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穆旦与中国新诗派PPT课件.ppt

48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90684667
  • 上传时间:2024-09-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33.50KB
  • / 4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汉语言文学院 了解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出现的“历史意识的浮现”、“诗歌散文美的追求”和“新诗现代性的拓展”等创作趋向了解九叶诗派的形成情况,包括他们在40年代的两次聚集、他们同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关系等掌握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及其共同追求掌握穆旦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汉语言文学院2 一、新诗发展的几个阶段初创期1917年2月,最早的白话诗￿:《新青年》发表胡适《白话诗八首》1919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朱自清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1920年《新诗集(第1集)》(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1921年8月,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女神》,诗体的大解放,诗歌回归抒情本质,极大个性化1922年1月,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诗》月刊,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刊物;3月俞平伯《冬夜》和康白情《草儿》出版;6月文学研究会的朱自清、周作人等出版诗合集《雪朝》;8月湖畔诗社的汪静之出版《蕙的风》,现代第一部爱情诗集 探索期1923年1月和5月,冰心出版两部小诗集《繁星》、《春水》;9月,闻一多《红烛》;郭沫若诗文集《星空》;1925年1月,蒋光慈《新梦》,现代文学史最早出现的无产阶级诗歌;8月,徐志摩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李金发诗集《微雨》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象征派诗歌的产生;1926年4月1日,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格律诗”运动的开始和前期新月派的正式形成;5月,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试图通过格律化的努力建立“中国式”的新诗;李金发的《为幸福而歌》1927年4月和7月,冯至《昨日之歌》和鲁迅《野草》先后出版,《野草》是鲁迅的第一部散文诗集,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散文诗集;此外,有蒋光慈《哀中国》、李金发的《食客与凶年》、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等 成熟期:诗歌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大众化(非诗化)、贵族化(纯诗化)1928年1月,闻一多《死水》;郭沫若《前茅》《恢复》,代表无产阶级诗歌运动的开始;8月,戴望舒《雨巷》发表,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新月》创刊,后期新月派形成的标志;12月,徐志摩《再别康桥》1929年4月,戴望舒《我的记忆》,被看作现代派诗歌的起点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创刊,梁实秋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新诗的格调及其它》;8月,徐志摩《猛虎集》出版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创刊,宣告了现代派的正式亮相;由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以诗歌大众化为主张1933年臧克家《烙印》出版;1934年,艾青出现,《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1936年和1937年是现代派诗歌创作的极盛期,提出国防诗歌口号,诗歌大众化运动;现代派: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出版诗合集《汉园集》;10月,以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戴望舒为编委的《新诗》月刊创刊,大壮了现代派的声威 二、三十年白话新诗的几种发展趋向(一)白话新诗的发展始终涌动着三股潮流。

       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至20世纪40年代“七月派”达到高峰),浪漫主义诗歌流派(以郭沫若为代表)和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注意掌握这三股诗歌潮流之间的交融、撞击、互渗,以及外来的西方现代文化、文艺思潮的影响,掌握这三股诗歌创作的个性及其独特的中国风格汉语言文学院6 (二)白话新诗产牛于对中国传统诗歌旧格律的彻底颠覆 初期却流于口语化和散文化,失去了传统诗歌特有的诗美,从此新诗在诗体上—直纠缠于格律化和自由体之间从最早胡适《尝试集》的大白话,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格律诗派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提倡“戴着脚镣跳舞”;再到30年代现代派追求自由洒脱的诗风,冯至的“半格律体”,及40年代“九叶诗派”的白由体创作汉语言文学院7 (三)诗歌创作的纯待化(贵族化)与非持化(大众化)的两种不同走向  纯诗化的追求从20年代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开始,到30年代前期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发展到了极致,主要体现为回避现实矛盾,回到内心,热衷于探索个体的内心情绪,追求唯美,用象征、暗喻等手法营造诗境,诗语讲究古雅精致等;诗歌的非诗化主要表现为抛弃个人哀怨情绪,政治意识强烈,允满激情,高昂刚健,但过于直白,标语口号化倾向较重,主要代表为以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的诗人,40年代与民歌结合后,更加贴近大众。

