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
39页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明确选考要求]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水平教学内容建议核心素养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等级考1.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1.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1.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思维、区域认知1.4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命题调研报告1.命题规律: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以中等难度为主选择题通常以区域图或数据资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自然带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综合题主要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设问特征:题组内各题之间有较明显的递进关系,同时多从推理判断、成因探究角度设置问题2.命题趋势:本专题内容能体现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与分异,是考查自然地理现象的很好的切入点今后命题可能会以区域某自然要素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或以区域某要素或事物分布为背景,考查分布规律、探究原因。
3.备考建议:要熟练掌握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同时要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与解读,提升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具体自然现象的能力[构建知识体系]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典题领悟]【典例1】 [2019全国卷Ⅰ,37(1)、(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解析 第(1)题,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使得里海从地中海分离,里海成为湖泊;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使里海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使该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里海获得的补给减少,湖水盐度升高,里海逐渐演化为内陆湖。
第(2)题,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切断黑海与地中海、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是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壳运动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地形和湖泊的演变1.[2016新课标全国Ⅰ,36(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解析 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在堪察加半岛上,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
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通关攻略]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类”题目的思维流程2.理清地理环境整体性的3大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3.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过关演练]考法一 图文结合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图2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据此回答(1)~(2)题1)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A.房屋低矮——便于保温 B.屋顶缓——防暴雨C.窗户小——防外敌 D.石头压瓦——防大风(2)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B.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C.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D.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解析 第(1)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多台风灾害,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石头压瓦,可以防大风危害,D对。
福建位于亚热带,房屋不需要保温,A错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B错窗户小,也是便于防风,C错第(2)题,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该地降水多,沿岸有暖流影响,A错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B对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花岗岩,C错该地夏秋易遭台风灾害,D错答案 (1)D (2)B考法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2.(2019安徽定远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勃生是缅甸西南部最大的港口和历史悠久的大米贸易中心,是伊洛瓦底省省会,也是缅甸内涝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勃生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东岸,南距河口120 km,东距仰光约150 km,城乡人口众多近年来,勃生河河岸及其附近大片的河谷湿地建成了港口辐射区和市民居住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也在不断加剧下图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分布图”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勃生城市规模扩大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 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大气降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建设导致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
考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典题领悟]【典例2】 (2019浙江4月选考,19~20)“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图1图2(1)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远近 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 D.海拔高度(2)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图1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由于受海陆相间分布的影响,形成季风环流,夏季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降水,因此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图2非洲大陆东北部与亚洲仅隔着海域面积狭小的红海,因此终年受来自大陆干燥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终年炎热干燥形成热带荒漠带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甲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根据气候分布的规律,可推断出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因此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1中的②答案 (1)C (2)B综合思维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理想大陆自然带与非洲大陆自然带的对比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自然带的分布2.(2018天津文综,13,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市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________地带性规律攀枝花市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其自然原因解析 读图可知,新库兹涅茨克市纬度在50N以上,攀枝花市纬度约为32N,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明显除了亚热带作物外,攀枝花市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这与当地地形起伏大、北面高原和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有密切关系答案 纬度 地表高差大,海拔较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山谷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通关攻略]1.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方法技巧】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3)看自然植被的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4)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3)看自然植被的变化:森林→草原→荒漠4)看主导因素:水分。
[过关演练]考法一 结合局部演变图判读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1.(2019安徽淮南一模)下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回答(1)~(2)题1)在T1时期( )A.自然带①—②—③与⑤—⑥—⑦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B.自然带⑦为苔原带,只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沿岸C.自然带⑤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洋流无关D.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与温度无关(2)在T2时期( )A.阿尔卑斯山的雪线将降低B.中低纬地区会变得更湿润C.红树林海岸将向更低纬转移D.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解析 第(1)题,理想大陆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的递变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水分;自然带⑤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是因为西侧受。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