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对中国传统农业的剥削(一).doc
6页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对中国传统农业的剥削 (一)引言解放前我国农村在 “人地关系 ”高度紧张的基本矛盾制约下, 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权逐渐分散、而使用权相对集中的趋势由于高地租率的压力,土地使用权实际上只能向生产能力强的自耕农(亦即中农和富农)集中因此,早在解放前土地产权即已经是 “两权分离 ”了,这其实也是使资源配置相对合理从而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制度因素小农的基本行为取向是尽可能多地租种土地, 以“劳动替代资本 ”投入来增加剩余、从而稳定农业生产;但同时又会使人口随之不断增加,落入发展经济学指出的 “增长陷阱 ”〔2〕我们认识到,土地占有上的不平等不是农村贫困、小农破产的主要原因本篇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旧中国发生农民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农民贫困和农业破产,但从本质上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工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村的过量剥夺国家以工业化为目标必然会从农业提取剩余,然而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剩余太少且高度分散,与工业化目标相冲突在工商业发展的拉动下农业商品率不断提高,为商业和金融资本进入农村经济打开了大门而在这两种能够与地主经济结合的大资本过量榨取小农剩余的作用下,农村经济必然衰败因此,真正造成农民贫困和农业破产的主要因素,其实是商业资本的 “剪刀差 ”和金融资本的高利贷。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村高利贷多有发生,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国内流通的问题也愈益复杂,这些都曾在本世纪初叶发生过因此,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人们有必要以史为鉴无论今人采取什么途径追求现代化,都应记取工商业和金融资本剥夺农民导致农村衰败的历史教训一、农业种植结构的市场化随着 19 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进入中国形成的买办工业,以及洋务运动以后官僚资本和城市以轻纺、食品为主的民族工业兴起,中国农村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黄宗智〔 3〕曾经分析道: “中国农业在 19、20 世纪,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一部分,国际需求大大刺激了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 ——像茶、丝、棉、糖、花生和大豆 对冀 -鲁西北区而言,棉花和花生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因国际需求而扩大的生产,有的后来又被国际竞争所侵蚀 ⋯⋯商品化了的中国农业,不再只受国内市场动向的影响,同时也受世界性市场的下降影响 ”一般认为,这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当然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在人地关系不可能改善的制约下,农业的种植结构调整意味着比较利益低下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满足基本生存的自给自足能力随之下降,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也随粮食的自给能力下降而难以保障。
1 种植结构的变化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农民从种植用于自给的粮食作物逐渐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比如,河北、山东的植棉面积明显增长(见表 1):需求弹性较大而且受市场需求制约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稳态结构黄宗智〔4〕指出, “冀-鲁西北地区植棉比例,多至占总耕地面积的 30%以上,还有许多占 10%至30%⋯⋯这样的种植规模,足以改变当地村庄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结构”而河北花生的播种面积, 1914-1918 年达 200 万亩以上,到 30年代,已超过 400 万亩山东则由 1920 年的 200 万亩增加到 30 年代的 500 万亩山东章丘和济阳县,花生种植达耕地面积的 50%和 40%,1924 年有约 90%的收成输出,大部分经青岛远销至马赛等地〔5〕2粮食问题:面积下降和输入增加 20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面积扩大,粮食作物面积在逐渐缩小 25 年间的种植结构变化是:经济作物的比例上升明显,而粮食作物除玉米产量大而不断上升外,基本处于下降趋势本世纪初叶粮食输入的提高幅度大于经济作物输出输入粮食中,以经过加工的大米的增长幅度为最高,小麦次之,表明随经济作物增加,主要粮食需求只能靠增加输入来解决。
