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闻室做田野方法的新闻民族志研究.doc
12页在新闻室做田野方法的新闻民族志研究内容提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民族志成为新闻研宄中常用的一种质性研 宄方法透过这种方法所揭示的新闻生产的“秘密”至今仍是我们理解新闻知识的主要来 源数字技术正在深入影响新闻业,在此背景下,这种研究方法将衙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但仍有其充分的价值所在只是,在方法实践层面上,不同路径和不同环节都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关键词:新闻民族志/参与观察/新闻生产/质化研宄20世纪70年代,一批美英学者深入到不同媒体的新闻室进行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对新闻组 织的内部运作及新闻制作过程进行研究,开创了新闻研究的新局面根据塔克曼的总结,这些研 宄具有下列三个特点:第一,它们的分析单位不再是个体把关人,而是作为复杂建制的新闻机 构因为对新闻施加决定性影响的,并不是个体新闻从业者的态度或“偏见”,而是他们身处的社 会与组织环境第二,这些研宄共享的基本假定是,要想解释社会基础结构、建制及其利益如 何转译为具体的新闻文本,就必须对新闻生产的日常惯例与实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经验性考察 第三,这些研究试图了解新闻机构是如何获悉它们所知道的一切的,因此关注生产与过程,强 调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①这种研宂取向要求“研宂者在新闻机构里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甚至当起记者,亲身参与新闻 的制作过程”,如此方能“对新闻机构的内部运作以及新闻制作过程做出深入的、概念性的,和具 理论意义的描述和分析,并指出新闻內容如何受各种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因素影响”②舒德森 在对新闻生产的社会学研宄路径进行梳理时,首次将这一取向的研宄概括为“新闻工作的社会组 织”研宄③迈耶斯称之为新闻研宂的组织路径,通过研宄“新闻工作的社会组织”来透视新闻业 ④惠特尼和艾特玛也强调了这些研宂在组织层面进行的社会学分析⑤安徳森则更侧重于这些研 宂围绕组织、客观性和专业所做的探讨⑥这些说法主要根据此类研宂所体现出的社会学视野來 命名,从其援引的理论资源如组织社会学、专业社会学角度来着手还宥一些研究者则直接以这 些研究所采用的质性方法来命名,如新闻室观察研究(Newsroom Observation)⑦、新闻生产民 族志(Ethnography of News Production)、新闻室民族志(Newsroom Ethnography)⑨、新闻R 族志(News Ethnography)⑱等本文使用新闻民族志一词来描述这种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方法研究新闻生产的研宄路径,原 因在于此前广为使用的新闻室民族志一词具有强烈的新闻室中心主义 (Newsroom-centricity)(11)的特点,己经不能准确地描述当前新闻生产的最新状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室作为新闻生产的核心场所的作用正在下降:一方而记者从事新闻生产的移 动性增强,并不局限于新闻室内;另一方面新闻产品的生产主体和链条增多,生产从•一个有形的 空间进入一个无形的场域之中。
12)侧重于民族志研宂针对的对象“新闻”,而不是民族志研宂针 对的空间“新闻室”,使得这一概念更具宥包容性简单来说,新闻K族志是新闻研究与K族志研 究的结合,即研究者运用参与观察的方法深入了解新闻制作的过程,对新闻生产进行具有理论意 义的描述和分析新闻是研宄的对象,民族志则是采用的方法新闻民族志是民族志方法在新闻研宄中的运用,仑还要满足规范的民族忐研宄所具备的基 本特征:第一,需进行长期的田野工作,要求研究者“浸入”到所要研究的对象中;第二,从被 研宄对象的角度对其日常实践进行描述;第三,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其中参与、 观察和访谈是研宄者主要运用的方法13)从这个角度來判断,70年代塔克曼、廿斯、费什曼 等人的著作相继出版才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民族志的出现14)但它的源头可追溯至早前怀 特的把关人研究和布里德的新闻室社会控制研究,这两位研究者最早走进了新闻室去观察个体的 把关行为和政策在新闻室的贯彻现象,他们的问题意识与过往的记者职业经历有着密切关系15) 以塔克曼等人的著作为代表,一批采用了类似方法、研究问题也趋近的著作在70年代相继面世, 掀起了新闻民族志研宂的第一波髙潮。
