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鉴赏大作业.pdf
3页答 :1.交响曲和其他音乐体裁相比,就象文学中的戏剧或小说一样,具有较大的规模它结构宏大、色恣绚丽、音响丰满,音乐有广阔的发展,因而能够通过多种音乐形象的变化发展来深刻地揭示人们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等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全曲“第一炮”,精力充沛,结构严密,节奏紧凑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抒情并往往带有忧伤情调的慢板第三乐章:舞步乐章:小步舞曲、谐谑曲、圆舞曲,中、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热烈的快板作为终曲交响曲的组成部分:和奏鸣曲一样, 交响曲通常包含四个独立的乐章,但各个乐章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按照一定的关系先后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思想第一乐章是快板乐章, 用奏鸣曲式写成 奏鸣曲式是一种戏剧性结构, 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呈示部包含出现在不同调往上的主部和副部, 先后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性格上有鲜明对比的主题陈述出来,就象戏剧中的第一幕揭示出主要人物的形象一样 展开部运用各种手法把呈示部中的各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 显示它们的相互影响和矛盾冲突,好比戏剧中积极展开着戏剧情节的第二幕再现部则在调性归于统一的新的水平上,重现呈示部中的主题,有如戏剧的最后一幕,表现矛盾的基本统一和解决。
用奏鸣曲式写成的第一乐章最适于表现人们紧张的活动和斗争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它通常是整个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适于表现人们的生活体验、心理感受和哲理性的思考等这一乐章常采用三段式、变奏曲式或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第三乐章又是快速乐章,常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大多用复三段式写成这个乐章一般比较生动活跃,常反映出人们斗争之后的休息、娱乐等第四乐章即终曲,通常为快板或急板,多用回族曲式、奏鸣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写成内容常常是描绘生活风俗的情景和人民群众欢庆节目的宏伟场面2 鸣奏曲式---Sonata From引子(Introduction):一般在乐曲开头,引入主题呈示部(Exposition):主题,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第一主题发展部(Development):在主题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第二主题再现部(Recapitulation):呈示部的再现,回到主题3.我喜欢我喜欢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 1819至 1824 年间因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该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d 小调第九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 小调,2/4 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 小调,3/4 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 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 大调,4/4 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四乐章,急板,D 大调,4/4 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 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
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第一乐章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 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 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 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 和谐而具有舞蹈性 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 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 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 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 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 开始了 《欢乐颂》的吟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 《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 《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d 小调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说欢乐颂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颠峰之作,更因为整部作品仿佛是贝多芬一生与其命运的一部斗争史乐曲的第一、第二乐章均采用小调,表现了贝多芬早年的命运多舛, 痛苦与绝望一直伴随着他、 折磨着他 但他一直坚持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慢慢地,痛苦转为宁静(第三乐章),以至到最后他完全得到解脱,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终的欢乐(第四乐章)斗争,一直充斥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 小调第九交响曲》,更能给在痛苦与绝望汹涌的风浪中挣扎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和希望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 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 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