农业的稳定性在商品化进程中退居次要地位 3 农业的专业化区域种植资料显示, 20~30 年代全国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种植区域如苏、鄂、鲁、冀、豫、陕、浙为主要棉产区;皖、赣、闽、浙、湘、川、滇为主要茶产区;浙、粤、苏、川、鄂、湘、鲁、冀为主要蚕桑区,其中以浙粤为最大;鲁、豫、皖、滇为烟草产区,主要种植美国烟草;东北为大豆产区;鲁、冀、粤、鄂、苏、桂为花生产区;长江流域为米产区;东北、鲁、冀、川、豫是小麦集中区由此可以认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结构,因为专业化的生产和商业化的交换日益普遍而在不断改变之中占有土地较多的农民在种植结构调整中,逐渐向追求货币收入的行为取向转变二、农业商品率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19 世纪以来种植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而且区域差别和年际波动显著民国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这一商品化程度可以从农产品自给、销售和购买各占的比例,以及生活资料自给和购买的比例等指标中看出1 农业商品率的提高及区域差别卜凯 〔 6〕的调查表明, 1921~1925 年中国 17 处调查地的农产品总产量中自用与销售的比例达47.4∶ 53.6;其中北部为 56.5∶43.5,而中东部特别是东部的苏浙一带,农产物中自给与销售之比为 37.2∶62.8,浙江镇海出售农产物的比例竟高达 83.8%。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年际波动, 其中如河北盐山 1922~1923年变动达 25%这些数据可能偏高,但仍然能够说明当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传统特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满铁的调查也说明,东北地区商品化程度相当高,而且耕作面积越大,商品化率越高另有资料显示〔7〕,30 年代全部农产品的商品率有所提高, 惟独粮食例外 1931~ 1937 年间,全国的商品粮在粮食总产量中仅占 18%按照商品率高低排序如下:小麦 29%,高粱 25%,土豆 24%,玉米 19%,大麦 18%,大米 15%,小米 10%;其他为 18%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发达而且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南方,大米的商品粮比例也相当低这与南方在人地关系更为紧张的条件下经济作物占地较多有关 2 农民的生活自给比例仍然较高由于受剪刀差影响,农民生活资料中来自市场购买的比例,大大低于农产品销售的商品率卜凯〔 8〕20 年代的调查表明,相对于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农民在生活资料上基本上仍然处在半自给的状况中,自给部分占 65.9%,购买部分占 34.1%;其中北部自给部分为 73.3%,中东部 58.1%,北方农村的自然经济特色远较南方浓厚但是进入 30 年代以后上述情况有很大改变。
农民生活资料商品率10 年间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南方更高于全国水平〔 9〕:全国农民消费的生活资料中购买来的粮食达 35%,洋布 29.9%,洋袜 43%,煤油 54.2%,肥皂 34.1%,肥料 26%,酒 48.8%,香烟 19.3%而江浙农民从市场购买的各类生活用品的比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如浙江则为粮食 53%,洋布 51.9%,洋袜 79.6%,煤油 80.3%,肥皂 81.5%,肥料 52.4%,酒48.8%,香烟 35.1%,可见南方沿海地区农村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更甚此外,东三省农民饮食品购买部分呈现出与耕地面积增加负相关的态势,说明越是自给能力差的贫家(小于 15 垧)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中购买部分越多〔 10〕,所受的剥削越重这与上文提到其农产品商品率与耕地面积增加呈正相关恰恰相反冯紫岗的《兰溪农村调查》对购买的生活资料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分布情况有清晰的反映以上数据说明,无论总计还是分类,从市场中购入生活资料的比重大体从地主到佃农依次递减,但佃农兼雇农购入的生活资料的比重明显偏高其中,地主从市场购入总计达 72.35%,佃农兼雇农达 97%,雇农也达 50.88%贫富两极的情况截然不同,地主能够收取货币地租而且有支付能力;而佃农兼雇农则是由于从土地上获取的剩余太少,燃料、饮食无法满足最低需求。
3 农户收支的货币化程度据卜凯〔 11〕对全国七省 17 处各类农户农场支出情况的调查表明,二三十年代,农户收支的货币化程度并不比现在低平均起来, 现金支出在自耕农达 43.9%,半自耕农为 42.7%,佃农达 39.4%另一方面在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例平均已超过非现金收入,而且,半自耕农收入的货币化程度高于自耕农,而佃农又高于半自耕农瓦格勒本世纪初的山东调查反映了使用土地面积与现金收入的关系: 1913 年山东胶州各类农户现金收入对总收入的百分比排序: 42 亩地的自耕农为 38%,20 亩地的佃农为 28.6%,14亩的自耕农为 24.5%这也说明使用土地越多, 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越高种植结构调整、商品率提高和自给能力下降、收入货币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这 3 个方面在 20~30 年代的重大变化, 为工商业和金融资本进入农村经济,以远高于地租的剥削率榨取小农剩余提供了条件。