1980年以后,此类研究陷入停滞,不仅数量上不如黄金 时期出现的成果多,而11对该领域产生的影响也远逊于前辈研究以至于甘斯曾感叹,“不幸的 是,我们和同时代的其他关于新闻媒体的著作并没有激发出对于媒介社会学的新兴趣,当记者们 仍在撰写关于媒体的著作时,美国的社会学家没有再出版对于今H媒体进行民族志研究的著 作16)20年后,有学考呼吁再次进入新闻室,展开第二波的新闻室参与观察研究根据首倡者考 特的说法,一方面,过去数十年间新闻业及其外部环境的变化与重组,需要针对处于剧变中的新 闻生产场域以及日渐分化的新闻供应生态展幵第二波民族志研究:另一方面,研究者也需要对早 期研宄形成的一些正统观点予以反思要回应来自现实和学术两方ifti的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再 次进入新闻室进行K族志研究,探宄新场景下的新闻生产实践17)2004年至今,已有多本运 用参与观察方法研宂数字化环境中的新闻业的专著出版,还有大量期刊论文发表,昭示着70年 代形成的新闻民族志传统的复兴在数字媒体时代,我们能否继续使用民族志方法对转型中的新 闻、Ik进行研究?在不同的社会脉络下,新闻民族志的做法是否有所不同?其中的难点是什么?本文 希望透过对两代新闻民族志研宄代表性著作的深入解读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以期为国内意 图从事相关研宄的学者们提供镜鉴。
二、新闻民族志的关键问题本文发现,入场、时间和角色是新闻民族志学者们较多讨论的三个关键问题入场是指如何获得研究对象的允许,进入田野地点;时间是指研宄者在从事田野工作的时间长度:角色是指 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的作为,涉及到被观察对象的卷入程度1 •入场从实践来看,入场(Access)涉及三个问题:其一,田野地点的选择;其二,如何获准进入田野;其三,怎样处理与被研究对象的关系前两个问题之间打着非常密切的关联,选择什么 样的W野地点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入场的难易程度第一代新闻民族志研究者选择的田野地 点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居多;二是以电视新闻机构为主他们进入新闻室吋, 媒体正处于声望和权力的黄金吋代,除了有重大的新闻事件不断涌现出来外,从业记者及其新闻 组织都与当下有所不同18)新闻媒体作为商业机构,虽然对外來者的入场抱有很强的戒心,担 心会把自己的信息泄露出去,但总体上还能够接受研究者的入场塔克曼的经典之作Making News中的第一和第二个田野地点是她为完成博士论文而选她 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电视新闻记者和报纸新闻记者的比较,在对一个周播的晚间电视新闻节目进行 了 7个月的观察后,她决定再去研究报纸的新闻实践,但是她心仪的研究对象拒绝了她的申请, 理由是担心她的在场会对早就拥挤不堪的城市新闻室的工作带来下-扰,不得已她才选择了另一家报纸与之相比,施莱辛格的入场经历就坎坷了许多,虽然他在书中没有过多叙述这个过程, 但此后有篇长文详细描述;r他在英国广播电视BBC做田野的经过。
他原木的计划中除丫 BBC 外,还要研究另一家独立电视新闻ITN两家机构面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态度截然不同,ITN以一 种“嘲笑和侮辱”的方式扪绝了他的请求,巳BC则积极地回应了他的研宂需要但即使如此,他与 BBC的沟通仍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20)阿什德的经历则表明,获准进入一个W野地点并不能保证能够与那里的人进行有意义的接 触他在Channel B有三次险些被新闻主管赶出新闻室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未经允许拍摄了 一张记录观众来电的“ill话单”;第二次是在新闻车上未经同意对一位摄像师和记者的谈话进行了 录音;第三次则是因为向电视台经理而不是新闻主管寻求帮助來获取一份参加共和党代表大会的 证件尽管他最终还是留下来完成丫田野工作,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比如不被允许参加编 前会,他不得不依靠参加了会议的记者作为信息源21)不过,在阿什德的博士论文里,他更详 细地叙述Y这三次冲突的经过,将冲突原因更多地归结到那位主管的独裁式工作风格22)爱泼 斯坦虽然获得了 CBS副总裁的允诺,可以采访记者和制作人,并获得他想要的资料,但是晚间 新闻的执行制作人却不允许他观察会议和电视节y的决策过程,理由是外來荞长时间的观察会干 扰新闻操作。
