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黑金考题(附答案)912.docx
30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编号 :_________________地区 :_________________省市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重点试题精编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均在试卷末尾)一、选择题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对于新建工程,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声源且声级(),噪声现状测量点可以大幅度减少或不设测量点 A.≤50dB(A) B.≤40dB(A) C.<40dB(A) D.<50dB(A)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下列预测与评价结论,不能得出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可接受的结论的是() A.建设项目各不同阶段,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且占地范围内各评价因子均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B.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各不同阶段,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或占地范围内有个别点位、层位或评价因子出现超标,但采取必要措施后,可满足相关规定的 C.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土壤盐化、酸化、碱化对预测评价范围内土壤原有生态功能造成重大不可逆影响的 D.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各不同阶段,出现或加重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等问题,但采取防控措施后,可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 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关于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应重点预测评价占地范围内的累积影响 B.应重点预测评价占地范围外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的累积影响 C.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可采取类比分析法预测土壤环境影响 D.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可采取类比分析法预测土壤环境影响 4、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风险识别内容包括物质危险性识别、生产系统危险性识别和() A.公用工程系统风险识别 B.生产原材料风险识别 C.生产产品风险识别 D.危险物质向环境转移的途径识别 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选定 A.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B.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 C.环境功能区 D.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6、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下列关于标准适用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标准仅适用于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管理 B.该标准适用于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声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管理 C.该标准适用于机场周围区域声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管理 D.该标准适用于建筑室内声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管理 7、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关于环境噪声监测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噪声监测分为声环境功能区监测和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 B.环境噪声监测分为城市区域噪声监测和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 C.环境噪声监测分为声环境功能区监测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D.环境噪声监测分为区域噪声监测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8、2000年建成的某包装印刷厂使用有机溶剂,其非甲烷总烃排气筒高12m。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15m排气筒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10kg/h,则该排气筒非甲烷总烃排放速率应执行的标准是( ) A.≤8kg/h B.≤6.4kg/h C.≤5kg/h D.≤3.2kg/h 9、下列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条件中,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的是( ) A.位于高压输电线防护区域内 B.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上风向 C.设施底部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0.5m D.基础防渗层为1m厚、渗透系数为1×10-5cm/s的黏土层 10、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近海水域相连的河口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经批准划定的单一渔业水域各自对应执行的标准是( ) A.《海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B.《海水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C.《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渔业水质标准》 D.《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渔业水质标准》 11、硫磺回收装置尾气焚烧炉排放硫化氢应执行的标准是( ) A.《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B.《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C.《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D.《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2、建设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应当采取( )。
A.风险评估 B.风险管控 C.修复措施 D.阻断措施 13、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跟踪评价方案的内容可不包括( ) A.评价时段 B.资金来源 C.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D.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责定位 14、某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甲醇和甲苯两种危险物质,最大贮存量分别为2t、5t已知甲醇和甲苯的临界量均为10t,该项目涉及的行业及生产工艺M分值为10,项目所在区域为环境中度敏感,则该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潜势为() A.Ⅰ B.Ⅱ C.Ⅲ D.Ⅳ 15、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基本监测项目包括( ) A.六六六 B.滴滴涕 C.苯并[a]芘 D.锌 16、累计百分声级用于评价测量时间段内噪声强度时间统计分布特征的指标,指占测量时间段一定比例的累积时间内A声级的最小值,下列选项中相当于噪声的平均本底值的是() A.L 10 B.L 50 C.L 90 D.L n 17、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不包括( ) A.居住区 B.文化区 C.农村地区 D.风景名胜区 18、在制订风险防范措施时,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设置(),厂区周围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等应设置()。
A.绿化隔离带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B.卫生防护距离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C.绿化隔离带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 D.安全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1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下列情景组合中,应确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为重点防渗区的是( ) A.污染物为重金属+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强”+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为“易” B.污染物为重金属+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为“难” C.污染物为氨氮+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弱””+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为“难” D.污染物为氨氮+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强”+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为“易” 2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要求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 A.合理性和代表性 B.可靠性和科学性 C.科学性和代表性 D.可靠性和代表性 2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应给出( ) A.基本水质因子不同时段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 B.基本水质因子不同时段在地下水中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C.预测期内水文地质单元边界处特征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D.预测期内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处特征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2、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关于生态影响调查中的现场勘察,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现场勘察核实所收集文件资料的准确性 B.能全面覆盖项目建设所涉及区域的,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应基本能覆盖建设项目所涉及区域的80%以上 C.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随机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D.为了定量了解项目建设前后对周围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进行植物样方调查 23、下列选项中()的常规污染物日平均浓度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要求每天至少有18小时的采样时间 A.NO 2 、CO和TSP B.SO 2 、NO 2 和CO C.NO 2 、CO和O 3 D.SO 2 、NO 2 和O 3 24、某工业改扩建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以下内容不属于该项目污染源调查的内容是( ) A.本项目现有污染源 B.本项目新增污染源 C.拟被替代的污染源 D.受本项目物料及产品运输影响新增的交通运输移动源 25、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建设项目土壤环境现状调查阶段,主要收集的资料不包括() A.土地利用现状图 B.土壤类型分布图 C.土地利用历史情况 D.土地生产力情况 26、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事故源强设定可采用计算法和()。
A.经验估算法 B.类比法 C.指数法 D.矩阵法 27、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露天煤堆场产生的煤尘应执行的排放指标是( ) A.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C.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D.单位面积煤尘排放量限值 28、生态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 ) A.坚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原则 B.坚持预防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 C.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依法评价 29、下列有关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设有导排气系统 B.必须设有防渗层 C.可不设置渗滤液集排水系统 D.生活垃圾填埋场服务期满,需采取封场措施,恢复场区的原貌 30、某建设项目废水排入某河流(Ⅴ类水域),该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点位)所在水环境功能区COD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为40mg/L,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至少需预留必要的安全余量为( ) A.6mg/L B.4mg/L C.3.2mg/L D.2mg/L 3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 A.小于5km B.小于1km C.小于10km D.小于3km 32、以下噪声源适用《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是( )。
A.学校广播喇叭 B.商场广播喇叭 C.机车风笛 D.工厂广播喇叭 33、对采用补充监测数据进行现状评价的取各污染物()作为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及网格点环境质量现状浓度 A.不同评价时段监测浓度最小值 B.不同评价时段监测浓度最大值 C.不同评价时段监测浓度平均值 D.相同评价时刻监测浓度最大值 34、大气稳定度等级划分中地面风速系指() A.距离地面10m高处,30min风速 B.距离地面1.5m高处,10min平均风速 C.距离地面1.5m高处,30min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