      汉语言文学院8 三、现代派诗歌与九叶诗派的出现(一)现代派诗歌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个阶段1、 1925年11月,李金发出版了个人第一部诗集《微雨》,标志着中国最早的象征派诗歌的涎生:随后两年,他又出版了诗集《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象征派诗歌一时在中国诗坛引起广泛注意汉语言文学院9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主要模仿19世纪末期以波特莱尔、魏尔伦、马拉美、蓝波为代表的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拒绝描绘客观现实.忌讳直抒胸臆,而热衷于使用种种怪诞的意象,试图通过象征、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法来表达诗人对于生活的主观看法和内心情绪,形成诗歌整体上的晦涩难懂和神秘感,渲染了一种颓废、迷惘的情绪汉语言文学院10 2、真正被看做是现代派诗歌起点的是1929年4月戴望舒诗集《我的记忆》的出版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创刊,宣告了现代派的正式亮相汉语言文学院11 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主要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影响,强调“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强调通过大量象征性意象的隐喻、暗示来表现主观情绪这也显示出一种朦胧的诗美,出于这“时期的现代派诗人大都有者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在各自诗歌创作中,都有意识地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并融会传统文学的意境营造、气氛渲染的手法,再加以优美的语言,创作出一 批中西合壁、纯诗化的现代派诗歌、这是对李金发等人诗作的一种超越。

      汉语言文学院12 3、 40年代“九叶诗派”的出现意味着新诗现代化探索的深化 40年代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内忧外患的灾难岁月,一切正直的诗人都走出纯诗的象牙塔,走出自我隐蔽的内心,“向外转”,用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来承担起民族的命运汉语言文学院13  比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更具现代性的是,“九叶诗派”不再沉迷于对个人敏感脆弱内心世界的挖掘,也不热衷于对颓废悲观情绪的宣泄,而是在进一步探索新诗现代化、民族化的途径之际,自觉承担起对民族命运的反思相对知识者个体灵魂的自省,以白觉的现代意识,在对诗歌传统(包括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诗歌传统)的反叛基础上,通过客观物象主体化和主观心灵客体化,以及新诗戏剧化等技巧,将民族精神与西方现代派技巧完美融会贯通,创造了真正具有中国性格的、成熟的现代派诗歌汉语言文学院14 (二)“九叶诗派”的兴起1、历史与艺术条件(1)特殊的社会与人文环境  战争环境下的民族危亡时机 民主的堡垒:西南联大的文化环境名师云集,思想活跃而自由汉语言文学院15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1937年7-29,北平沦陷,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

      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教师中的诗人 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 外文系:卞之琳、冯至 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 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 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 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 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 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 联大的文学社团: 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文聚社林抡元等。

      联大的学生诗人 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 杜运燮(外语系) 历史系的唐祈 外语系的袁可嘉 (2)独特的审美意识①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出现“历史意识的浮现”的创作倾向,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937年7月7日爆发的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后所有文学创作都打上了战时烙印,即使是在30年代曾以表现“现代的情绪”为标榜的现代派诗人,如卞之琳、何其芳等也不例外与所有的热血诗人一样,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投人到时代洪流中汉语言文学院19 ②“诗歌散文美的追求”正是历史意识的浮现在诗歌形式上的一种直接反映不但现代派的天才少年徐迟提出了“抒情的放逐”的口号,就连曾将新诗格律化视为艺术理想的闻一多也提出要把诗写得不像诗,而像小说和戏剧③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最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们对于“现代性的拓展”及诗歌艺术上的探索精神.即运用“现代手法”对“现代经验”的表现更进一步说,那就是九叶诗派所表现出来的“感性与知性融合”和“新诗戏剧化”等美学主张及其共同追求汉语言文学院20 (3)艺术条件①“九叶诗派”诗人群大都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与世界现代诗学潮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早期象征主义的波德莱尔、魏尔仑,甚至耶麦转到后期象征主义的里尔克、艾略特和奥登等人,一一进入了中国诗人的视野,在他们身上显示了不同的影响燕卜逊教授的影响汉语言文学院21 ②新诗派的出现不仅仅有西方诗歌的影响,也有对新诗传统的继承和反拨  在继承方面,新诗派诗人群从前辈诗人那里既领略到中西两种诗歌传统的较为成功的糅合,又从前辈诗人的诗歌文本中直接得到种种启示从卞之琳、冯至的现代主义的诗作中获得了灵感  在反拨方面:  首先,他们对当时新诗的“情绪感伤性”弊病进行了反拨,认为:情绪感伤性的要害在于“深信诗是热情的产物”,表现为“虚伪、肤浅、幼稚的感情”其次,新诗派也鲜明地反对30年代逃避现实和人生的诗歌创作倾向,主张“绝对肯定诗应包含,应解释,应反映的人生现实性”,倡扬艺术与现实的“平行”与“综合”,要求诗人既直面社会,深入体验现实,又在创作中通过“对于文字的战斗”把人生经验转化为艺术经验汉语言文学院22 ③新诗派的兴起所受到的诗歌传统影响:  新诗派的兴起所受到的诗歌传统影响还在隐性层面上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意象、表达等方面都体现出来 汉语言文学院23 2、两个期刊  1947年,《诗创造》月刊在上海创刊,在它周围集合了一大群青年诗人。

