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五十七课.doc
22页入行论第五十七课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分十品,现在学习的第五品是宣讲六度中的持戒度,即受了菩萨戒之后,围绕护心的方便是守护正知正念这一主题,展开宣讲了我们在修菩萨道、持菩萨戒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取舍等实际修行的方式方法现在讲到了“终止非事” ,对于不该做的非法之事,必须要制止科判是“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如果我们相续中有烦恼,就会引发贪欲、嗔恨,继而引发身、语等恶业,对烦恼必须要断除此内容分略说、广说和摄义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广说前面讲到,如果我们的心正准备产生嗔恨、贪欲时,言行要如树一般安稳而住今天接着宣讲其余由烦恼引起的非法之事, 当我们遇到这些情况时,也必须要终止这些行为,因为它能够带来罪业和痛苦如果我们的心安住在这种状态中, 和菩萨道的清净的本体、清净的修法不能够相顺,就得不到理想的境界和果位从整个修法的体系来看, 除了每个应取、应舍的行为之外,并没有所谓的修行我们的修行要落实在每一个修法中,而不是笼统地说我要修行,好象对修行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忽略了修行中每一个窍诀、每一个修法,或者每一个个体应该断除的、应该行持的这种法义所以,想要修行,就必须把《入行论》所讲的取舍之事落实到我们的思维和行持中,这样才能在每一点、每个侧面、每个不同的角度做到和菩萨道、菩提心相应,只有全方位进行观修、实践,才能真正行持圆满、完整的菩提道,调化自己的烦恼。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偈颂的最后一句“如树应安住” ,它可以搭配在颂词每一种将生起的非法之事后面如:我们正准备生起或正生起掉举时——如树应安住;讽刺——如树应安住;傲慢——如树应安住;乃至于离间——如树应安住,每一个意义上都配“如树应安住”当我们产生掉举时,要让自己的心安止下来,遣除不符合菩萨道的心态和行为所谓掉举即是不安稳的状态掉举和昏沉有时搭配讲:昏沉就是昏昏欲睡,或心的所缘境不明显,处于内收的状态;掉举与其相反,它是比较外扬的,比如我们的心胡思乱想,外散得很厉害,就叫掉举有些大德这样举例解释掉举:比如我们手里拿一个杯子,把杯子在手里掉过去掉过来,掉举就像手中的杯子不安住一处,是掉过去掉过来的散乱状态举”就是高举,是往上扬,好象把一个东西举起来,它和昏沉的“沉”是矛盾的, “沉”是往下走掉”和“昏”也不同,掉是不安住而外散的状态,就像我们手里的杯子掉过去掉过来一样掉举从内心的角度来讲,很像我们坐在一个地方胡思乱想,即便不是胡思乱想, 但心总是往外驰求, 没有安住,没有内收,这就叫做掉举掉举是修持寂止、禅定时最应该制止的违缘和歧途。
修定时如果掉举很厉害,就无法把心专注在所缘境上掉举是指内心的状态,但身体动来动去、语言无法控制等都可以归于掉举掉举是烦恼引发的一种心所, 所以它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听法时胡思乱想是一种掉举; 观修时心不听话,动来动去、想东想西,也属于掉举我们修法要集中精力有所突破,需要我们的心寂静下来,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比如:把注意力集中在无常上,就很容易在无常的教法上有所突破,对无常就会有所体会;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空性、 