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整合与中学历史考试的变革_郭波.pdf
3页学科整合与中学历史考试的变革#郭波中学教育应走综合或学科整合之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我国高考实行综合科目考试, 迎合了现代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克服了传统教育划科为牢、学科精化,而忽视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弊端,有利于促进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 它不仅仅是考试的一种方式和内容的改革,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包括中学历史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广东省#$$$ 年综合科考试的精神, 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即将推开的这一考试,目标是考查考生理解事物发展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求考生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 规则、 定律、 规律的内容、 意义及其概念和结论; 要求能够阅读、 理解、 选择、 使用适当的资料解释相关问题; 能够把握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能够根据事实作出有效的判断和评价也就是说, 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考试的命题依据是 《中学教学大纲》 , 但不可从学科概念到学科概念; 实行 “遵循教学大纲, 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超纲考试。
应反对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和简单再现, 提倡把大纲所规定知识综合起来灵活运用, 其实质就是将大纲知识运用于解决综合问题,以测试能力为原则, 以主干知识的综合为主, 辅之以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据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逐点落实, 着重抓好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综合科目考试, 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 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培养学科综合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复习与整理, 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是培养知识综合的关键, 也是进一步培养全面综合能力的基础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纷繁复杂, 各具不同的本质属性, 但共存于概念体系中, 织成严密的历史知识网络, 相互之间以各种方式联系起来如果按时间顺序的先后联系,就是纵向联系;如果按一个时期国与国、 人与人、 事与事, 以及政治、 经济、 文化之间的联系, 就是横向联系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复习,通过精心梳理,把纵横交错的知识点化为点、 线、 面的网络结构,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抓住重点,以纲带目,使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第二步是进行章节间、 单元间、 课本间的综合要求学生通过一定形式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并表达出来,即进入运用主干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阶段,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单元内的整体、 课本间的整体,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
第三步骤是进行专题内容的综合训练 可让学生体验 “大跨度、 高概括” 这个特点在高考中, 此类试题一般涉及的范围广、 头绪多, 知识要通过重新组合后方可作答同时, 此类试题着眼于人们对历史阶段的整体认识, 反映时代特征, 可用于考查考生横向或纵向大跨度把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步骤表达的难度较高, 但这恰恰是构建学生整体性、 联系性知识体系的关键以综合能力的考查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命题的宗旨,综合考试题目的设计必须结合相关学科自身的特点, 突出应用性、 开放性和综合性基础性原则综合考试内容的基础含量远比单一学科大得多, 显出 “广” 而 “浅” 的特色从表面上看, 多科综合中的学科内容有可能更少、 范围更窄, 但从问题的取材背景来看, 牵涉的面要比学科考试时广得多古今社会的问题都可以立意,设置问题的情境不受时空、地域限制, 要求考生具有多学科扎实的功底同时, 综教育评论 % #$$$ 年第 ! 期!“合考试淡化了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独立性,降低深难度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广东省 #$$$ 年综合考试的说明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内容, 强调 “结合学科主干知识设置新情境、 新问题” 由此可见, 基本的、核心的主干即为重点, 不可题无大小, 问无深浅。
如果要求单一学科内容那样的深难度,势必大大加重考生的负担,这与高考改革的宗旨相悖该考试说明还规定, 中学不得设 “综合课程” 对付考试, 足以见得综合考试的内容只能是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 是无须特别复习、 只要双基过关就会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 “综合” , 科学地掌握好 “度” , 凡有利于 “考、 教、 学” 的考查就是 “度” 的核心应用性原则跨学科综合命题的角度与学科内综合命题有一定区别单学科学习由于追求本学科的科学性, 有时会出现知识与能力脱离现实的现象跨学科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要求将比单学科的更加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试题将进一步摆脱传统思维模式及教材的束缚, 从形式到内容上有较大的创新与突破根据该考试说明的要求, 命题以现实问题为主, 与现实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如台湾问题、 西部大开发问题、国企改革、邓小平理论、科教兴国、综合国力与国情、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 都是学科交叉的着眼点在这些问题中渗透了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因素,均可立意设置问题可要求从综合的角度去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这与该考试说明中 “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是相吻合的。
