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0001.docx
5页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211)一、学科简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 的重要学科该学科主要结合学生所学的外语,研究现代语言学理论及其应用,其包括应用 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文学、教学法、阅读与 写作基础、跨文化交际、词汇学等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其主要 研究领域包括外语教学、翻译、语言识别与合成等应用语言学吸收了西方先进的语言学理 论,引进并发展其语言研究方法,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语言与文化互补,具有很大的社会 效益目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我省外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领域还属于一个新兴二级 学科,它以理论语言学为依托,以语言实际应用为导向,将各种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实际 应用的相关领域,结合语言应用的实际问题来进行语言和语言学研究,具有多科性、多样性、 多变性、实用性和实验性等多学科特性因此,这个学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所培养出的 复合型外语人才正是社会发展之所需本学科从2007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截止目前己招收8届学生目前,本学科 方向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学历结构合理;在人才培 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学科建设工作呈现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 能够在外事、经贸、新闻、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将来成 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 坚持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理论等重要思想、科学发 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而奋 斗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 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 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 在语言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提高创新能力4. 能熟练的运用所学语言阅读本专业书刊资料,并能撰写毕业论文,具有运用网络信息 技术的能力5. 熟练地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6. 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大局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三、研究方向1. 应用语言学2. 心理语言学四、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2学分,其它必修环节4 学分五、培养方式1.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充分发挥导师的 指导作用,又重视集体培养的优势。
2. 研究生导师应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组织研究生本人制订出研 究生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3. 研究生授课教师要制定出课程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教学计划,列出必读和参考书日授 课采用讲•授和讨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研究生应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开展科研论文的撰写和科研立项活动申请学位前,研究 生需至少在以上(含)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不含专辑、增刊、论文集)5.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次活动均要求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由导师对其进行考核,给出评语和成绩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说明:标“★”的课程为闭卷考试课程2.个人学习计划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公共 基础课0000001101理论课6031必修(7学分)0000001102★外国语课8041、2学科 基础课0502001202★普通语言学6031必修一级学科 课程(9学分)0502001203英美国文学选读60310502001205★应用语言学6031专业 主干课0502111301★心理语言学6032必修(10学分)0502111302社会语言学60320502111303外语教学法研究40220502111304认知语言学4023发展 方向课0502111401跨文化交际4023选修 每位研究 生要求修 满6学分0502111402阅读与写作40230502111403语用学40230502111404语料库语言学4023050211140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023研究生在入学3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导师签署意见、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大学外语部和研究生部备案。
研 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 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必须十分 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 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 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跨学科选修课程2)考核方式: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考试科目, 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讪录:发展方向课采用考查方式,考查成绩以等级制形式记录,并可通 过撰写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七、学位论文1. 个人研究计划研究生科学研究活动应体现在学习期间的全过程中,课程学习要同科学研究相结合,作 业、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要具有学术性,要结合课程学习和参加导 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以及自选课程开展科学研究1)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或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至少1篇论文2)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在第四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必须与所学的外语 学科相关,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制定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论文选题应针对本学科的前沿问题而提出,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要具有较高的 理论和实用价值选题及撰写应建立在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能显示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 沿水平,论文所涉及的事实材料和数据应当准确详实,运用的研究方法要恰当2.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本课题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的主要内 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 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己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学位论文开题工作严格按照《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求》进行3.学位论文检测、评阅与答辩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检测、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硕士学位授予工作 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实行学位论文双盲审制论文答辩在导师批准的前提下进行,并 邀请一位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八、其它必修环节1. 学术活动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5次校内外学术活动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包括校内各院系组 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鼓励和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 和专业访学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后必须填写《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整理200字以上的学术 活动述评,经导师认可、签字后由大学外语部研究生秘书负责收集,提交大学外语部审核、 存档,汇总情况报研究生处备案。
完成相应的学术活动计2学分2. 文献阅读阅读文献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及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不可缺少的环 节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地较广泛地阅读中英文文献,文献阅读量由导师视具 体情况加以确定,研究生要提交经典文献阅读报告和参与报告研讨等,完成计2学分3.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 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其内容 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等 参加教学实践应完成相当于助教1个月的工作量硕士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 应填写《硕士研究生实践鉴定表》九、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研究生开始实施附录:主要参考书目和经典文献必读书目[1] Chomsky, N. (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Foris: Dordrect.[2] Chomsky, N. (1995)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IT Press.[3] Alderson, J. C. et al. (2000)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外语教学与研 窕出版社.[4] Brown, H. 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1 ed.)EaglewoodCliffs:Prentice Hall Regents.[5] Ya 1 den, J. (2000)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夕卜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6] Freeborn, D. (2000) 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 (2 1 e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7] Cohen, A. D. (2000)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8] Cook, V. (2000)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 Cook, V. (2000)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外语教学与研咒出版社.[10] Wardhaugh, R. (2000) Introduction lo Socio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咒出版社.[11] Brown, G.. ct al. (2000) Discourse Analysi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2] McDonough, J. ct al. (2000) 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 ish Language Teachers.外语教学 与研咒出版社.[13] Ellis, R. (2000)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4] Halliday, M. A. K.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5] Cuningsworth, Alan (1989)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 Heinemann.[16] Levenson, S.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