23)入场是开展民族志研宄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新闻民族志并不例外,其难易程度W田野地 点的不同而不同在第二代的新闻民族志研究中,能够感觉到入场正在变得越来越难,新闻组织 内部对于学者们研宂目的的猜测和警惕始终存在24)厄舍描述自己进入纽约时报是“很多幸运 事件汇集的结果”首先且最重耍的是,纽约时报数字部门的负责人曾是她导师的学生,因此能 够从报社商层获得允许进入新闻室;其次,财经版的副主编原来是Cyber Times的负贵人,他 仍记得1998年博奇科夫斯基在Cyber Times做的W野工作,能够理解厄舍想要做的事情:最后, 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会议上遇到;T财经版的一位关键人物,得以当而向他介绍自己的研究, 巧合的是,这位关键人物的大学室友曾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做过新闻室民族志研宂虽然获准进入 了新闻室,但是她被要求与纽约时报的律师签署了一份协议,保证不把田野中了解到的关于突发 新闻或者时报商业战略的信息泄露出去25)由于纽约时报在2009年底进行了一次裁员,导致 厄舍几乎失去丫研宂机会,最终在2010年1月她获得了许可进入新闻室收集数裾26)事实上, 时报每年收到大量的访问或研究iff求,该报已"制定了-•揽子拒绝政策,除非对方有关系公司利 益的特殊商业理由。
27)除了要遵守事先的约定,很多学者还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在萊夫 去的第一个新闻室,经过儿个月时间,与主编若干次共进午餐及无数电子邮件的沟通后,终于谈 妥了入场的事,结果主编却被调到另一家报社工作他不得不等待报社任命新的主编,再把原来 的过程重来一遍28)入场始终是进行新闻民族志研宄首先要克服的一个难题,甚至成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29)从事第一波新闻民族志研宂的学者们面临的是一个正处在黄金时代的新闻业,而现在新闻业进入 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巨大的竞争和生存压力让他们更不愿意将组织的内部运作展现给来自外 部的观察者,使得入场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在联系进入新闻室时,学者们最主要依靠的 还是个人的社会关系M络,比如老师、同事、朋友等,这一点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第一代的新 闻民族志学者们多来自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在进入新闻室前并不了解新闻行业第二代 的新闻民族志学者则多数具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竹景,甚至不乏此前有具体的新闻工作经历 这种职业经历对于从事新闻民族志研宂十分有利,首先是因为他们熟悉新闻工作的程序,了解行 业用语,无需再经过事先的培训:其次是因为他们与新闻行业中具体从事生产工作的新闻工作者 有私人联系,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
30)帕特森的电视新闻从业经历就十分有助于他达成与被 研究机构的合作,II:这些机构的负贵人相信,记者无需再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31)厄舍的亲身经历也表明,她此前在6家城市报纸不同条线的记者经历,十分有利于她与时报记者们的 交往,理解他们要表达的含义32)2.时间在早期的新闻民族志研允中,像两格尔、爱泼斯坦等人实际上在新闻室花费的时间并不算 多西格尔只是说自己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时报的华盛顿分局进行了观察,但并未提及具 体时间和时氏33)爱泼斯坦的田野工作主要是1968年和1969年进行的,他对新闻实践和编 辑会的直接观察力期6个月,主体部分是在NBC完成的34)阿什德对Channel B的观察是从 1971年10月至1972年9月间进行的,平均下来一周有四天,他会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