       后来,其中一部分上海诗人辛笛、杭约赫、唐祈、唐湜等人从中分蘖出来,联合北方的青年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王佐良、马逢华等人于1948年共同创办了《中国新诗》丛刊《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创办,被认为是“新诗派”这一诗歌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九叶诗派”的得名主要是因为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汉语言文学院24 《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 《诗创造》由杭约赫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期第一阶段,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多,产生较大大影响《创刊号·编余小记》:“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诗创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的编委会林宏和藏克家都认为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反对脱离现实、晦涩玄虚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杭约赫则主张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上的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作品。

      第二阶段(1948年7月——10月),编委会在《新的起点》中说:“以前选稿杂芜”,“从本辑起,要以最大的篇幅来刊登强烈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和人民的 痛苦和欢乐呼吸在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明快,朴素,健康,有力,需要从生活实感出发的真实的现实的诗,不需要仅仅属于个人的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东西我们提倡深入浅出使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用语和形式,我们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 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 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湜为编委〈中国新诗〉的骨干: 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 〈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唐是、辛笛 四、九叶诗派的理论主张(一)总的理论主张,三位一体的创作模式   九叶诗派强调现代诗歌的“高度综合”的性质(总纲领):“必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

      汉语言文学院27 (二) “新诗戏剧化”  新诗派提倡“新诗戏剧化”,反对“放任感情”,要求“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以便使诗歌能够像戏剧一样,达到“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追求的是也是客观的对应物,作为一种象征手法加以拓展文体之间的融合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发展汉语言文学院28 (三)感性和知性的相结合的话语抒情方式  感性和知性的结合实现了“生命的同化与复杂化”,诗的思想含量也通过思辨的诗句来传达,但诗人更主要的是将思想感性化,将知觉具体化了,将主体的心灵活动和观念外化为具体的活动场景、身体感知和生理意象汉语言文学院29 (四)强调诗歌创作的广度与深度  新诗派在积极进行诗歌形式探索之时,并没有忘记介入生活,他们将人置于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探讨人生价值、个体命运、个人心态,并且把个体与社会、民族、时代结合起来,努力体验、拓展、挖掘诗歌的广度与深度汉语言文学院30 (五)现代语言要求 在诗歌语言上,他们引入了现代的科学化和工业化语言,动用较多的现代词汇和句法以及现代社会生活的比喻,以准确地表达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思想感情汉语言文学院31 五、穆旦的诗歌创作(一)穆旦其人其作汉语言文学院32 1918生于,原名查良铮,另一笔名梁真。

      祖籍浙江省,先祖为清代文人查慎行1935考入清华大学,后外国文学系学习1937到1938年间由北京至长沙、昆明后至西南联大学习1942年担任中国远征军高级翻译官进入缅甸,九死一生1948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留学,专攻英国文学1952年回国1958年,以历史反革命罪收审,开除公职,处以三年劳改徒刑从此以后直到1977年去世为止,作品禁止公开发表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 穆旦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一、早期(1934-1937),大致从他在南开中学开始创作到他随清华南迁,创作初试期,有《流浪人》、《古墙》等;二、中期(1937-1948),大致从他南迁到去国,创作高峰期和成熟期,有《合唱》、《赞美》、《诗八首》等;三、后期(1948-1957),大致从他去美国到回国后中断创作,创作衰退期,有《葬歌》、《九九家争鸣记》等;四、晚期(1975-1977),大致从他重新创作到去世,创作重振期,有《智慧之歌》、《神的变形》、《冬》等汉语言文学院34 主要作品集:19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1947年5月,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2月,出版第三部诗集《旗》。

