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炎陵三人龙活动之探析.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303770274
  • 上传时间:2022-06-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9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炎陵三人龙活动之探析 舞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对传承中国文化、增进民族分散力、促进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进展和提高民众人文素养等方面有着乐观的作用虽然舞龙有其文化传承的一贯性和集体的共识性,但其地域差异还是特别明显的,“炎陵三人龙”就是其中之一 一、炎陵三人龙活动的表现形式 中国舞龙表演形式非常丰富,炎陵人舞龙,更多的是对农耕文化的慰籍随着民间艺术活动的广泛开展,“炎陵三人龙”的演绎形式有了很大的进展 (一)舞布龙 布龙的制作由特地扎龙的手工艺人完成,也有的由舞龙者自己制作不包括龙头和龙尾一般长约九尺九寸(约4m);龙头和龙尾分别有一尺五寸长(约0.5m)除去三人布龙易于表现高难度动作,相比其他的大型布龙轻巧的三人布龙更能从动作上来表现龙的腾、跳、挪、闪,更好的呈现出龙的精气神韵为了更好的表现龙的腾飞,炎陵三人龙在“平地舞龙”的根底上又衍生出了“桌上舞龙”三个舞龙者站在边长约80㎝,仅有0.64平方米的八仙桌上进展表演,以及三个人之间的位置交换。

      主要是利用桌子的对角线的长度斜向站立舞龙时龙头穿、龙尾穿、龙中跳,腾挪跳动,如同在平地上一般轻巧快捷、移动自如 (二)火星龙 三人火星龙早先是用草、藤扎成龙形,外裹黄布现在的龙身是直接用布龙制作,多用红色布龙,意在表示红红火火龙身按肯定间距悬挂有装了火石炭球的小铁笼或金属网兜据当地客家师傅介绍:炭球由霍树皮、糯米、柳树芽、沙木炭(杉树烧制)、茄子叶、芋头、艾草、檀香等晒干后磨成粉末,筛选最细的粉末,加上煮熟的米浆搓制成球状,经过晒干,烘烤等工序制作而成用这种材料制作出来的炭球有着易燃、燃烧时间长、燃烧火焰大、安全(舞龙时不用担忧被烧伤)等特点民间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稻花飘香、虫多为患的季节舞火星龙由于炭球中有檀香粉和艾叶草,在虫子追赶龙身的阵阵香味和点点火光飞去的同时就到达了杀虫的目的由于火星龙炭球的制作配方较为简单,制作工序也比拟繁琐,且只能现做现用,不能保存所以制作方法一般都是口传身授,以家传为主 (三)香火龙 炎陵香火龙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香火龙香火龙全长约2米,并非用稻草扎成长束而形成的整条龙身,而是将龙身份为龙头、龙身、龙尾三局部分别扎制自然天成的就地取材,顺手扎制。

      先用干稻草扎出根本外形,舞龙时,在草束上插满点燃的长线香,载歌载舞,以表达对先祖的感谢之情舞香火龙时由于龙身互不连接,三个人各执单独的局部,所以要求相互的默契程度较高,香火龙在夜空中舞动,上下翻滚穿行,尤为亮丽 (四)蓼叶龙、草药龙 顾名思义,蓼叶龙是用蓼叶和藤扎成头颈直径一样的龙身;草药龙就是用各种鲜草药扎制龙身是为了纪念炎帝为民疗疾,尝百草,而后误食断肠草而身亡之意 三人龙早已深深扎根在广阔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就地取材扎制的各种龙,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炎陵三人龙”的欣赏性三人龙仿照龙的喜、怒、哀、乐各种心情,表达了人们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展现了炎陵人的英勇、安康和团结传统舞三人龙在套路上沒有固定的模式,一般不配龙珠,也可由两个人完成舞动起来灵活得意,玲珑灵敏动作上讲究扭、绕、穿、钻、转翻,要求敏捷便利,动作流畅 二、三人龙的源起与存在背景 三人龙活动现存在于炎陵县的广阔山区,尤其是在于清康熙年间后移居至炎陵居住的客家、畲族、瑶族等人民的后裔中盛行除去这一地区外未见在湖南省其他地区有舞三人龙的习俗关于三人龙起源与进展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客家人、畲族人各持己见。

      (一)三人龙的源起 三人布龙是畲族同胞的传统活动,每年的分龙节,畲族青壮年将三节布龙舞的出神入化,以此祈祷风调雨顺,吉利如意据杨岐村的畲族老人说:三人龙是由畲族人民开创的,畲族祖先盘瓠有三个儿子,分别姓钟、雷、蓝布龙之所以由三个人表演,是由于分别代表了传奇中盘瓠的三个儿子对此说法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没有发觉有关于在福建、广东畲族人口较为密集的聚拢居住区的畲族同胞舞三人龙的记载由此可见,畲族人最开头并不舞三人龙,而是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或者是在迁徙到炎陵定居后才进展而来的 对于三人龙的起源客家人有不同的意见,客家人认为:三人龙的前身是一般的多人布龙,随着客家人迁徙到炎陵的东片和南片的广阔山区,并定居于此由于炎陵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高亢磅礴,峰壑交叉起伏,没有舞大型龙的场地条件炎陵三人龙因其便于携带和表演,即便是在门前的小小晒谷坪,舞起龙来也能腾跳挪闪,运用自如从今三人龙便产生了《酃县志》亦有:“县内多凹凸不平,农家空坪小,惯舞三节龙……”的记载 三人龙在炎陵是无可替代的、是百姓最喜爱的舞龙运动关于三人龙的起源;三人龙究竟由谁开创,现在已无从讲究时至今日三人龙广泛流传于炎陵山区,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区。

