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论述类文本解析及答题技巧.pdf
11页论述类文本考点解析及答题技巧教学目标: 了解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特点,掌握其一般解题方法及技巧教学重点:运用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教学方法:典题导引一规律总结一巩固练习一、例题解析( 2009年全国课标卷)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 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和想象的能力文章从唐诗给现代人的感受入手, 回顾了唐诗作为唐代社会风行的一种交往方式的发展状貌和流传特点,通过就现代流行歌词与唐诗所作的比较,表达了对现代流行歌词的认识和态度, 揭示了其中所包含的审美心理要素 话题比较有时代感,文字朴素流畅,适合测试具有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 3 题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 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 凉州词》“ 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 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 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 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 乡恋》 ,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 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 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 游子吟》可以匹敌,《 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 我和你》和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 同样的留别的诗, 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 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 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 摘编自陈鹏举《 诗与歌词》 )1 .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 . 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 .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 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 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 .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D从文章第一段中有关唐诗的文字可知, 数量巨大的唐诗作品, 反映出唐诗作为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分量;此外文章也直接指出, 唐诗作品中的相当部分并不是为功名而创作的, 而是适应于当时的社交需要。
正是这一点, 使得唐诗即使历经磨难, 仍然会在最后重回人们的文化视野 D 项中,“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与原文的意思相同,“ 唐朝诗人之多”是原文“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的另一种说法,但是,诗的传唱是否流行与写诗之人是否多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 D 项的表述“ 于此可见一斑”则是将两种并无必然联系的事实理解成因果关系,可见,D 项不符合原文意思A 项 中 “ 难以割舍”是对唐诗经历分别后“ 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的原因的正确概括,因 此 A 项的表述是符合原文意思的B 项 中 “ 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实际上就是对原文“ 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的具体解释;“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则 与 “ 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意思相当,因 此 B 项的表述也符合原文意思C 项 中 “ 其中尤以后者为多”与原文“ 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意思相同,该项中其他部分的表述则都与原文意思一致,可见C 项的表述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D2 .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 .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 . 李谷一首唱的《 乡恋》和李白的《 静夜思》 ,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 . 比起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 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比较的结果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选C完成这道试题, 首先需要明确信息筛选的区间, 在理解其中一些重要语句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文字信息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这一段文字紧承上文对“ 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的唐诗的回顾,指出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长盛不衰同样值得欣喜,突出流行歌词与唐诗在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相似A 项中的“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是对原文信息的误解,原文是说唐诗“ 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 ,这 与 “ 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同样令人欣喜因 此A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B项 中 “ 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是对原文中的‘ ' 悲欢冷暧,酸甜苦辣”使 人 “ 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的误解,将原文中的因与果倒置,因此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D项中文字涉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 我和你》和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比较,原 文 说 “ 不见逊色” ,选项中则是“ 更为出色” ,选项中的表述比较明显地夸大了 对 《 我和你》作评价的高度,因此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C项中文字涉及《 乡恋》和 《 静夜思》的比较,原 文 说 “ 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选项中则说是“ 可谓异曲同工” ,意思是一样的,可见,C项的表述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瓦根据原文内容,唐诗是当时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知名度高的作品必然成为传唱的重要对象,王之涣自信最美的歌女会唱她的诗,必然是以他的诗被广泛传唱为前提的,因此A项的推断是正确的。
与C项对应的原文内容为,“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 也就是说唐三彩在它流行的时代还没有被看作美的对象,自然也就难以被视为“ 很珍贵” ,可见C项的推断也是正确的D项文字的推断,原文中的依据是文章最后几句话“ 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 “ 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 “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综合这几句话的意思可以推出“ 现在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将来同样歌唱着的心” ,D项 中 “ 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意思恰与此相同,因 此D项的推断也是正确的至 于B项,关涉到好几方面的事实“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也是原文提供的事实,“ 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也是原文提供的事实,“ 文本一些”和 “ 歌词性质”这是并列属性的评价,相互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项中“ 杜甫的诗, 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 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将并无必然联系的两方面事实理解为因果关系,明显违背了原文内容,因 此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B二 、解题技巧洞察十大雷区,提升应试技能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基本思路是“ 采集对位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顾正误”。
综观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对干扰项的设计有如下十大雷区:1 .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如:[ 对位信息] 嗅甲烷,又称澳代甲烷或甲基溟,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 四川卷第5题) 根据文意,下列对澳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澳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剖析:根据原文,澳甲烷“ 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 “ 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 部分”表述为“ 整体”的错误2 .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发生的情况, “ 未然”是事物没有或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 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为“ 已经发生的情况”,或 将 “ 已经发生的情况”表述为“ 即将出现的情况”如:[ 对位信息]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 “ 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己经排出序列。
试题】( 福建卷第3题) 下列对“ 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剖析:根据原文, “ 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而c项却将其表述成了 “ 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这就犯了将“ 已然”误 作 为 “ 未然”的错误3 .或然与必然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 或然”,即 “ 有可能发生”;另一种是“ 必然”,即 “ 事理上必定发生” o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 ,常 将 “ 或然”的趋势表述成“ 必然”的趋势如:[ 对位信息]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 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试题】( 广东卷第7题)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剖析:根据原文,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 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从而可能因社会经济无序而导致商品的绝对过剩这里说的是“ 可能”,但A项的推论却把这种“ 可能”说成是“ 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4 .先期与后期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发展的时间上设计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 先期和后期”如:[ 对位信息]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 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 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邛沟, 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试题】( 全国卷H第7题)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 项是( )B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剖析:根据原文, “ 沟通交流” “ 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是大运河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大运河一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当初沟通交流的实用价值则退居其次,其 “ 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可以被更多更好的方式所替代。