      汉语言文学院35 (二)思想品质1、一个思想核心暴力是穆旦诗歌的核心:两种模式  于他来说,现实暴力不仅仅是对人性的摧残,更是对人性的考验  暴力还体现为其作品中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他的诗里充满了一种亘在的暴力的二元对立:理性与欲望、神与魔、痛苦与希望、流亡与归宿  他以理性之光来透视人性,揭示人存在的荒诞感和绝望感,由一种具体的现实生活的磨难升华为一种抽象的哲学思想,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汉语言文学院36 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作品分析:穆旦《出发》告诉我们和平的又必需杀戮,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欢喜 充满悖论的现实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躁躏它的方法,生命的严酷排成机械的阵势,智力体力蠕动着像一群野兽,战争的威胁与毁灭 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作品分析:穆旦《出发》告诉我们这是新的美因为我们吻过的已经失去了自由;好的日子去了,可是接近未来, 生命的沉思给我们失望和希望,给我们死,因为那死的制造必需摧毁 张力与矛盾 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作品分析:穆旦《出发》给我们善感的心灵又要它歌唱僵硬的声音个人的衷喜被大量制造又该被蔑视被否定,被僵化, 痛苦中反思 是人生的意义;是你的计划里有毒害的一环,就把我们囚进现在, 无奈与焦灼 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作品分析:穆旦《出发》呵上帝! 宗教性深度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你甸甸的紊乱是一个真理。

      现实的哲理而我们是皈依的,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生活的真相 2、三大母题:“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和“残缺的我”,是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表现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现实、个体存在面前深刻的精神思考“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体现了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历史意识的浮现”的创作特点,穆旦诗歌对民族苦难和时代忧患的深层感受,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广的忧患意识 《赞美》“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是最具穆旦个性特点的核心主题,是穆旦“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的经典主题:即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的拷问,是穆旦对人生和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出发》首先存在于诗人对现实、历史的深入批判中,这种批判又直接指向对人类历史终极真相的追问其次是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披露,诗人描绘了处于现实和理想、过去与未来、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的矛盾与困扰中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冲突“残缺的我”正是穆旦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进行拷问的结果,表达了现代人无法确定自我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精神困惑 汉语言文学院41 3、穆旦诗歌表现出一种对传统和秩序的强烈的怀疑和叛逆精神。

      他的诗不是闲情游戏,也不追求让心灵世界在外在自然的制约、调谐中达到中和之美的境界,而是急步跨进时代的漩涡,展示了灵与肉的冲突、搏斗,鲜明地表现出与传统诗歌的质的差异代表作品《诗八首》: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人生不和谐,有张力汉语言文学院42 (三)艺术创新与现代性品质1、戏剧张力的构造:穆旦从对“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的体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张力之美”:在悖论、反差与不同因素的对撞中构架诗行思维的复杂化与情感的线团化诗歌体式的戏剧性张力:多重人称、多种角度,场景叙述、内心自省及人物交流在诗作中融合,形成复杂的结构和戏剧性张力不同类型的经验、词语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或从对立、矛盾方向描写两种完全相反的因素来形成诗歌曲折深入的表现力诗剧的出现汉语言文学院43 2、尖锐的深刻:如果说西方现代主义诗人探寻的主要是生命本体的虚妄与荒谬,那么穆旦的尖锐则主要是对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对自由生命的扭曲和损害的揭示:他一方面受到现实的巨大压迫,另一方面又凭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社会使命感勇敢地介入现实并投入到它的怀抱里3、用身体来思想,即思想知觉化,穆旦用这种个人化方式将心灵的活动转化成身体的感受,将观念外化为具体的身体感知或生理意象,让知性的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九叶诗派“感性与知性融合”的诗学主张代表作《春》汉语言文学院44 4、通过追求“非诗意”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从诗歌素材、语言及审美追求上进行变革,把大量现代化生活内容引入诗歌创作,真正做到了用“现代的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这正是穆旦不同于以前的现代诗人,甚至也不同于九叶派诗人的独特之处《五月》汉语言文学院45 5、陌生化语言穆旦在语言上进行了大面积的变革。

      其诗歌语言是口语化的,但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使诗歌的内涵十分晦涩读者只有在细细品味全诗之后,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汉语言文学院46 6、现代性品质穆旦诗欧的现代性体现在:他以时代良心的代表和知识分子的代言人身份,以独具的玄学气质、独特的生存体验,痛切深邃的感情和自觉的诗心、“血液的激荡”去感受世界,去深掘历史和现实背后的“阴谋”与“黑暗“,以强烈的怀疑精神通视入的生存状态,同时展开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揭木出一个在长期的文明规范下已僵化朽烂、失去生命强力的社会,对个体灵魂的扭曲变态、对“残缺的我“的精神戏害:他将个体置身于社会与自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圆满与残缺、历史与现实、创造与毁灭、诞生与谋杀、丰富与无有等等多重对电冲突中,进行冷静白省,抛弃了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观,在众多意象、观念的彼此渗透、转化中形成诗歌内涵的强劲张力语言文学院47 讨论:前后创作的不同丰富的痛苦 两元 生命力苦涩 赴难式的绝望 汉语言文学院4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