此类试题通过现实问题体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采用了新材料创设意境, 涉及面广, 且贯穿了时空, 更有利于考查考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中学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入社会、接触实践,体现创造性地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有机性原则设计综合性试题, 要实现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全方位的绝对综合比较困难, 因为需调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实施新考试方案的初期, 较复杂的文科间系统包容关系的试题出现的可能性不大最常见的综合题型是一个大题目, 以一、 两个背景材料从不同学科提出若干问题,一般会选择对社会领域某一现象的原因分析、 过程理解以及对结局的评述题目设计体现各学科之间的自然 “联姻” 、 有机渗透, 侧重于从某个学科或某些学科的主干知识展开设问如果撇开学科自身特点, 为综合而综合, 牵强附会, 水上漂油,就会误入歧途复习时应考虑学科间有无综合的可行性, 在搞好本学科重点内容复习的基础上, 加大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分析创新性原则综合考试致力于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作为这种命题方向的具体体现就是, 在试卷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性, 将考生的论证导向创新。
通过给定多种历史结论、 历史观点, 由考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 或将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作为考题入卷如《马关条约》 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苏俄该不该签订 《布列斯特和约》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闭关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评价、中法战争中国是否不败而败等问题都可以进行立意、设问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打破原有教材的观点,依据题目的意境,运用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作答题目没有现成的答案, 不受框框的限制, 不怕失分,只要言之有理、有物、有史实依据和相关学科原理支持,都“酌情给分” 学生可根据中学所学的知识, 按照自己的理解, 经过独立思考形成认识此类答题需要较高的基本技能, 需要融入分析、 比较、 综合、 概括等多种能力, 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多维性、 学科的交叉性和创新性综合性试题不仅在内容上、 形式上综合, 题型的综合也是其特点之一如材料题型与问答题型交叉靠拢;客观题型与主观题型互为交融; 多选题逐步消失, 仅剩下单选题,题型趋向于简约化,体现了题型功能的融合综合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全方位综合型和分问板块型全方位综合型是学科间递进并列关系, 即在同一问题中把不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来解决问题。
分问板块型的主题能涉及多种学科,设问时难易不一,每一个设问涉及一个学科,有时也有较明显倾向或完全倾向于某一学科答题时, 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有所倾向、 有所侧重, 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分别作答概括起来, 文科综合试题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史政综合史政综合是综合科目考试中最重要和常见的题型, 两科同属于社会学科, 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都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因此理论上的要求特别高题目主要体现为运用政治学常识、经济学常识、法学常识、哲学常识辨识历史, 评价历史反过来, 要求用历史基础知识去加深理解政治理论, 分析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 列举香港沦落与回归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说明为什么中国能如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邓小平提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回答这一问题就要从史实出发, 理论上向政治课程的重要知识迁移, 比如辩证法、 唯物论、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应将这些固有的知识运用于新领域史地综合地理与历史和现实社会息息相关, 历史学科中的时空、 人地关系、 经验教训、 民族关系、 国际关系、文化传承等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着广泛的渗透和联系。
史地综合主要表现为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交叉,从地理角度可考查一个地区自然的、经济的发展特点;而从历史角度则是考查该地区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的重大事件、 相关人物及其意义与影响以珍珠港事件为例, 从历史角度可考查时间、 过程、 主要人物, 以及对太平洋战争进程的影响; 从地理角度可考查夏威夷岛的气候和洋流对日军航空母舰进攻线路的影响以 “赤壁之战” 为例, 从历史角度可考查曹、 刘双方政治处境、 军事优劣、 智取条件; 从地理角度则考查双方地理形势、 赤壁地理位置、 气旋活动对诸葛亮的启示以我国万里长城为例, 从历史角度可考查长城修筑的目的、 皇朝年代、 起止点和意义; 从地理角度可考查长城南北的气候与农牧业特征及其差异在回答此类问题时, 要注意在空间上向地理的重要知识迁移政地综合有关政治经济状况对社会地理的影响,或地理现象所揭示的本质规律的命题, 大都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来设计, 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是自然与社会双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两科间的交叉点有可持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三大产业结构等问题所涉及的政治学理论有: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分为二、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比如可从自然和社会的因素两个方面来看黄河的断流和黄泛、长江流域水灾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等政史地综合 政史地三科综合也是综合考试中常见的试题,一般是运用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阐释历史; 用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来印证历史通常方式是以自然事件与社会热点为背景, 或通过图表信息载体呈现, 以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与具体应用能力为着眼点比如有关西部开发问题: 指出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可行性及线路, 分析我国西部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说明邓小平关于这一问题的战略思想,该题属政、 史、 地全方位综合题综合考试”是完全建构在原有改革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广东省#$$$ 年的考试说明规定:单科考试内容约占 %$& ,跨学科考试内容约占#$& 如果试卷原始卷满分为 #’$ 分的话, 那么跨学科综合内容仅为 ($ 余分 因此, 我们应强调以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切实打好学科课程的基础,而不必花费过多精力来设计相关学科涉及的共同内容的专题; 不必补充大量的如资源、 环保、 能源、 人口、 气候等科普知识, 更不必开设以对付综合考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 以消耗教学精力, 削弱学科复习, 完全可以在形成学科能力的基础上完成跨学科的自然过渡。
同时, 我们不必担忧跨学科的东西会把学生压垮对教师来说, 教学是单科进行的,遇到跨学科问题颇感头疼;而学生则在同时接受各科的教学, 他们的综合能力受着教师群体的培养, 完全有可能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比教师更顺当学生从了解知识到形成能力需要一个过程,。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