无自性上,就会对空性有更多的体会如果心很散乱,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力量就不强掉举对修行是很大的障碍和违缘,当然不修行的人,不一定能发现自己的心掉举有多厉害,一旦修行准备打坐或观修时,就会发现我们的心很难专注、安住在一处,这时就需要寂止,必须制止掉举发生要让心平稳下来,佛经论典中宣讲的方法,就是思维轮回过患,它偏于较沉重的本体,这样心就逐渐严肃起来了,就开始有所担忧所以,如果我们的心高举,就思维比较沉重的话题;如果我们的心比较昏沉,就观想佛的功德、观想修行获得解脱的利益等,让我们振奋起来,这样心逐渐往上走,来达到一种平衡还有一种制止掉举的方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修寂止。
首先把心专注在一个所缘境上,可以是一朵花、一块石头或一尊佛像,心散乱了,就把它拉回来,专注在所缘境上;再散乱,再拉回来,反反复复这样训练,掉举的状态就会逐渐有所改变,最后可以达到想专注就能专注, 想专注多久就能专注多久的状态所以,心要掉举时,我们要及时发现,然后通过这种方法对治,如树应安住第二种是讽刺当我们想讥讽别人时要了知:现在我的心处于非法状态,我的行为、手势、脸部表情等行为要终止讥讽主要从语言表现,尤其语言必须中止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被别人嘲笑、 讥讽,都喜欢得到赞叹、 表扬及安慰、鼓励某些人为人不厚道,性情过于刻薄,习惯嘲讽别人——他们似乎很有这方面的天赋,总是容易发现别人的弱点,然后进行讽刺别人听了当然不舒服,由此埋下嗔恨的种子,造下轮回之因作为修行人、作为一个菩萨,虽然我们的心还有烦恼,但我们的目标是行持菩萨道,菩萨道是利他之道,是让人生获得安乐之道,所以对于伤害别人的行为,理应制止不管以前在这方面是不是很在行,是不是很有兴趣,我们都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克制自己的言行,尽量以慈悲心对治想嘲讽别人的心态想要讽刺别人时,如树应安住第三种是傲慢傲慢分很多种上师在讲记中提到了这几种傲慢:慢、过慢、慢过慢。
第一种“慢” ,与比自己低的人比较时,觉得福报、钱财等胜他一筹,对这些人产生的慢叫做慢;第二种对中等人产生了和自己平等的慢就叫做过慢;第三种对比自己还要高的人产生的慢叫做慢过慢 比如妄想认为自己超过了释迦佛、超过了文殊师利菩萨等,称之为慢过慢通过比自己低的境、和自己平等的境、比自己高的三类境,分别产生不同的慢第四种是我慢从实相的角度来讲,平时我们认为的“我”,真正观察起来是不存在的,但是之前自己并没有发现这个事实,以为“我”存在的执著就叫做“我慢” 它和平时我们说的“贡高我慢”有一点差别这种我慢乃至于没有通过修无我空性予以压制、调伏之前,都比较强盛有力第五种是增上慢不管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还是自己修行,得到了一种感觉就认为自己证悟了,或自认为具有了某种功德,在别人面前显示说自己已经获得了这种功德,已经是圣者等,实际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自己具有这个功德,已经具有某种证悟的慢,叫做增上慢如果不分析,增上慢和上人法妄语相似都有以为自己证悟或给别人说自己证悟了这种情况, 实际上自己本未证悟而认为证悟,或对外宣称已证悟如若比较,二者是不同的,增上慢是真地以为自己证悟;而上人法妄语是很清楚自己没有证悟,却对外宣称自己证悟。
