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与名词解释题.doc
4页外国文学史简答题和名词解释题等知识点简析答丢夫形象:%1 答尔丢夫是17世纪宗教伪善者,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实际上却是一个 万恶的恶棍达尔丢夫是一个破落贵族,穷得连双鞋都没有,他利用部分人对宗教的痴 迷,用矫揉造作的假虔诚赢得了富商奥尔恭的信任他表面装出一副过火的虔诚,对奥 尔恭施舍给他的钱财不吝啬地转赠其他穷人,显得十分淡泊,实际上,当奥尔恭以全部 家产相赠时,他却毫不推迟地接受了他表面奉行苦行主义,穿粗衣,用鬃毛鞭鞭打 自己,实际上是个酒肉之徒,吃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在暖暖和和的床上一直睡到 天亮他表面看来是个道貌岸然的君子,连桃丽娜穿着低开领的衣服他都不肯看,可是 一出场据调戏奥尔恭的妻子他装着虔诚信奉宗教,可是却对欧米尔说:“上帝在我是不 了一回事达尔丢夫是一个表面纯洁,实则男盗女娼的恶棍1 答丢夫是伪善的化身,他善于伪装自己骗取人们的信任,以达到卑鄙目的,他的丑恶嘴 脸是通过贪吃、贪财、贪色的行径暴露出来的,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通过这 一形象,作者还揭露了宗教伪善对于社会的危害性,达尔丢夫披上宗教信士的外衣混到奥 尔恭家中,目的是为了破坏别人的家庭,满足自己的兽欲,霸占别人的财产,以伪善的手段来达到掠夺的目的。
答尔丢夫形象的意义历史意义:答尔丢夫的虚伪衬托了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显示 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征,暴露了伪善的道德危害性,答尔丢夫成为 “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语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创作中的艺术规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 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一昼夜三一律”过分严格的形式要求,却 逐渐阻碍了戏剧创作的发展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小说以冉阿让为中心,通过他充满苦难的生活经历以及芳汀和珂赛特的悲惨 命运的描写,真实地描绘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刀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真实生活的广阔画 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控诉了剥削制度、不公正的法律以及虚伪的道德观念, 赞颂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以及共和主义的英勇献身精神反映了作者以仁慈和博爱拯救 社会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主要在三个方面:(1) 作者用人道主义思想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和法律,揭示生 活在悲惨世界中的不幸的人的痛苦命运,体现在警长沙威、冉阿让和芳汀等形象塑造上。
2) 用人道主义思想解决社会的出路问题,提出了一种与现存法律相对的高级法律,即 以饶恕和仁慈感化,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罪恶,体现在对米里哀形象的塑造上3) 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指导,表明对社会的态度雨果塑造了一系列共和主义者的英雄 形象,歌颂革命起义,赞美起义者的英雄行为,对革命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但他又认为 革命和战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人道主义始终没有超越资产阶级的范 畴试分析堂吉诃德的形象(试析堂吉诃德性格的悲剧性与喜剧性及其典型意义:答:堂吉诃德的身上,体现出理想与现实、动机与效果、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而形成了 他性格中悲剧性和喜剧性的二重性他是一个不近情理的疯子,置现实中的一切于不顾, 一心一意按他想象中的骑士法则去行动,去认识世界他把风车当巨人,把囚徒当作教士, 把客店幻化成城堡,并把行动中招来的一切失败看作是骑士不可避免的挫折这种错误认 识构成一连串的喜剧情节,显示出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一面同时,堂吉诃德有是个乐观自信、热情豪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立志扫清人间不 平事,从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的英雄人物他对自由、平等的社会有正确的看法,又构 成了堂吉诃德性格的另一方面:清醒、明智、充满美好理想。
因此他的失败,具有深刻 的悲剧性意义:堂吉诃德的喜剧性揭露和批判当时西班牙国内对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骑士道德的 美化这种复古倾向,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的现实;他的悲剧性则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 理想试分析哈姆莱特形象的典型意义:答:①哈姆莱特是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 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爱情、友谊、人性都有一整套的人文主义观点1 可是,戏一开场,他就陷入了家庭的不幸之中,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坚贞的爱情、忠 诚的友谊等生活理想开始动摇当他从父亲的鬼魂得知,杀父仇人正是当今国王时,他 立刻意识到为父报仇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关涉到整个国家的大事,对手力量的强 大使他不敢轻举妄动,情人和友人成了敌人试探自己的工具,使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完全 破灭他忧郁孤独,装疯卖傻,安排“戏中戏”,进一步证实奸王的罪行,最后在一次决 斗中杀了奸王,自己也同归于尽,“扭转乾坤”的大业终未完成1 哈姆莱特生活在一个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的时代,他本人虽受群众的拥戴,但不相信人 民的力量,始终把复仇大业看作是自己一个人的任务只把复仇计划告诉霍拉旭一个人, 孤身奋战,抱恨而终。
