译《神话与文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年,第 105-106 页 [4]司马迁撰《史记・屈原列传》 ,中华书局,1979 年,第 2482 页 [5]《毛诗正义》 , 《十三经注疏》卷四,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94 页 [6]毛庆《屈原文化心理初探》 , 《屈原文化研究论文集》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编,1997 年,第 283 页。
[7]《楚的神话、历史、社会性质和屈原生平》 ,杨公骥著《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499 页。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