如果有增上慢的人在说这样语言时,是不是上人法妄语, 有没有犯这种妄语的根本戒呢?并没有犯根本戒因为他自己以为自己真的是获得这种功德,而对外宣称自己获得了证悟增上慢更多是一种不了知、愚痴的状态;上人法妄语是自己很清楚没有获得证悟, 而对外宣称自己是获得了法,它的欺骗性比较强第六种是卑慢上师在颂词讲到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前面在讲到三种对境时,傲慢是指和自己低的人比,卑慢是对上和下两种境都做了对比,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有一种解释:是自己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差, 并把这种一切不如人的卑微状态执著为自己不共的特点,反正我不如你,反正我不如一切人,以这种心态作为生慢的依据我不行就不行,破罐破摔,把破罐破摔的心态变成了一种慢,他没有因此变得很低落,反而把这个作为自己傲慢的资本,好像自己什么都不是的这种慢,称之为卑慢第七种是邪慢有些人做善法不行,但做恶业很在行,他就把这个做为自己炫耀、生起傲慢的资本比如自己杀生速度很快,操作起来很熟悉,在这个行业中,自己是状元;或杀生大赛中得了怎样的优势;或偷东西了得等,依此产生的慢叫邪慢按照佛经和论典的观点, “慢”分了以上七种如果和我们对应,虽不一定所有都对得上,但可能对得上一两种、两三种,所以当我们在产生这些心态时,应该如树安住。
当然只如树安住也不行,所以首先要了知慢的分类,同时也应该知道每种慢的对治方法,这就必须要进一步学习,只有广闻博学,才可了知每种慢的体性以及对治方法比如:以我慢为例来观察,每一个人都具执有我的状态,叫我慢,当产生我慢时,真正的对治就是修无我空性通过修无我空性,可以把我慢逐渐弱化,乃至消失其他七个每个也都有一个对治的修法第四种骄矜骄矜也分了很多种首先第一个种姓娇印度种姓的观念很强,比如婆罗门种姓,王族种姓等,如果是高贵种姓,就觉得胜人一筹,这就叫种姓娇表现在血统方面,比如这个家族是贵族的血统,或者是王族的血统,现在的英国等地,还有王族,生在这样家族的人, 都认为我是王族的血统,就认为是胜人一筹在汉地,以前也有皇宫贵族家庭,现在也有些人,比如祖上做官的人,或父亲是什么官,我是哪个大官的儿子,像这样就觉得我的种姓比别人胜一筹;还有像书香门第、武术世家等,把这个认为是一个种姓,对此产生骄傲,产生骄矜,诸如此类的都算是种姓骄第二个相貌骄就是相貌比较端正,不管他的身材还是五官等的长相,自己觉得相貌超胜别人,由此产生的骄叫做相貌骄第三种广闻博学骄 是自己认为所学的知识或掌握的学识都比别人超胜,比如他的识辨能力很强,或者深入思维问题的能力很强,或者能背诵很多典籍。
古往今来,世间有很多这样的学者,学佛人中也有这样的智者,如果是真正有修行的人,或涵养比较好的人,不会以此产生骄傲的资本,但有些人,有了这些才能,就开始觉得自己比别人胜过一筹,这种心态就叫做广闻博学骄第四种财富骄就是很有钱,不管是世袭来的财产也好,通过今生的打拼获得的财产也好, 还是通过今生当中发横财的方式获得的财产也好,也就是这些人的财富比别人超胜,以这个财富为基础而产生了财富骄第五种权势骄通过某种因缘,自己得到权势,做上了高位,当官了很多人当上官很容易看不起别人,觉得比别人高一等以《中观四百论》的观点来看,最初国王的产生,是因为大家都有财富,有了田地就有了收成,因为经常会被别人偷盗,所以他们就推选一个人,每户人家以自己六分之一的粮食作为酬劳,雇他来看护财产,这个看护者就取名叫“王” 最初的王,公仆意义是很明显的,在汉地古代时, “王”也有这层意思,但后面慢慢就走样了,变成了特权的代表不管是有国王的权势,还是大臣的权势,哪怕一个小小的官员,只要有权势之后,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种以权势而产生的傲慢就叫做权势骄第六种无病骄有些人很健康,他的肢体、器官都在健康地运转,没有其他人的缺陷, 以此为资本产生的骄叫做无病骄。
第七种技艺骄也叫艺术骄,也就是拥有一种或者多种的技艺,比如有些人会修电器,有些人会修车,有些人会 他的动手能力很强,做出来的木工、建筑等都非常的完美,或拥有现代的电脑技术,开车技术等其他技术,很多人以此产生的骄叫做技艺骄或叫艺术骄第八种韶华骄,主要是指有些人很年轻, 正处于青春韶华,看到老年人,就觉得自己很骄傲,以。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