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但他以自己 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精神上的胜利,从而鼓舞着后继者的斗志,激发人们不断 斗争,最终战胜封建势力,建立新世界简析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形象的辩证关系:答:浮士德和靡非斯特是诗剧《浮士德》中的一人一魔、一主一仆、一正一反,既互相矛 盾对立、又互相联系依存的两个形象两形象体现着善与恶、成与毁、勤与惰等矛盾对立 首先,他们是矛盾对立的浮士德肯定人性,积极入世,以毕生精力探求人生的意义和 理想的社会靡非斯特则否定人的理性,讥笑人的努力,否定人类历史的进步,抱定“凡 物有成必有毁”,“倒不如始终无成”的悲观虚无观念浮士德勇于实践,不断追求,自强 不息,积极向善,而靡非斯特却体现出“恶”的本质,诱惑浮士德投入生活,导入歧途, 企图在庸俗生活的“及时行乐”中使他走向沉沦,趋于毁灭其次,他们是联系统一的靡非斯特的否定精神对于浮士德这个不断追求的人来说, 客观上起推动作用他把浮士德从书斋引入尘世,希望他就此满足、堕落下去,实际却 帮助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投到现实世界和实际行动中他一再引诱浮士德作恶,却 使浮士德从错误中接受教训,不断向更高境界追求,促成向善,是浮士德前进道路上不 可缺少的动力。
试析浮士德追求的历程:答:第一阶段,学者生涯浮士德半生穷经皓首最终感到所学知识一无所用,正当他万 念俱灰时,复活节的钟声和郊游又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在郊外,他遇到魔鬼靡非斯特, 二人赌约,靡非斯特为浮士德服务,浮士德满足后,灵魂将归魔鬼所有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浮士德喝了魔汤,返老还童,追求市民女子玛甘泪,可是和她约 会时,却误毒死她的母亲,决斗中杀死了玛甘泪的哥哥玛甘泪亦因溺婴被判死刑浮 士德的爱情生活以悲剧告终第三阶段,政治生涯浮士德总结教训,决心以“小我”走向“大我”他到一个封建 王朝的朝廷用发行纸币缓解了经济危机,当了廷臣受皇帝指令招来古代美女海伦的幻像, 可幻像很快消失,浮士德的政治生涯也以幻像告终第四阶段,浮士德在瓦格纳的试管小人荷蒙古鲁士的帮助下,照到了海伦,并与她结婚 生子儿子欧福良喜欢高飞,不幸坠地而死,海伦也在痛苦中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追 求古典美的理想又宣告破灭第五阶段,改造大自然浮士德帮助原来效力过的封建王朝的皇帝平定了战乱,得到一 块海疆封地,决定平海造田,建立起他的理想王国他双目失眠,听到魔鬼为自己掘墓, 为是群众在劳动,脱口说出“你真美呀,请停一停!随即死去他的灵魂不为魔鬼所有 而被天使救上天。
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代表作有“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之父” 索福克勒斯: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被称为“命运悲剧,“戏剧艺术的荷马” 欧里庇得斯:代表作为《美狄亚》,“舞台上的哲学家”人文主义:1) 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2) 抨击蒙昧主义,推崇理性知识;3) 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解放;“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大自然中的美丑是并存的,“丑就在美 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善恶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 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 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 一起,其对照效果会更好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 戏剧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 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 时十五年。
它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 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耶拿派:即德国早期浪漫派,出现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些美学见解相同的理论家 或作家、诗人,以耶拿为活动中心,创办《雅典女神殿》(1798-1800)杂志,人称耶拿派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海德堡派:19世纪德国后期浪漫派1805年左右,一批作家聚集海德堡,创办文艺刊物《隐 士报》,发表评论文章和文学作品,形成新的文学社团,史称“海德堡派“主要作家及作 品:海涅:《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德国一一个冬天的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