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儒德谈建构主义学习理念.doc
2页刘儒德谈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刘儒德谈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念1.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刘教授批判了一些错误的师生观念,如“水桶论”,以前人常说“如果学生需 要一碗水,教师就需要准备一桶水”,即把教师比喻成水桶,但实际上现在的 教育要求老师仅仅是一桶水还很不够,老师必须是活水,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 不断的水流茶壶与茶杯论”,即把老师看成是茶壶,而学生是茶杯,老师 给学生传授知识是在把自己这个茶壶里的水倒入学生的茶杯里,而学生学习知 识只是接受老师的茶壶里的水,这就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而忽视了学生 学习的自主参与性批判了这两种错误的观念后,刘教授进一步提出:2. 教学者不是一只水桶,而是一个支架所谓教学者是一个支架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起临时性的、过渡性的 辅助作用而已为了更直观的说明教师的这个支架作用,刘教授展示了建筑支 架和教学支架的比较图,从这幅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出教学支架的一些不同于建 筑支架的特点:①教学支架切不可从零开始不管你教哪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都不可能 是零,所以老师的这个支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水平而搭建。
这就 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时传授什么知识、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以学生的实际 情况为标准,而不是以老师的水平或教参为标准②支架要高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但不能无限制的高,支架应该列于学生的最近 发展区所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别人的指点下能够达到的水平考 察学生出现了更加科学的标准:即现有水平加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学生独立完 成达到的水平加上在别人的指点下达到的水平,这样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更加明 显也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平常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理论,让学生能够摘 到桃子,但是必须跳起来,这就要求老师传授知识难度要适中,要把所传授知 识列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③教学支架越来越短,且互动递减也就是说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增长,老师 的支架作用越来越弱,或者说学生越来越不需要老师,这个时候老师怎样发挥 支架作用呢?这就需要老师能够捕捉学生的临场需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 地方、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这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们老师应该 追求的目标④当教学支架撤去,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 教,我们需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知识是死的,但能 力是活的;知识容易忘却,但能力终生受益。
现在请你回头想想,你们在中学 所学的那些知识还记得吗?如果让你说出细胞的结构、让你背出《春夜喜雨》这首诗、让你说出探寻新航路的四位航海家的名字、让你判别什么是地中海式 气候,或是让你做一套初三的物理、化学试卷,你能得多少分?你能回答正确 吗?我想你不敢保证,但是你以前不是学得很好吗?你不是曾经把它们背得滚 瓜滥熟吗?由此看来,以前学过的那些死的知识对我们现在一点用处都没有, 因为我们早已把它们忘记,我们现在依靠的是我们的学习能力,有了自主学习 的能力,我们才能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这个社会3.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刘教授否定了知识发现观,提出了知识发明观今天是正确的知识明天就可能 是错误的,知识是主观创造的这样就需要培养学生无中生有的能力,也就是 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4. 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 把事先准备好的零件来组装成新的东西叫建构,而每个人准备的零件是不一样 的 ,它是由个人生活的条件、环境、现有知识及整个社会大环境所左右,这样 不同的零件组装出来的东西当然也会不一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老师讲了一百 遍的知识学生还是理解错误,因为学生为建构这个知识而准备的零件跟老师所 期望的零件是不一样的,学生由于受自身生活的条件、环境、现有知识及整个 社会大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准备老师所期望的零件。
为了形象的说明这一点,刘 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幼儿园里有一个女孩在表演花儿盛开的舞蹈,老师问大家 这个小女孩在表演什么动作,孩子们各说各的,有的说是在表演章鱼在爬,有 的说是飞机在飞……说什么的都有,但是就是没有人说到是在表演花儿盛开5.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 义知识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必须通过自主参与、自我体验 才能建立起来,也就是说老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建构性的学习环境,那么怎样 给学生创设一个建构性的学习环境呢?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学习 资源、教学支架、交往形式、学习流程、学习评价6.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刘教授提出了两个创造的概念:原创造和再创造原创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 发明创造,而再创造则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自主理解把老师所传授的 知识组装成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知识学习者的学习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