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月光下的凤尾竹》课件.ppt
19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课件,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就是一九七九年施光南、倪维德等一行三人到云南省德宏州采风,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在芒市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芦丝声声,晚风刮来竹尖轻摇,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成,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凤尾竹,”,之比拟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升华,随后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谱曲从此歌曲唱遍中国大地、传至世界角落创作背景,凤尾竹,又名观音竹,作词:倪维德,倪维德,(1933,1995),字墨龙,号称太湖之子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宜兴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1949,年从艺,代表作有歌曲,祖国大地任我走,、,金色的童年,等音乐作品作曲:施光南,施光南(,1940,1990,),祖籍浙江金华市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出生,,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前后创作了,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此曲就是作家施光楠老师的经典之作,几乎人人都会哼喝,此曲本是歌曲,但后经葫芦丝演奏更加优美、华丽,甚至很多人以为这首曲子就是葫芦丝的乐曲,每当提起葫芦丝,很多人都会说我听过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此曲现已成为葫芦丝教材、曲集里的必修曲目。
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分析,这首曲子为,C,调葫芦丝演奏,节奏型为,3/4,拍,速度舒缓,演奏技巧多为葫芦丝最常用的滑音、倚音、虚颤音等,曲子只有,60,多小节,但内容却非常饱满分段欣赏,引子 以小提琴演奏的华彩,美丽的傣家姑娘在碧波莹莹的丽江边,穿着筒裙,轻倚在凤尾竹旁等待心上人的到来第一段 以低音为主,姑娘清澈的双眸中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月光斜洒在她的衣裙上,把她曼妙的身影一直拖到金色的水面上乐声也渐渐轻灵飘逸起来,仿佛是在月下忘情的轻舞着、旋转着第二段 高音为主要表达音符,波光叠映的丽江边,眼前生出心上人着一缕花衣,在月光下轻倚在凤尾竹旁吹着表达爱意的情歌身影第三段 尾声以长音为主,微风轻拂凤尾竹,竹楼里美丽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竹楼外痴情的阿哥爱慕的葫芦丝声,彼此正倾诉着心中的爱恋传说,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傣族梁河县,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带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喜爱葫芦丝名曲,竹林深处,多情的巴乌,美丽的金孔雀,赶摆,欢乐的泼水节,打跳欢歌,清清玉湖水,迷人的葫芦箫,瑞美丽,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葫芦丝结构与材质,葫芦丝的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民族节日,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孔雀舞,来历,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我校葫芦丝特长班,葫芦丝因入门简单,通俗易懂,价格适中,携带方便等原因,已在全国中小学以及高校开展葫芦丝特长教育,我校也在,2010,年,9,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开办葫芦丝民乐特长班,由我亲自授课,至今累计学员已达,200,余人,曾多次参加学校特长报等文艺活动,今年,5,月,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带领本校葫芦丝特长班学生参加了团市委举办的纪念建团,90,周年首届青年创业文化节,充分展现了我校特长教育成果。
谢谢观赏,策划:刘兴国,主讲:郭佳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