      炎陵三人龙”在炎陵人民世代传承中已不断完善,并给予了它更广泛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内涵 (二)炎陵三人龙的生存背景 1、山区为主的地理环境是“三人龙”活动产生的主要促因 炎陵县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地理位置居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罗霄山脉中段,东西宽51公里,南北长59公里,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地势是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域和庄园”的山区县;山地面积较多,达全境的86.9%三人龙所需场地不大,即便是在山高人稀的地区也能组织,而且一家一户也可以玩耍三人龙的表演能使场面颜色缤纷、气概恢宏,加上锣鼓、唢呐的伴奏和爆竹礼花的助兴,更显得特殊红红火火、热闹欢快,衬托出节日里那喜庆、祥和的气氛 2、多民族的杂居为“三人龙”活动供应良好的历史条件 湖南最初的土著民族并非中原族系和华夏族秦汉之前,先是“南蛮”和“越夷”族群,后是“楚蛮”和“楚族”,构成湖南的主体民族此后,汉民族形成和进展,才逐步成为湖南境内的主体民族现在的汉族居民,绝大多数不是唐宋以前的土著,而是省外的移民子孙同时,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则不断向境外迁徙,主要是迁往西南各地。

      现今炎陵全居民以汉族为主,瑶族和畲族是两个人口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别在龙渣瑶族乡和十都镇洋歧畲族村居住较为集中由于与当地汉人杂居时之已久,生活习惯、衣着服饰等都学习汉人尤其是畲族人,通过通婚嫁娶,很多风俗与当地客家人无明显差异同时当地人也学习了客家和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南北文化的并存传播,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为炎陵三人龙的诞生和演化供应了着良好的历史条件 3、多种文化背景使“三人龙”成为炎陵人不行或缺的重要活动 (1)炎陵祭祀文化 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自宋太祖赵匡胤在炎帝陵建立陵庙以来,历代朝廷每年均派大臣专祭,并勒石立碑,而后历代各朝官方祭祀连绵不断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由过去的信任神灵变为信任科学,各种祭祀活动相对削减,但对炎帝神农氏的虔诚尊敬之心有增无减,谒陵敬祖,凭吊炎帝的活动从未连续特殊是近年来,每年均有30万人次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前来炎帝陵谒陵祭祖瞻仰,进行数十次不同规模的祭祀活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祭祀仪式程序祭祀的方式包括文祭、舞祭、火祭、乐祭、龙祭,其中龙祭最具特色和独创性,突出表达我们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一主题,尽情演绎源远流长的炎帝文化,呈现华夏儿女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在祭祀活动中三人布龙更是不行或缺的祭祀内容 (2)独特的客家文化——崇尚习武 清代,县人尚武各地多以氏族、屋场为单位,习武强身每逢节庆个宗族都要在祠堂表演龙、狮舞及拳、棍、刀、叉技艺客家人自古崇尚习武,炎陵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几乎都是自然环境比拟恶劣,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瘠山区且时常有猛兽出入,客家人同时面临着与当地居民竞争生存资源的压力和山林野兽的威逼,以及土匪动乱的危急,生存资源有限客家聚居区习武之风的盛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存需要因此,对英雄的梦想和习武防卫就成为一种普遍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投师学法、教习武艺遂成为了炎陵的社会风气 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客家武术的形式发生变异,舞龙和舞狮被认为是提高练武之人敏捷性和协调力量的有效补充,既能提高技艺,又能陶冶性情,被众多的宗族和武馆所推崇独特的客家武术文化与舞狮、舞龙等民俗文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客家武术文化的内涵文化大革命后武术活动在农村重新兴起,1978年后城东、十都、沔渡等乡镇均有自办的培训班,同时舞三人龙又重新活泼在广阔山区 (3)丰富的民间传统节日文化 在炎陵民间的节日许多,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文化也是炎陵三人龙存在的重要依托。

      客家人不但过着很多与汉民族一样的很多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还过其他一些节日,如“月半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还有“春分节”、“清明节”、“冬至节”等在这些节日中都少不了耍狮子、舞龙灯炎陵客家人非常看重过年初三到正月十五之间,各村都会要舞三人龙当地百姓信任龙和舞龙队伍会给各家各户送去祝愿,而村民们也会为祈求多子多福而请龙,开门迎接龙的到来 “三人龙”是湖南省炎陵县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经常伴随在他们的民族传统节日与习俗中炎陵三人龙” 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安康优良的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华多彩龙文化的一朵奇葩从最初用于祭神、娱神、祁福,渐渐进展成为一项民间文艺活动,而如今变成了使人们身心安康的消遣活动它从侧面反映出了炎陵人民的生活环境、审美情趣、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祭祀、节庆消遣、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在炎陵山区有着广泛的群众根底随着社会的进展当地政府渐渐意识到对传统文化加以爱护的重要性,2022年“炎陵三人龙”被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随着时间的进展我们期盼这“炎陵三人龙”一民族体育活动能得到更好的进展。

      基金工程:2022年度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工程《炎陵“三人龙”传统体育文化的讨论》,2022年度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讨论工程KTLL-070 (张卓瑛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林劲杨单位: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