所以,该项就犯了将大运河“ 先期”( 历史上) 的作用误作为“ 后期”(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 的作用的错误5 .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 主要”的一面 和 “ 次要”的一面倒置如:[ 对位信息]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 新唐书•南平旗传》称: “ 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日'干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 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 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试题】( 山东卷第8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D .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剖析:对 “ 干栏居”的作用( 功能) 的推断,A项提及的是“ 躲避野兽、蛇虫侵扰”,而D项提及的是“ 防潮和防寒”,那么到底哪一个是它的主要功能呢? 查看原文引述的史料:“ 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日'干栏' 。
"不难看出, “ 躲避野兽、蛇虫侵扰”方为其主要功能,而 “ 防潮和防寒”只是其次要功能所以,D 项的推断就犯了将“ 主要”和 “ 次要”倒置的错误6.原因与结果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会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 对位信息] 如果人能活到1 2 0 0 岁,那么要到4 0 0 岁、5 0 0 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 试题】( 湖南卷第6题)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剖析:根据原文,是因为“ 有些基因改变”,导致了 “ 活动缓慢,活力降低”的结果;而 B 项却表述成了因为“ 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导致了 “ 基因的改变”的结果,这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 对位信息】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 联合国的•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 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 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 洪水泛滥, 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试题)全国卷第1 0 题B . 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剖析: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 “ 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 “ 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 滑雪运动” “ 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7 . 言此与言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时象上设计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 对位信息]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 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 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试题】( 重庆卷第5 题) 下列对于“ 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剖析:根据原文, “ 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而 D项所说的“ 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 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却 是 “ 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所以D项表述的对象是“ 文化危机”,而不是“ 文化转型”,这就犯了将“ 此”( 文化危机) 表述成“ 彼”( 文化转型) 的错误8 .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 对位信息]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 第二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 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 它们一反传统, 十分写实 第五段)【 试题】( 江苏卷第7 题)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剖析:根据原文,尽管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但是木版年画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有所改变的, 如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就“ 一反传统( 理想主义) ,十分写实”所以A项 说 “ 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就犯了将原文中“ 肯定”的事物加以“ 否定”的错误9 .客观与夸大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而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如:[ 对位信息]1 9 9 7 —1 9 9 8 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试题】( 全国卷I 第 7 题)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剖析: “ 阿尔戈斯”方案的持续实施或许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但利用这一成果,并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因为,根据原文,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上升所导致的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 只有消除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上升这一因素, 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而 “ 预报海流循环”并不能消除这一因素。
所 以 ,该 项 对 “ 阿尔戈斯”方案作用的推断就犯了夸大事物效用的错误1 0 .有据与凭空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如 :[ 对位信息]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的论述他说:“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 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 他还说: “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 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 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试题】( 安 徽 卷 第6题) 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剖析: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恩格斯的论述的引述及其评价;二是从恩格斯的论述的高度来考察天人合一思想 从第一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并没有针对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二层意思来看, 恩格斯的论述只是作者考察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视角。
综合这两层意思,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人合一思想,自然也就谈不上“ 丰 富 ”,更 谈 不 上 “ 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 了所 以D项的理解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三 . 论 述 类 文 本 阅 读 方 法 :要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可按以下五个步骤实施:1 . 读 通读全文,争取读懂力争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2 . 筛 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 语 ;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 制 语 ( 主要是表程度、数 量 、范围、特 征 、功能的副词,如 “目前”“ 将 ” “ 部 分 ” “ 全 部 ” “ 大 概 ”“ 也 许 ” “ 可 能 ”“ 最 …… ”" 除 ……之 外 ”等 ) ;有指代意义的词,如 “ 其 ”“ 这 ”“ 如 此 ”“ 与此相反”等 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示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3 . 代 在 认 真 阅 读 题 干 和 题 支 的基础匕将题干和题支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题支相对应的对应句。
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 的 ,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 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 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 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 到 “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 . 比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题支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 变 ”与 “ 不 变 ” 如果题支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题支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题支5 .除排除干扰项,验证答案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 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但是因为有时原文的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 很多同学在排除的时候, 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面的知识或是自己想当然,结果导致失分这里强调一点,排除的依据只能忠实于原文四. 针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 诗经》原来是诗,不 是 “ 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 经 “ ,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 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 “ 献诗”总 和 “ 簪献曲”或 者 “ 嗖赋”、 “ 朦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 例 如 《 诗经•邺风•新台》 和 《 诗经•秦风 •黄 鸟 》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 徒歌”,例 如 《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 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 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 赋诗言志”这 种 “ 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 赋 《 诗 经 • 郑 风 • 将仲子》一诗 《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 “ 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 赋诗” 、 “ 献曲” 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 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 国君用了他, 就得到安富尊荣; 子弟信从他, 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 以意逆志” , 最后把诗尊为“ 经 ” 。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 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 知识丛书”金 开 诚 《 诗经》)1 .下 列 关 于 原 文 第 一 、 二 两 段 内 容 的 表 述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 .《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 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 谓 “ 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 卿士“ 献诗” 经常和“ 瞽献曲” 、 “ 朦诵” 等一起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 , 跟卿士的“ 献 诗 陈 志 ” 没 有 什 么 不 同 B.古人在' 赋诗言志' 的所言的志, 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 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 诗 经 • 郑 风 •将 仲 子 》“ 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 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 新音乐逐渐兴起, 古乐逐渐失传, 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 诗经》 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 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 徒歌”C.古人在“ 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 .孟子解释《 伐檀》 说, 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 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 诗经》的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